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2015-01-31毛雷,王林玉

职教通讯 2015年29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毛雷,王林玉

摘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开展动态化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顶岗实习和就业后一段时间内的跟踪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并对母校担负反馈责任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责任;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毛雷,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新产品开发及高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所谓全程化职业指导,区别于单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是指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于整个在校教育和顶岗实习阶段,并延伸至学生就业后的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职业指导工作。[1]它既是在践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开展全程化职业指导,利于学生尽快成长为“社会人”和“职业人”,也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程化职业指导的途径

(一)帮助学生开展动态化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采用“2.5+0.5”培养模式的院校,可分为入学初期、专业课开展初期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有针对性的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可称之为动态化职业生涯规划。

刚入学阶段,学生从高中的紧张繁忙突然转为大学生活相对松弛的状态,对于本身自制能力较差、对个人未加规划的高职生来讲,处于人生一个较为迷茫的阶段。[2]而此时一般尚未开设专业课程,都是仅仅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相对枯燥的氛围打破了学生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对于这个阶段,可以安排到企业参观和与高年级学生的座谈,同时,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课程或者心理指导课程的开设,使其敞开心扉,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做出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班主任或者辅导员,通过这份规划也可较好地摸清各位同学的思想状态和性格特点,然后借助班级活动或者社团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释放激情,以饱含“正能量”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专业课程开设的初期,是学生又一个迷茫的阶段,究其原因是其对整个专业架构和课程开设缺乏宏观的把握。此时,可以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的岗位以及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等给学生进行一一解读,重点使其明晰本专业未来的职业状况,并例举典型的毕业生升迁案例,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开设讲座或者召开座谈会。学生们依据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结合个人性格和兴趣,在班主任或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先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修正。教师则可通过这份规划洞察到每个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便于在专业课程开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并可通过专业兴趣小组和各类专业竞赛的培训来挖掘其潜力。

企业顶岗实习过程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历练,并极有可能过渡为其就业首岗的阶段。[3]此时学生们对专业、企业和行业的认识更加立体化,对企业的职场氛围、工作环境、岗位前景等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对个人家庭情况、自身性格和兴趣、生源地对应企业的发展状况、自己的目标就业城市等进行全盘考虑的情况下,将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

经过这三个阶段进行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职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既能够减少将来跳槽的几率、增加职业稳定感,又能够感恩于来自学校和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为顺利开展毕业生跟踪埋下伏笔。

(二)顶岗实习阶段要积极进行岗位指导和心理疏通

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企业师傅主要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企业规范、提高专业技能;而对于院校老师来讲,除了协助企业做好岗位技能的指导以外,还要及时到岗协助进行考核,并要密切关注学生在企业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学生刚刚离开校园踏入企业,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在人际交流、作息规律、饮食习惯等方面都要重新适应,根据学生自理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纺织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车间存在飞花和噪音,这种工作环境对于90后学生来说略显恶劣,如果引导不当,极易引起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错误理解甚至出现反感情绪。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老师应该多深入车间和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叮嘱学生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将行业内就如何改善车间环境所做的努力和成果讲述给学生,加强正面鼓励和引导,以保证顶岗实习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毕业后继续做好学生职业和人生的“双导师”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与挚友,能够放得下“架子”,在校期间的指导和主动关心可以大大增进与学生的感情融合,增强信任。笔者在教学课间注重与学生寻找共同话题,洞察每位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并在所授的每门课程结束的时候总会告诉学生畅通的联系方式,并强调课程结束后和毕业后都会有“售后服务”,正是这种主动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会主动取得联系,咨询专业问题或者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任课教师还可以加入班级QQ群的形式,通过学生在群里的聊天情况来实现对毕业生的跟踪和了解,并适时参与讨论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与毕业生保持联络的方式其实是多元化的,还可通过邮箱、电话或者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4]教师也可利用专业调研或者出差的机会,就近到毕业生所在的公司进行实地调研。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给学生传递一种母校的“关爱”。笔者发现,学生在毕业后的前3年内是存在职业疑虑和人生困惑最多的阶段。职业疑虑除了具体的专业技术问题以外,还包括如何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迟迟得不到升迁、不喜欢目前的岗位、选择何种进修方式、休假时间短、工作压力大,等等。人生困惑主要集中在婚恋问题导致的挫败感、人际交往产生的不信任感、异地就业唤起的漂泊感、环境及健康隐患引起的不安全感等。教师的关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为毕业生解决了多少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在很多情况下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经验的传递、方法的启迪和信心的积聚。

