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沙颍河流域 凝练人类学方向——2015周口师范学院暑期流域人类学研修班纪实

2015-01-31王丽歌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志研修班人类学

王丽歌

(周口师范学院 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周口466001)

2015年7月10 -16日,周口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了“2015周口师范学院暑期专题研修班”(见图1),活动由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受“中心”之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驻站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赵巧艳博士担任主讲人。来自校内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语言学、美术学、体育学等学科方向的30名教师参加了研修。研修班以专题讲解、互动交流、实践训练三种方式进行,主要针对流域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研修培训。

流域作为以河流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地理单元①参见王尚义、张慧芝《历史流域学论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前言。。农业社会中,人们的治水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客观反映,人们在治水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沙颍河流域,作为以沙颍河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周口师范学院首次以“流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题开展研修活动,立足于沙颍河流域,欲以整体观和历史观为视角,借鉴人类学方法,对流域系统内社会问题展开综合研究,为区域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本次研修班面向全校教师开放,欢迎所有对流域人类学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开班之前,“中心”对拟参加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侧面提出要求:在理论上,着重对沙颍河流域和人类学知识的了解;在实践上,强化对沙颍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的考察。开班之初,“中心”又专门组织研修班学员,骑行到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实地考察,进一步深化大家对沙颍河流域的认识和了解,为本次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授课,依以下四个主题展开:

一是关于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围绕这一主题,赵巧燕博士主要讲解了人类学的概念、方法、技术、民族志的装备,以及田野调查的程序、方法、技巧和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是人类学的撒手锏,同时也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通常情况下,田野调查是指一种工作方法,或科学研究的一个阶段,它应当依照“走近田野—走进田野—走出田野”的程序依次展开。问题意识是一切科研的缘起,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必须要有问题意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两种方式呈现,即带着假设去找例证或者在田野中找问题。经过文献的阅读和筛选,首先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研究“点”,做好“走近田野”工作;然后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方法“走进田野”,并在田野工作中处理好前后(历时)关系、左右(共时)关系、上下(长幼尊卑)关系和内外关系;扎实的田野调查往往会积累丰富的资料,这就要求研究者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思维模式适时地对资料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即“走出田野”。赵博士特别强调,民族志学者一定要学会确定和选择合适的问题,学会使用理论、概念、方法、技术,并在田野中使用适当的装备,学会用各种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而民族志作为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标志性的研究方法,它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础上,往往依据研究者的第一手资料和参与经历而进行关于习俗的撰写。这种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研究者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学者们经过对马林诺夫斯基所代表的经典民族志的反思,进一步尝试了多点民族志、实验民族志、线索民族志等范式,促进了人类学学科的自身反思和发展。

二是关于流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流域人类学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是以人类学民族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依流域自成体系的多样性文明系统和当今流域治理问题的人类学方法论。以流域为研究单元,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和单一族群限制,从而在自然地理空间大背景下展开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更准确理解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赵博士不仅举例解释了流域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特性,对流域人类学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还对现代学者们的理论探索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从区域研究转为流域研究做了说明。她认为,研究者们需要运用综合研究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对流域内部“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展开综合研究,并综合考虑人—地—水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学科框架上,流域人类学与流域史、流域“环境史”、流域“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因为构建流域人类学的主旨是在寻求解决流域问题的科学路径,所以流域人类学主要是应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流域范围内人-地-水的关系。随后,赵博士把沙颍河作为实证案例,谈了她对于未来沙颍河流域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看法和构想,并将学员们进行了分组,以相同或相近专业组合,分别就每个小组未来研究中应该多加关注的问题和可能使用到的方法及理论进行了具体指导。

三是关于研究设计。在讲解完流域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后,赵博士又对研究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做了具体的应用举例。研究设计首先要从研究目的入手,而选择问题是研究活动的起点。她认为在确立研究问题时,关键是要学会将一般问题转化成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但同时研究者也要认识到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转化成研究问题。只有具有意义或价值、有创新、思路清晰、有可行性,并适合研究者个人特点和合乎道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而研究者可以根据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赵博士还通过援引大量事例,加以具体的解释和说明。之后,她以在《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专著写作中的切身经历,详细讲述了这些方法和步骤应该如何应用与进行,同时将个人的心得体会也无私分享给了学员。

四是关于田野调查札记的书写。撰写田野调查札记,是从田野回到书桌的过程。对于如何更好地呈现场景,赵博士不仅介绍了撰写完整的田野笔记所采用的一些方法、策略,还指出了总的撰写原则,即以速记为基础,构建相对连贯的行动链组织场景和生动的人物活动过程。她建议,即使当时认为不重要或不相关的内容,也要记录下来,同时,还提醒学员撰写田野笔记时,要防止自己沉溺于复杂的描写中。赵博士还指出,在撰写民族志时,不仅要反思它是否揭示了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还要检查是否使用的是被研究者界定的概念范畴,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检视当地人使用了什么术语,还必须包括他们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词汇,以及在每个具体的情况下当地人是怎样将涉及的人和事分门别类的。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应赵博士的要求,每小组拟定了一个研究题目,并根据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设计了研究方案。在商水县邓城镇叶氏庄园的田野考察训练中,学员们除了亲历赵博士对叶氏中医做的田野调查示范外,还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考察目标,开展田野调查实践。之后,各小组都将自己的研究设计方案和田野调查札记进行课堂展示,赵博士分别对各组汇报内容给予了客观评价与指导。经过为期一周的紧张学习和训练,研修班学员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不仅开阔了思路,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对话,增进了学员之间的共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除此之外,田野调查训练使学员身临其境,不仅加深了对沙颍河田野的感官认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渴望和研究热情,为日后继续深入田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

结业典礼上,张浩博士代表全体学员向赵巧艳博士7天的辛苦授课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他再次强调:“举办研修班的目的是为了依托沙颍河流域的历史与现状,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整合我校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艺术学、体育学等相关研究方向的优秀师资,进一步审视流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凝练研究方向,打造‘沙颍河流域人类学’研究团队,促进学校人文社科理论研究和服务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颁发结业证书时,赵巧燕博士勉励大家说:“今天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开始!”是的,周口师范学院沙颍河流域人类学研究团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经过此次专题研修班的学习和训练,大家掌握了从事流域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正式踏上流域人类学的研究道路。

猜你喜欢

民族志研修班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港口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开班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第二期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