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知足”思想浅论
2015-01-31庞贝贝
庞贝贝
老子“知足”思想浅论
庞贝贝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老子的“知足”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纷争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知足”的内涵是尚柔、不争、知止,体现在政治上就要统治者戒贪欲,薄赋敛;体现在国家关系上,就要各安本土,和平共处,不要互相攻伐。“知足”的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知足;现实意义
在春秋时期战乱频仍的大背景下,人们长期处于水深火热、担惊受怕的生活中。再加上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1],在仕途上也历经了大起大落,崇尚柔弱、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寻求安定自然成为老子心底最深切的企盼,这也是其“知足”思想产生的本源。“道”是老子“知足”思想产生的根源,“不争”,抑或是“尚俭”“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是其“知足”思想的具体化。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老子“知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形式及现实意义,并重点探讨老子“知足”思想的实质,以期深化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一、老子“知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战争频仍,各诸侯国竞相攻伐的时期。老子作为在周王室担任柱下史的陈国贵族,一方面经历了周王朝的日益衰微、日暮途穷,另一方面又感受了强楚对自己国家的威胁和侵略。
老子的思想“是植根于春秋时期陈国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但这种思想的产生与楚国又有极密切的,甚至是直接的关系”[2]。春秋时期,楚国曾三次灭陈。公元前599年,陈大夫夏征舒弑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公元前598年,楚国以陈国之乱伐陈,并灭陈以为楚县。后楚庄王又恢复了陈国。这是楚国第一次灭陈。公元前534年,楚灵王第二次灭陈。公元前529年,楚公子弃疾自立为楚平王,重封陈、蔡二国。公元前478年,楚国白公之乱时,“陈人恃其聚而侵楚”[3]。楚国内乱平定以后,楚惠王派楚将公孙朝帅军灭亡陈国。这是楚国第三次灭陈,陈国最终并入楚国版图。
无论是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纷争的大背景下,还是在陈国几度沦亡的小环境下,结束战乱,维护安定和平都是百姓心中梦寐以求的。问题本源,在于各诸侯国的不满足。在仕途上,“老聃早年大概就做上了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员。中年时代,曾因受到周王朝权贵们的迫害,一度避难于鲁国……公元前530年,在他四十几岁以后,又被召回周王朝,仍任掌管图书官职。公元前516年,周景王死后,王朝掀起内战,景王之子王子朝在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失败后,带着东周王朝的图书逃亡出国,老聃也就因王朝图书的南迁而失去了职位,不得不离开周王朝,西出函谷关;后来他流落并客死于秦国”[4]。一边是国家的战乱,一边是自己人生的大起大落,因此老子心底是极度渴望安宁的。老子知道,想求得自身的安稳,不只需要自己努力,更需要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统治者的知足不争。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管理者懂得满足,才会避免贪欲,有所不为,这样国家才可能安定,国际才能和平。国家有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像老子这样的官吏才不用时刻担心自己命运的沉沦。所以,老子劝人“知足”,实质上是在抚慰自己的心灵。
二、老子知足思想的内涵
(一)知足是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1.知足不争。在老子的描述中,“道”是一个包罗万象、主宰万物、只可意会、深奥玄妙的东西,笔者把它理解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无形中给他们一种约束力,即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老子》一书,不仅指出了“道”这个信仰,还教人从内心学会知足,以便更好地践行老子所崇尚的“道”。只有先使人心中有所敬仰,人才会有所畏惧,才会注意检讨收敛自己的行为。老子把“道”描绘得越是微妙玄奥、深不可识,这种信仰的力量就越大,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更强。无论是自然无为、尚柔、不为天下先,还是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期盼,都强调了对人的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归根结底,都要以人们发自内心的“知足”为支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19天道没有亲疏远近,它只眷顾那些“善人”。何谓善人?正如《老子》第八章所说,上善之人是懂得道、“几于道”的人,能够给其他万物以好处却不与之相争,能够心甘情愿地待在大家所不愿待的处境中。谦卑处下,知足不争。而想要立身处世,还要学会持盈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6]4这段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要持而不盈,揣而不锐,富贵不骄,完成一件事有功劳了也不能居功自傲。这里的“功遂身退”与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6]2里的“功成而弗居”,以及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8]19中的“功成而不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把微妙玄通的“道”拉回现实,给常人以实实在在的借鉴,老子列举了自己拥有并时刻保持的三个处世法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5]15“慈”就是包容仁爱;“俭”就是要“去甚,去奢,去泰”[6]14;“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之德。归根结底,老子“三宝”其实就是谦卑处下、知足不争的自律之道。谢清果、曹艳辉认为“‘三宝’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7],是对执政者而言的。笔者认为,这三种美德适用于任何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15无论是水还是江海的包容万物、谦卑不争,老子都是在借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言他物以引出自己所表达的对人的要求:知足不争。不管是“慈”“俭”,还是不争,其根本旨意都是劝众人包容现状,安于现状,莫与他人相争。
