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方向

2015-01-31徐颖超

职教通讯 2015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职业教育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方向

徐颖超

摘要:职业教育事关“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但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分析阻碍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低下,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即在于国家出台政策、制度逐步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源质量;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徐颖超,男,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一、阻碍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达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的通知》(财教[2010]345号)、《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等系列文件,逐年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新《新世纪》周刊更指出,2012年,国家对中职学生的补助就投入了285亿元。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笔者感到欢欣鼓舞,却也忧心忡忡。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多,职业教育也看似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其实和其他很多产业一样,当前的职业教育也存在“高能耗、低产出”的效能低下的问题,也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原料质量”——生源质量太差无法加工出“高质量产品”的问题等。

笔者认为,生源质量差是最大问题。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因素概括来讲无非是资金、生源、技能以及社会大环境。关于资金,只要国家重视,资金问题都不是问题,且国家已经在逐步加大投入。关于技能,有了国家资金的投入,有了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职业学校只要加强实习实训,开足开齐实习实训课是完全可以实施的;校企深入合作也是可以洽谈的,技能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但为什么社会上仍然存在用工荒、高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用工荒不是用人荒,归根结底还是职业教育的问题。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到提升内涵的阶段,但怎样去提升内涵,目前的共识是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这样做有效果,但不会有凤凰涅槃的变化,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所有事务中最重要的要素。所以任何事情,人永远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影响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因是生源问题。

二、影响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低下的因素

近年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持续走低,在推动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走低。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这一社会大环境,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低下,因为接受普通教育则意味着有可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接受职业教育则意味着进入工厂、企业等。虽然2014年底养老金并轨方案的实施对解除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起到了一定的破冰作用,但当前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多还是无奈之举,都是不能读普高的才去读职高,不能升大学的才去读高职。生源质量的低下,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很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因此降低教学要求。因此,当前的职业教育说起来是一类教育,其实变成了最低层次的教育,中职学校招收的都是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个人素养水平不高的学生,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很难开展,更不用谈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了。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品德素养比中职略好,但部分从普高考入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不强,要想培养成为“名匠”也不是件易事。

三、提高当前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措施

2015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签批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世界制造业大国经验表明,要想跻身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必须依靠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只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造就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只有数量充足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保证我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因此,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否则,“中国制造2025”只能是一个梦。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渠道很多,包括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校企合作,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但最关键的应该从生源这一主要因素着手,只有提高生源质量,各种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物力投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抓起,以提高生源质量。

(一)大幅减少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

建议大大压缩普通高中规模。这一点德国的教育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众所周知,德国教育采用分流制度,德国的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也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德国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大概只有26%的人选择读大学以继续学术型研究,超过半数的学生则会选择读职业学校。而我国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现行用人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人们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很少有父母从孩子中学阶段就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打算将来送他到职业学校,让他立志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反而都是想方设法的托人找关系,花大量所谓的赞助费让孩子进入普通高中乃至普通高校。因此,目前让家长根据孩子情况,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所以,只能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等强制性减少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缩小普通高中规模,并通过政策、制度引导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向中职学校分流,再建立起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有效衔接的途径,切实提高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

(二)消除职业教育偏见

给予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公平机会,消除人们偏见。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徐国庆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学历至上论’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是社会待遇差引起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等职业教育的衰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职业教育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那时中专毕业是国家干部编制,技校毕业能进国企或集体企业,都是非常好的出路。这也与国外技术工人、教授工资水平差不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根本在于社会待遇。”笔者对此深有同感。目前,许多企业对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行差别对待,比较突出地反映在薪酬、生活待遇方面。管理人才在通信、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享受一定的补贴,而且可以评定、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并享受专业技术职务津贴。而技术技能人才普遍工作环境差、劳动保护不足,更别谈通信、住房、医疗等方面的补贴了,升职空间更是空谈。以上种种皆挫伤了技术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家长期望孩子当“白领”,歧视职业教育也就不难理解了,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低下也就更加不奇怪了。因而,为了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还要有相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政策调整等,逐步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晋升空间和机会等方面给予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一个平等的待遇,打消技术技能人才的后顾之忧,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的天花板,打破人才招聘歧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冰,真正做到不唯学历重能力。

职业教育关乎国家经济转型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它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事关“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因此,当前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李漪]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职业教育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