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研究

2015-01-31徐啸涛

职教通讯 2015年29期
关键词:实验室创新能力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研究

徐啸涛

摘要: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主导未来科技创新的坚实力量,从实践角度阐述了电类专业的高职学生中组建学生科技团队的必要性,对创新科技团队建设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了科技团队培养方式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科技团队建设的思路并探讨了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团队;教研工厂;实验室;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基于云技术思想的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机制的探索”(项目编号:2015B06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补充立项课题“创新素质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YLX2015094)

作者简介:徐啸涛,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移动通信、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注重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有效机制比较薄弱,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欠乏,毕业以后从事专业技术的出路并不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以书本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那样:“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能锻炼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一、电类专业科技团队培养方式发展的现状

如何建设高职学生创新科技团队,培养当代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如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设立课外科研班,建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常设机构和科研基金,制订假期高职学生科学研究计划等,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较低。科技团队建设没有完整成熟的培养模式,没有形成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模和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创新活动参与率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电类专业的办学特点,应研究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团队建设模式和方法,以培养电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科技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为了更好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学质量,各大高职院校都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着高职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里,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吸纳高职学生来参加,一方面,满足了高职学生学习知识和科研过程的愿望;另一方面,使得教师的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可以说是教学科研的双赢,这种方式在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中是普遍存在的;[2](2)高职学生申请属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当前,校级、省级、国家级,都设有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是供在校生来申报的,如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苗人才计划、校级学生项目等,主要是由学生负责组建科研团队的形式完成;(3)建立各种科技竞赛团队。在高职院校中各种科研竞赛不断,学生自己从选题→申报→竞赛,均为独立完成,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有指导教师,如全国的高职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高职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3](4)各种科研学习小组的建立。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很多的高职院校都鼓励学生建立科研学习小组,如外语学习小组、科技活动小组等,一方面,是充实高职学生的业余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各种竞赛和科技活动提前做准备工作。所以各种科技学习小组在一些高职院校也是很有活力的。

二、科技团队建设发展的思路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平台

要激发高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促进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稳定、规范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做保障。电气学院以“企业欢迎的,具有竞争力的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保证高职学生科技竞赛的顺利进行,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参赛作品,严格把关,以求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建立了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科学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科技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场地、经费、信息来源等)。[4]

(二)加强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践平台建设

1.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高职学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高职学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并且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2.加强高职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建立新型教研工厂。开展多层次的创新科研活动。新型教研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基础研究平台开发的产品或技术应用到中试生产线上来,解决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科技团队的创新管理与教学实践

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项目化是经营科技团队的主要方式。对于科研小组型的团队,一个科研立项的课题就是一个项目,如“智能小车电子设计训练仿真研究与实践”,它的建立本来就是依托项目而成立的,项目化经营是它的内在要求。只需要以中期检查、科研项目交流等形式管理它的信息输出就可以起到调节运转的作用了。[5]

高职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科研导师的正确指导。科研导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研启蒙等方面在团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的成长,必须要有好的导师架构模式来带动,这其中包括导师规模、成员构成、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团队发展目标。从人数上看,指导创新团队的从事理论科学研究的教师保持在l~2人为宜,横向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人员的数量保持在2~3人为佳;从角色分工上看,创新团队中的导师层既要有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又要有思维活跃的年轻科研骨干承上启下形成梯度式导师模式。这其中,学科带头人起着引导和把握科研方向的掌舵作用,科研骨干则承担着实地指导团队践行的艰巨任务,而创新团队中的高职学生们则在大量实验求证环节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梯度层导师的指导获得科研探索的亲身感受,其科研创新素质随之被潜移默化。

团队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管理策略最重要是建立信任。团队存在的前提是成员之间能够保持一种和谐和信任的氛围,为共同构建的愿景做出不懈的努力。没有信任,团队工作无法开展,信任能够促进协作,将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联结在一起。信任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决定将来互动的方法以及步骤,并制定规范,同时要经营好自己所在团队的道德规范,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等,使所有的团队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下团结在一起,并且要有明确、公平的任务分工。使成员对自己的任务以及需要协同完成的共同任务有清晰的了解。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未来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高职院校改革进展的基础工程,科创团队不仅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能使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必将引领新的高职院校文化。指导教师应共享指导学生的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切实落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打造出一支创新性、时代性的优秀工作团队。

参考文献:

[1]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1-23.

[2]朱昌平.通过团队建设促进IT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32-33.

[3]刘洁.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43-44.

[4]孙丽霞.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8):36-37.

[5]付小晶,张国印,武俊鹏.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8):35-36.

[责任编辑李漪]

猜你喜欢

实验室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电竞实验室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竞实验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