2.尚柔。要做到知足无争,就要做到尚柔。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上善若水。”[6]4水在老子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老子以水的品德娓娓道来,讲述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8]老子尚水,不仅仅是因为水具有老子所崇尚的众多美德——不争,处恶,地(趋下、谦让),渊(深广、包容),仁(慈柔),信,能(圆通),时(顺时),老子希望众人也能拥有这些美德。天下万物莫柔弱于水,莫胜于水,这也让笔者联想到了“滴水石穿”的力量。同时,老子还用水表明自己知足无为的崇高理念。纵然我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拥有水的众多美德,或者根本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可以将‘上善若水’作为一种人生信仰和追求”[9]。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5]18在老子眼里,柔弱是新生力量的代表,而坚强则是腐朽没落的标志,柔弱胜刚强。同时,老子也意识到,这个道理不是大家不知道,只是没有人去执行罢了。“柔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5]19显然,老子对当时各国相互征伐的战乱状态是厌倦的。崇尚柔弱实质是在呼唤人们知足知止,安守本分,不过分贪求。
此外,《老子》一书中还不止一次提到婴儿。《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6]4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6]13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老子把婴孩置于那么高的地位?在老子眼里,婴儿是自然原始的象征,符合老子对人无知无欲、自然原始的理想要求。同时,婴儿也是柔弱的代表,这符合老子所崇尚的返璞归真的理想要求。“知其雄,守其雌”[6]13,知道别人的强大,却能安守自己的柔弱,不去过分追名逐利,这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是不容易的,但对于与一个婴孩来说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子透过婴儿所要表达的,其实只是希望众人能够回归纯朴自然、纯净无瑕、无欲无求的自足生活状态。
(二)知足无为是老子的政治哲学
无为是老子对统治者提出的治国原则。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而治的原则下,老子主要从治民、治国这两方面具体指出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
1.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的治民之略。老子提出的治民方法,首先是使民无知无欲,知足知止。当然,老子说的使民无知不是后世说的愚民政策,他的意思是:无知则无欲,无欲则无为,不会去“求”去“取”,更不会过多地贪求贪取。《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6]2老子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分推崇有才能的人,这样百姓就不会失去知足之心而去竞相追名逐利;不以珍稀难得的东西为贵,就不会有偷盗的事情发生,因为珍视珍稀难得的东西,就会激发人们占有这些东西的欲望,破坏人们的知足之心,导致“取”与“争”,引发“斗”的行为。如果这种争斗发生在民众之间,往往是斗殴和杀戮;如果这种争斗发生在国家之间,那往往就是战争,更大规模的杀戮了。做到使百姓满足于温饱,别无所求,这样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治的理想社会状态了。所以老子强调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为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6]8-9。这里明确指出,仁义、巧利都是远远不够的,都无法熄灭人们的欲望和求取之心,要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使人们“少私寡欲”,从内心树立一种纯朴的生活理念,减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5]15“绝学无忧。”[6]9这些话语表明老子反复强调治之道要使民无知,进而达到无欲无求,知足知止,安定社会的目的。
其次,统治者也要知足知止。老子强调不要颁布过多的政令,随意征收苛捐杂税,应做到轻徭薄赋,“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5]1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11强调统治者治理天下也要少私寡欲,胸怀宽大,不要用太多的政令烦扰百姓,如果严苛死板,百姓就会奸猾狡诈。同时,也不能任意刑杀,滥征赋税,过分看重自己的生死,这些都是统治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所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8]18。这里“食税之多”“求生之厚”都是统治者过分贪心和欲求的代名词。因为这种过分的贪心和欲求,必然导致“有为”——为了满足贪心和欲求而发生的不合节度的妄为。老子强调社会难治的根源正是由于统治者这种过分的贪心和欲求。统治者要戒除贪欲和妄为,“以正治国”[5]10,以身作则,否则当问题严重到“民不畏威”[5]17的时候,那么可怕的灾祸——危及统治秩序的祸乱就要来了。
最后,统治者应在戒贪戒争、知足知止方面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8]11。儒家强调礼,不同的等级和身份享有不同的礼乐和待遇,要求人们各安其分。在实践上这种“安”是要靠教育和礼的硬性规定来保证的,但这并不能消弭人的羡慕和觊觎之心,只要还有这种差别和区分。这就要统治者自己“下之”“后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5]15只有统治者以身作则,与民同之,彻底消灭这种差别和区分,才能消弭人们的觊觎之心。
