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5-01-31张峻颖,林军

职教通讯 2015年29期
关键词: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张峻颖,林军

摘要:在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只把目光盯向某几个企业的某些岗位,难免造成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通过分析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将人才培养的标杆调整对准整个行业,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统一标准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内涵及改革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2013年度科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11724)

作者简介:张峻颖,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一)高职院校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论题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热点。在此背景下,针对人才培养的各种改革创新模式不断推出,比较典型的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2]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形式,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互相交叉和融合,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各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选择某个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在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同时,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除“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关注点是基于企业岗位的“校企合作”。然而,这些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共同的瓶颈问题,即它们都要基于企业特别是企业的岗位才能开展。由于企业对合作培养的认识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利益保护不够,造成企业方的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得到保证。而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也只是局限在有限的几个热门专业和几家企业,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合作模式。[3]另外,已经开展合作的企业由于生产的不确定性,常常很难形成种类固定的实习岗位,而实习岗位的数量就更是与国内外经济、市场以及订单紧密相连。这就使针对企业岗位开展的人才培养的持续性难以保证。[4]此外,同一行业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生产领域等的不同,其相同岗位的专业任职要求也有较大差别,很难保证人才的统一标准。这些问题常常使基于企业岗位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深入。

二、德国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经验借鉴

德国以职业教育立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及世界三大经济强国之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职业教育的成功为世界所赞誉,被德国总理科尔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一)“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5]对于“双元制”的学生,除了要参加学校各门课程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参加各行会组织的全联邦考试,如工商行会IHK考试。只有拿到行会资格证书,才具备上岗资格,才是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二)德国职业教育与行业

正如我国的情况一样,德国也广泛存在着中小型企业。据2013年德国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德国拥有大约360万家中小型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同时,中小企业解决了2100多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占所有就业人口的79.6%,而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内容的企业其对岗位的任职要求也同样是有区别的,企业培训在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性。那么,在德国又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统一标准呢?

事实上,深入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时会发现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而行业则搭建起了职业教育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以行业为主导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行业协会的存在,使得这一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不同行业初始职业教育的考试由不同的行业协会主管”。行业协会以主导行会考试的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考核评价。德国职业教育行业协会的统一考核保证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了考核内容一直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有统一的标准。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职院校简单的基于个别企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岗位的不确定性使得“校企合作”常常难以深入。而仔细研究德国职业教育会发现,德国职业教育完整体系的根本点在于“行业主导”,由于“行业主导”使得行业标准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职业教育中,从而保证德国培养出了国际公认的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根植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根植于行业,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途径。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也强调,“人才培养不是单纯的依托企业更应根植行业”。[6]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行业为主导,将行业技术标准和培训/资格标准都纳入人才培养。在深入理解行业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将技术标准应用于课程内容、操作流程、操作规范中,以行业培训/资格标准作为考核标准,并强调行业证书的获取。“双证书”毕业是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外显式特征,但其内涵更强调行业技术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因此,扩展了旧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四、基于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一)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修订“行业标准”

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素是“行业标准”,然而当前的行业标准有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等多种认证。标准的不统一成为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推行行业标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7]另外,目前国内很多行业的技术标准都制定于上个世纪,并没有最新的修改。因此,有些行业的技术标准不能跟上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的技术标准高于行业技术标准。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首先要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归口单位,然后由相关归口部门牵头组织相关行业企业。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中行业主导的思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主导对现有的行业技术标准进行修订,特别是参考和引入行业内先进性、典型性企业的技术标准,开发符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资格证书,提高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同时,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复核和更新的制度,保证职业资格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标准对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推行基于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

(二)人才培养过程融入行业技术标准

行业技术标准明确指出行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的设置、职责任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也有明晰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这些标准也同样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将行业技术标准全面融入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按照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实操和训练,是人才培养融入行业标准的最基本保障。[8]将行业技术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办学模式方面依托行业标准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要在认真研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将行业标准的能力目标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在专业建设方面,基于行业技术标准,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在课程建设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注重融合行业标准,同时,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精品课程,开发融入行业标准的教材。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职业人”,更加强调行业性和职业性,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行业职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个作品时,要严格按照行业技术标准操作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考核标准

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培养高职人才,可以保证学生培养过程的行业规范性,而人才的考核也需要引入行业标准。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引入高职院校,可以保证考核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考核标准应将职业资格考核的目标、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考核的结果与课程教学有机的融合。课程考核的能力目标与职业资格考核目标一致,将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细化落实到相关课程的考核中去,专业课程考核的形式不只限于采用传统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而是借鉴职业资格考核的形式采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步考核。这样,就能够保证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职业资格的认证地学习,学生不需要额外的补习就可以比较容易的通过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取“双证书”。

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专业在面向各自行业时,由于行业的特性不同、已有行业标准的成熟度不同、已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不同等因素,其具体的实施会有较大的区别,因此,这一过程是没有程式复制的,是需要有改革勇气和创新的思维来推进的。例如,民用航空行业,由于其有完备的培训大纲、行业统一认同的考核标准,企业共同执行的资格标准,因而,该行业领域内的专业建设只需要将行业标准全面深度的嵌入人才培养,就可以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一些新兴的专业如物联网专业,由于专业技术是原电子技术、网络、通信等多专业技术融合更新的产物,因此,专业并没有可以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在行业企业院校的共同努力开发出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之,对于行业规范较好的专业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较易实现,而对一些新兴技术或者行业规范还没有完善的专业,相对来说需要做的工作更多。在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只把目光盯向某几个企业的某些岗位,难免造成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将人才培养的标杆调整对准整个行业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则人才的质量就不会因企业规模不同、生产内容不同、岗位的任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统一标准。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可以预测行业积极投入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是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适得其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11.

[3]梁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8):236.

[4]张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29):82-83.

[5]钟健.重新审视德国“双元制”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09(1):53-55.

[6]邓志军,李艳兰.论德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和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60-64.

[7]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108-110.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责任编辑秦涛]

猜你喜欢

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16项新的涂料行业标准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钒钛磁铁矿行业标准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