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及运作模式研究*

2015-01-31李军勇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字化信息化

文 高 峰 李军勇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及运作模式研究*

文 高 峰 李军勇

一、学校概况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始建于1957年,1966年后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具有优良的校风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在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声誉。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使学校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与发展,形成“一校三址”的格局。

学校坚持以“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时效,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实践。2003年开始,学校教育信息化得到快速建设与发展,在十余年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三个协调发展:即系统建设与人员培训协调发展、设备投入与教学应用协调发展、终端应用与网络服务协调发展。目前我校信息化系统整体上已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综合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水平。

1.多媒体教学应用阶段

2003年:30个普通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多媒体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基础网络工程完工,实现所有教室、办公室联网,学校信息化教育进入网络化时代。

2004年:实现所有教室多媒体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普及。

2006年:校园网络实现升级改造,教学楼内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建设进入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2.开展互动教学应用与研究阶段

2009年:为66个教学班安装了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教学实践。

2010年:交互式电子白板普及到所有教室。

2010年:为满足数据资料的存储与有效管理,学校投资构建了龙存数据存储系统并投入使用。

3.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阶段

2012年:三校址网络互联互通。数字化校园综合系统建设项目启动。

二、核心特征

1.明确学校信息化应用与建设原则 有序稳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走“稳妥设计、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在这样一项长期工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原则。

(1)系统建设与人员培训必须协调发展。

(2)设备建设与教学实践必须协调一致。

(3)终端应用与网络服务必须协调匹配。

2.打造优质的网络平台 满足现代教育需求

(1)满足基本教育教学需求 建设完善的基础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2003年底,学校网络基础网络建成;2004年由于学校格局调整,原海淀区志新二小与我校合并,同年两校网络实现互联;2011年6月,海淀区二里庄小区配套学校划拨我校管理为东校区;2012年底,东校区基础网络建成后,实现3个校址的光纤互联。

不断优化网络环境,2008年部署流量和行为管理系统设备,加强网络监控。2009年核心交换机更新升级为万兆交换机,数据交互更为便捷。2011年网络出口流量从6兆提升到26兆,实现教育信息网、联通和电信三网并行,确保网络高速、安全、畅通。

实现校园广播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全数字化、全网络化。2011年东校区完成基础网络建设,IP广播系统、IP电话和IP监控系统建设一步到位。2012年实现了3个校址网络、广播、电话、监控系统技术标准的统一。

在实现各校区间基础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学校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数据需求,同时为了加强统一的资源存储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以满足新的教育教学需求。2008年学校首次布置了8 T磁盘阵列网络存储系统;2010年曙光龙存系统部署完毕,学校网络存储空间增加到28 T。存储空间与管理机制上升到新的水平。

(2)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平台 促进学校教育整体提升

在积极构建高水平网络基础工程的同时,学校逐步强化了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发展,2010年,为解决教育过程中资源建设和多校区的信息交互的困难,学校部署了NBC协同办公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文件与数据传输实现网络化,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大幅度减少,网络应用的安全性、便捷性得到提升。

2011年本校建成基于校园局域网络的综合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2012年东校区、南校区综合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也相继建成。该系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宣传、发布拓展了新的途径与渠道,提高了教育的时效,为学校信息发布实现分布式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3.重视信息终端技术水平建设与提升 促进先进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与实践

(1)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互动电视大规模进入日常教学实践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校多媒体教学终端有效地将教师常规教学方式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教与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终端设备将图形、数字、影像、动画、声音等教学媒体进行整合处理,使得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学习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提取学习资料、进行交互反馈、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综合探索能力、实践创新意识、协同-协作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2)引进数字实验设备 建设数字化科学实验室2012年,我校为探索科学课新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水平,引进了北京友高数字化实验平台。开始了数字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数字化实验装置是一种融合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于一体的先进科学实验设备,由采集器,传感器和软件系统组成。我校为学生系统引进了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强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传感器等丰富的传感仪器,可以完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探究实验,实验进程中充分发挥数字设备和传感器技术优势,实现了科学数据的高精度测量、高速采集与数字化呈现、为学生突破传统实验壁垒提供了高效能的工具与实现可能,为学生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三、运作模式

1.以教育教学应用为主导 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针对学校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三个协调”的建设原则,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年度整体计划中。在设备的具体采购和配置上,本着“最大限度满足教育需求”“中档偏上,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逐步实施信息技术装备基础建设。例如,2012年,为满足教学日益增加的示范课教学和课堂实录的需求,学校投入百万资金对原有的阶梯教室进行了彻底改造,建设成为一个课堂教学、录播一体的多功能录课教室。

2.重视教师及专业人员培训工作与装备采购建设的同步

(1)与合作伙伴协同做好教师的培训

为课堂引进电子白板和互动电视,开展互动教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改变教师的授课观念,学校先后组织了5次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同时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互动教学活动,学校与公司达成持续性合作机制,由公司派出技术支持人员开展持续性技术支持,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无后顾之忧。

(2)重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组织信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术培训,走出去开阔教师的眼光,是持续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的方式。另外,在提高专业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鼓励信息教师跨学科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提升他们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跳出教育看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校近十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在回顾与总结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逐渐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实践告诉我们,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实施者,必须始终坚持信息化建设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成长与发展服务、为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决策冷静,行动稳健,工作务实。积极、稳妥、高效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作者信息

高峰,本科,小教高级,科研主任。李军勇,本科,小教高级,信息主任。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数字化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略谈如何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
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创新思考
数字化制胜
多媒体教学的核心技术之一:有了一款投影,可以让多媒体交互技术随时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