2.知足知止:老子的治国之策。老子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5]12。对于这句话,历来有不同见解。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把治理大的国家当作烹饪小鱼、小虾一样简单,这种观点强调了原句中的“大”与“小”的对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强调的是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不能经常翻动,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要时常去扰乱百姓的平静生活。“以煎小鱼虾说明治理大国需要动静适度,是一极其形象化的比喻。”[10]综合对下文“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8]12的理解,说的就是统治者不要去骚扰百姓,扰乱百姓的生活,治理国家以和为贵。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统治者要知足知止,无欲无争,不要因为过多的贪欲而妄为,扰乱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老子心中向往的理想国家状态是“小国寡民”。集中表现在《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19-20这一章,向来也是学界争议的焦点。冯友兰认为:“照这样理解,《老子》的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11]白寿彝认为,老子主张回到远古的蒙昧洪荒时期。“道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与鸟兽同居,与鹿豕并,则是要退回到蒙昧未开的洪荒之世。”[12]任继愈认为:“老子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和不信任,从而反对一切知识。这是老子的错误所在。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13]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过去特定时代产生的片面之论。所谓“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些话语跟庄子所谓的消除机心是同样的意思,因为机巧而生机心,因为机心而生欲望与争斗,所以机巧是恶之根源。要消灭争斗的罪恶,就要消除机心,要消除机心,就要消除机巧,从而达到质朴、无欲和知足知止之境。人无机巧与机心,则无争斗之事,国无机巧与机心,则“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消灭了战争和杀戮。
三、老子“知足”思想的局限性和现实意义
老子的“知足”观是以去机巧、去机心、去知、去欲为前提的。这是通向知止和“无为”境界的必经之路。“道”本质朴自然,从这一哲学理念出发,机巧、机心都是“伪”的,即人为的,是非自然的,是不合于道的,那么源于机巧和机心的“知”和“欲”都是违背“道”的。老子为解决人生、社会问题和国家关系问题开具了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处方,但在那个天下将乱,攻伐纷争的时代却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
首先,老子的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和政治哲学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是老子在当时的战乱环境下,根据自身经历所做出的选择。他从尚柔、知足不争的个人处世哲学和知足无为的政治哲学出发,主张轻徭薄赋、反对侵略战争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周时期形成的敬德保民思想,是符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广大民众的愿望的。但是,这种选择合理合情却不切实际。老子的思想之所以没有为统治者所接受,其原因是老子与统治者所处的立场不同。老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代表,他想回到原本安逸、平静的生活中去,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民众的愿望也是如此。可是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或者为了自身的贪欲享乐而沉重残酷地剥削民众,甚至发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要么面对他国的侵略战争不得不动员国力民力以自保甚至要消灭敌方。在那个没有了盟主也没有了秩序的时代,强者为尊,弱肉强食成为唯一的法则,征伐与纷争成为这个时代谁都无法逃避的选择,各国对战争与否是没有选择权的,即使自己愿意以自保为满足——当时这样的国家并不在少数,而且西周以来的封疆传统也是如此,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也难免遭到其他国家的觊觎和侵略。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相互攻伐中生存,唯一的选择和出路就是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增强实力,然后和各国像野狼一样互相撕咬,最终成为那个遍体鳞伤的幸存者。所以,贵柔、知足不争虽然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却还是没有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应该说,老子的思想和孔子、孟子的思想一样,适合于治世,而不适合于乱世。
其次,他所主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6]2的理念显然有其易被误解的地方。很多人会理解为让百姓愚昧无知,不去见识周遭的诱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可以规避他们之间的利益纷争,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没有知识的社会是很难进步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我们没有停止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因为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给社会带来的进步远远超过了其负面影响。知识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有时候被一些自私、不讲公德的人利用了,造成不好的影响。