二、全程化职业指导的预期效果

(一)兴趣驱动,掌握较强的职业能力

深入的接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捕捉每个学生的兴趣、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在教学和管理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曾尝试在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开展纺织专业兴趣学习小组,根据学校和系部的实践条件,列出了涉及纺织技术、纺织品营销、国际贸易、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等几个专业方向,供学生们根据各人的兴趣进行选择。经过对各个方向对应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之前掌握的学生特点进行个别引导,最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了机织小样设计和纺织品检测这种技术类的方向,英语较好的学生纷纷选择国际贸易方向,具有经营头脑的几位学生瞄准了纺织品营销方向,少数几位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选择了企业文化方向,对时尚元素敏感的几位学生选择了纺织服装品牌建设方向,还有几位在自学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建议他们组建纺织品成本核算兴趣小组。然后给各个小组拟定宏观的探索方向,经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逐渐细化各个兴趣小组的任务目标,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又增加了一个专业学习的平台,而且是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并辅之以就业引导的一个全新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种在专业领域内分类别培养的方式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班级有几位学生在全国面料检测大赛和全国面料设计大赛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两位学生经过系统培训参加了全国面料设计大赛,并分别获得二、三等奖,两位学生毕业后分别在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富安茧丝绸有限公司从事面料开发相关工作;企业文化小组的一名学生在就业时通过与企业招聘人员的积极沟通,如愿以偿的在达利丝绸有限公司从事企业宣传策划和文化建设相关工作;营销方向的两名学生就职于水星家纺,并在入职初期有幸参加了公司5个月的营销课程培训,9个月后分别晋升为店长和渠道专员;国际贸易小组更是以近10名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优异表现赢得多家贸易公司的青睐。

(二)规划清晰,岗位迁移具有连续性

经过三次动态化职业生涯规划以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专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职业生涯动态更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和规划的过程。学生就业的首岗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专业教师或者班主任应该给学生尽可能澄清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漫无目标的频繁跳槽[5],还是会“做一岗,爱一岗”、对未来的岗位升迁胸有成竹。

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过程中曾发现有部分学生在纺织企业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离职,而新工作最集中的便是苏州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且岗位大都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学生给出的理由也是如此的一致:工作环境要好一点。其实,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车间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噪音、粉尘、辐射、高温等各类问题,只是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而已。作为一个行业的职业人,一味的逃避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在工作中不断的历练、观察和总结,发现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办法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而且,作为我国的纺织行业,在2005年成立了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并发布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员工价值的认同、对消费者、环境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部分学生因“一叶障目”而完全打乱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时间和知识储备的浪费。

当然,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相对清晰,岗位迁移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06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某男生为例,其首岗在A织造企业车间从事机织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在整个车间工作的近1年时间内,自己注重对织造工艺的学习,并对机织设备运行和工艺上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公司的内部考核选拔中,成功晋升为工艺设计人员,现在已经转投B家纺企业成为了公司的设计骨干;07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某女生,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面料检测大赛中获得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在无锡某大型棉纺企业从事实验室检测工作,后来借助法国BV检测公司成立南京办事处招聘的机会,通过面试成为了外资企业的一名检测工程师;07级现代纺织技术信息化纺织方向的某女生,其首岗为上海某服装企业的销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觉察到服装电子商务的优势,便投身某童装网商做淘宝客服,逐渐升级为客服团队管理人员,如今已经是公司的营销策划骨干,带领团队在2012年和2013年淘宝的“双十一”活动中分别斩获1700万元和2600万元的销售额,其个人的年收入也已近20万元。

(三)践行责任,形成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关爱是在践行着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身体力行给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熏陶,这种发自内心的呵护必将唤起绝大多数学生对母校的留恋与关注,这大概也是国外毕业生热衷于回馈母校的根本原因。笔者在近5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有些是主动与学生取得联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学生均乐意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乐意帮助联系自己所在的企业为在校生提供暑期实践和参观的机会,并且为笔者从事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主要包括企业生产工艺单、企业生产现场图片和视频录像、企业新型纺织产品、外贸单证、纺织服装检测报告等,使得教师的教学案例能够不断更新,既促进了课程建设,又能够使在校生更多的了解企业现状和毕业生的发展路径。毕业生的这些反馈,可以理解为对母校的感恩,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在践行着作为母校一份子的那份责任与义务。相信随着学校和教师越来越贴心的付出,广大的毕业生们也会努力增强双方之间的“粘性”,共同促成这种能够带来共赢局面的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毛雷.专业教师如何做好高职生的职业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09(2):136-137.

[2]李萌.谈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需求[J].职业时空,2012,8(4):119-121.

[3]李德义,刘华,高娜.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2):77-80.

[4]韩志邦.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及其思考[J].高职论丛,2010,20(3):52-54.

[5]马斌.高职毕业生“跳槽”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51-52.

[责任编辑秦涛]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责任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