APP下载

“人的存在”哲学观视阈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2015-01-31□任

职教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任 平 周 柳

“人的存在”哲学观视阈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任 平 周 柳

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这是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及其哲学观的核心要义,据此反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提出高职教育应回归人性发展、促进人际交往、尊重个体差异、健全制度体系、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等建议,以期达到高职院校改革内外兼修的目的。

人的存在;雅斯贝尔斯;高等职业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以下简称雅氏)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灰暗时期,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因不断恶化的社会经济危机而笼罩在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中。当时出现的极端集体主义强烈地压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几乎消失;到后期,甚至连大学也逐步丧失了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因此,雅氏教育思想强调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关怀,对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

一、雅氏哲学观中的“大全、存在和交往”

教育和哲学这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育问题原本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它们都是关乎人的问题。雅氏教育思想与其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有着根本的联系,他对教育的理解直接来源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主义认为,人不同于物的根本特性在于人具有主观性,人先存在着,然后再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1]。

雅氏存在主义哲学观有三大特征:大全、存在和交往。

大全在雅氏哲学的体系中是 “无所不包者”的意思,他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存在”:“存在是不能做任何规定的,那么,就必须用一个词来指称它,这就是大全。”[2]在提出大全之后,他又进一步解释了大全的内涵,他认为“它不是我们某一时候的知识所达到的视野边际,而是一种永远看不见的视野边际,不仅如此,一切新的视野边际又都是从它那里产生出来的。”[3]

雅氏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哲学研究应重视个人存在。个人存在分为三个层次:现实存在、自我存在、自在存在。现实存在指个人通过外在客观世界的观察所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存在指个人在生存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人生体验和选择;自在存在指个人体验到自我存在之后超越世界和认识其他世界的境界[4]。

而个人获得存在的途径是交往。雅氏认为“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5]11交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与世界交往感受现实存在,这需要自然科学教育;人与人的交往体验自我存在,这需要哲学教育;人与神的交往中实现自在存在,这需要宗教教育。

虽然存在主义哲学并没有对教育提出系统的理论,但存在主义思想代表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突出了人的主体价值、对人文精神给予密切关注,这种“以人为本”的关注尤其对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具有启发意义。

二、“人的存在”哲学观视阈下的我国高职院校发展

从雅氏“人的存在”的教育思想及其哲学观来思考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问题集中出现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症结大多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的存在”,甚至是忽视了“人的存在”。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指的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关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表述也在不断更新。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表述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从“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再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可以看出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水平,注重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从而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但实际上人们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使其定位和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受职业教育职业特性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偏重实用主义,过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个体素质的培养,在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等取向上出现严重偏差。二是高职院校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培养计划不够全面、忽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某种职业技能的习得,对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的习得往往重视不够,诸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三是学生长期在不恰当培养目标指导下的教育环境里接受职业教育,误将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当作获得谋生技能的过程、将日后的职业生涯简化为生存的过程,没有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学习动机,无法在日后的职业生涯里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开展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6]。教育过程既是一种交往的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下围绕着活动主题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为了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构建双向的认识关系,即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双向的、直接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但事实上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将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一成不变的单向输出过程,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师生共同实现自我发展,教育应该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在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循序渐进。

教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因为受实用主义、工具理性的影响,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等方面更多地关注眼前的需求或利益,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自我完善、学校长期发展及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造成各方发展不平衡。

(三)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指的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指的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其中包括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应用以及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

受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基础不稳固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时常因为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当而影响教育成效。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普通院校转型而来,学校自身本就缺乏职教特色;又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学科背景与专业能力多是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致使这些院校在转型后的发展依然按照普通教育的发展路径来规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方式与普通教育所采用的相差不大。这些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阶段,缺乏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的意识,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的需求,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缺乏自主学习的意愿,个性不足,怯于创造。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意识不强,课程设置比例失衡,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实际和学生需要,造成学而无用的现象;教师不重视教学设计,忽视教学方法的选取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认为学习就是枯燥乏味的任务,主动放弃夯实基础知识的机会,消极对待自身发展,更不重视日后的个人规划。

最后,学校缺乏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以考核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为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较少;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则过多的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忽视考核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和发展的作用,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四)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别,反映出教育目的的异同[7]27。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应该倡导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态度的养成。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基本是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内容的压缩,带有明显的学科中心偏向;部分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师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无用。而在处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关系上,有些高职院又较过于强调专业技能课,大量删减具有基础性质的专业理论课,致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足,无法很好地习得专业技能,又因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在专业发展、岗位晋升和终身学习上受到阻碍。

另外,在对待人文学科的问题上,我国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一直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将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将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要求,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又或者是将人文教育局限于课堂上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他人文教育的途径,弱化了人文教育完善人性、提升自我的内化的功能。

最后,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对象较为复杂,教师缺乏内部驱动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消极怠工的心态使他们难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滞后于市场发展和行业进步,学生所学与所用不能很好的匹配。

(五)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8]。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是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就目前来看,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冲击师生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意识形态开始影响师生关系。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在教育过程中抱有利己心态,没有公正处理教育事务,引发学生不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加深,他们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教师,学生尊师重道的意识也逐渐被淡化。