让百姓愚昧无知的后果只能是整个社会一起没有进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再次,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家状态也是为了减少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因为频繁接触而引起的摩擦、争端,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百姓安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但是其负面影响是造成他们的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9-20的愿景显然是不成熟的,它不符合社会和平统一发展的潮流,不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不管是民与民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需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向我们证明,把自己孤立起来闭门造车的做法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无论是老子的个人处世哲学,还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都是老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经历所总结出的社会治理方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变了,对其思想的取舍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借鉴那些合理的思想为我们所用。其尚柔、知足不争、轻徭薄赋,反对战争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纵观《老子》,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先提出微妙玄通的“道”给人以信仰和约束力,使人有所畏惧,继而提出了以知足为本质的具体行为要求:尚柔、知足不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以遵“道”为前提的轻徭薄赋、反对战争、以弱胜强、谦卑不争等行为准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其小国寡民思想则明显有不合理的地方,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统一。但是,这些思想无不反映了老子期盼人们知足不争的思想实质。基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争霸的社会现实,以及老子一生所经历的大起大落,老子提出知足的思想,在情理之中。
尽管如此,老子的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喧嚣的世界,很多人失去了主心骨,迷茫、浮躁,不知灵魂之所安。很多人为物欲左右,不知足,不知止,死拼死打,精神上遍体鳞伤,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纵然如此,他们依然不明白自己痛苦的根源所在。因此,了解并读懂以《老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把握老子知足知止的思想对我们认识自身痛苦的根源,获得精神和灵魂的安放,提高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将起到积极作用,这无疑对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老子韩非列传第三[M]//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2139.
[2]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83.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708.
[4]张松如,陈鼓应,赵明.老庄论集·论老子[M].济南:齐鲁书社,1987:2.
[5]老子道德经下篇[M].王弼,注.杭州:浙江图书馆, 1920.
[6]老子道德经上篇[M].王弼,注.杭州:浙江图书馆,1920.
[7]谢清果,曹艳辉.老子“三宝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3.
[8]秦晓慧.水德:老子的人生哲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52.
[9]穆婵君.长恨人心不如水:浅谈老子“水”的哲学[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6):126.
[10]强昱.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J].中国哲学史,2006(1):50.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0.
[12]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275.
[1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250.
The content truth of the theory of Laozi
PANG Beibei
(Institute of Art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s the main carrier of Laozi’s though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aoist culture,Laozi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watched.Learning Laozi,we should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hought of Laozi,but also to take notice of the hidden logical relations and the essence after these thoughts.there are lots of thoughts in Laozi,including“delicate”,“contentment and no fight”,“Don’t disturb the people”,“anti war”,“small territory and population”etc..Many previous scholars is more focused on a point of Laozi,rarely to its spiritual essence—“contentment”.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Laozi has its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However,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its content still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our moral culture.
Laozi;contentment thought;historical background;realistic significance
I106.4
:A
:1671-9476(2015)01-0014-05
10.13450/j.cnki j.zknu.2015.01.004
2014-10-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13ZD100)阶段性成果。
庞贝贝(1989-),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