二是师资队伍水平制约师生关系。目前高职教育的配套设施并没有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最为突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有限,在面对高职院校扩招、生师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无法高效有序地开展教育活动,致使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缺乏信心,影响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较弱、言行举止欠妥,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阻碍了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形成。第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良莠不齐,教师受量化考核、职称评定等影响,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职业晋升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

三是生源质量影响师生关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差、动手能力不强、习惯养成有问题等特点。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教师缺乏尊重,不愿意与教师交流;这部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弱,自觉将自己纳入一个没有得到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群体。这种消极的心态使得他们对自己失望,看不到职业教育的价值,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陷入自我存在的迷茫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除了准备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面对教育对象各种频发的状况,经常感到焦头烂额。

三、“人的存在”哲学观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人的存在”哲学观出发应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9]。如果简单的把“人”理解为个人,那么以人为本就容易走向唯我主义,社会秩序就会失衡。

(一)高职教育的目的:回归人性、完善自我

雅氏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4]44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集合,说到底就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根据其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的发展。人性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它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回归人性发展,即关心人身心发展的需求,遵循人的可教育性、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的自然规律[10]。高职院校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培养其职业技能,让他们从立业到乐业,在这过程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并通过实现自我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而根据存在主义哲学观,职业教育的目的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目的、高级目的、终极目的。基础目的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专业定向性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的高级目的是关注人的生长,即非专业定向性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生成,即培育真善美统一的人格[7]27。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要按梯度、全方位进行,关注受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处理好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

从高职教育自身来看,因为它是教育与技术、职业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因此它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规律。

(二)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人际交往、心智成长

雅氏认为:“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5]11“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5]30

教育目的和教育成效之间发生的真实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师生之间构建和谐的交往关系,加强相互认识和理解。教育过程不能是单向输出的过程,而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互相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培养目标,让大家共同学习、教学相长。其次,教育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要促使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知情意相互统一。自由的发展,即学生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了属于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才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全面发展,指学生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这当中需要兼顾个体身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统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它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成长。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育对人的启发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不要轻易对他们“盖棺定论”。

(三)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尊重差异、健全体系

雅氏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5]3“如果有人能准确地复述着我所说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却从来不准备有些微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事无补的。”[5]20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雅氏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处于平等位置,教育是师生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被动的传授者,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要善于给学生留白,通过不停的与学生对话来促进其思考和成长。在当下,我们要善于将现代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向学生直观多样的展示所需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善于利用教学课堂、社团和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身创造力、批判思维、问题意识;善于利用各行各业资源,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最前沿的信息,与时俱进,学会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应该有明显的侧重点,避免不同类型课程间的比例失调、同类课程之间重复设置。应该根据市场要求、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设置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综合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三,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教育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是分数本位的应试教育,最高层次是文化育人的精神教育。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多方面,无论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都应该采用多维度交叉评价。不仅要把握形成性评价、重视师生教育过程,也要关注终结性评价、注重教育成效。最后,还要合理运用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的反拔作用,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巩固学生知识技能体系。

最后,要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巧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双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以社会需求为运作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加强人文、提升能力

雅氏认为:“大学里要有充满着精神的活动作为思想活动的背景。”[5]151“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5]152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重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融通制度。“双证”融通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避免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又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自身为研究对象,以个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11]。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人文教育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更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教育活动中体现。学生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能够增长智慧、完善人格、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进一步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三,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时了解所在专业行业的最新动态,将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做好全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是及时有效、全面有用的。在理论知识学习牢固扎实的基础上,加强校内的真实场景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校外的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最后,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职业技能的习得,还应该包含职业态度的养成,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技能以及树立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

(五)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共同发展

雅氏认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5]1

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前提是师生平等。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师权威,在教育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当中,教师的权威并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自身的学识、品行,德才兼备、富有亲和力的教师往往更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加强与学生的相互理解,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对象。耐心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性,不能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而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程度有积极的回应。

最后,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身修养。一位优秀的教师,其能力和人品都应该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要积极寻找自我提升的途径,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注重细节渗透,主动培养亲密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为后续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雅氏认为:“大学改革的任务:一是大学组织和建设的外部改造,二是为赢得大学观念新形态的思维方式的内在转变。”[5]144

对高职院校进行外部改造,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实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将教育科研与企业需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教师理论与企业实际问题等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转变高职院校的内部观念,要清楚高职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学习一技之长、培养就业能力,而在于领悟生命、传递传统优秀文化,对绝对真理的虔敬。首先,应该接受多元化办学理念、多方合作。这其中包括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来源的教学队伍、多种分配形式等。将多方资源整合,让受教育者享受各种资源带来的便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带动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教育的进步。其次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内部管理制度、科研保障体系、教师培养系统等制度建设。完好的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在正确轨道上发展的有力保障。最后,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用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黄亮.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变革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8-11.

[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王爱玲.述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9.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 (9):3.

[7]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8]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0-95.

[9]李仕武.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J].职教论坛,2005(6):21-22.

[10]陈新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0-23.

[11]刘洪文.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及其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2(7):178-180.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任平(1963-),男,湖北荆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周柳(1991-),女,湖北赤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G710

A

1001-7518(2015)30-0013-06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