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与分析
2015-01-31汤群力曹明霞
汤群力,曹明霞,王 嘉
(1.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嘉兴 314501;2.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35)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与分析
汤群力1,曹明霞1,王 嘉2*
(1.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嘉兴 314501;2.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35)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误诊原因,减少误诊。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25例IM误诊病例,对其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3例,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急性支气管炎3例,败血症1例,白血病1例,川崎病2例。结论: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思路比较狭隘,医生责任心不够,疾病本身表现多样化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该病知识的理论学习,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意识,及时汇报以减少误诊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原发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亚科。EBV感染在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则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大,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1]。笔者收集了本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25例IM误诊病例,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分布3至8岁,其中发热25例,咽峡炎13例,淋巴结肿大12例,肝肿大8例,脾肿大6例,皮疹4例,眼睑浮肿5例,关节疼痛1例,轻度咳嗽3例,肉眼血尿1例。
(二)实验室资料。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09/L25例,淋巴细胞比例>50%者25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25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1例。C反应蛋白<8mg/L者20例,10-20mg/L者5例。尿常规:镜下红细胞(3+)1例。心肌酶谱CK-MB同工酶>35U/L(正常值<35U/L)2例,肝功能ALT>50U/L(正常值0-50U/L)者3例。EB病毒抗体IgM阳性25例。所有患儿血培养,抗“O”,类风湿因子,胸片,心电图结果阴性,5例做尿培养,阴性。6例做肥达氏反应,阴性。
(三)诊断标准。
参照张之南2007年《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符合IM诊断[2]。
(四)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予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7至10天为一疗程,均治愈出院。
二、误诊结果
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3例患儿有发热,咽峡炎伴白色分泌物,白细胞计数增高,造成误诊。
2.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患儿均以发热,眼睑浮肿为主诉,从而造成误诊。
3.支气管炎3例。患儿均有发热,轻度咳嗽等表现,诊断“支气管炎”,抗生素静滴3天无好转,直到上级医生查房才考虑IM。
4.败血症1例。患儿已持续发热4天,伴精神软,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升高,导致误诊。
5.白血病1例。患儿有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等表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误诊白血病。
6.川崎病2例。患儿发热均在5天以上,淋巴结肿大,皮疹,白细胞计数升高,误诊川崎病。
三、讨 论
(一)原因。
IM的发病机理与免疫损伤有关,当EBV入侵易感者体内,先在咽部淋巴结细胞内复制,后通过病毒血症进一步累及B淋巴细胞,导致B淋巴细胞抗原性改变,使T淋巴细胞被刺激而增殖,出现全身性淋巴细胞肿大和内脏肺炎型、黄疽型、胃肠炎型、淋巴细胞肿大型及脑炎型等[3]。笔者分析该病误诊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部分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思路比较狭隘有关。IM属全身性疾病,又非常见病,多发病,医生平时对该病的接触少,一旦患者就诊,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如将咽部分泌物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同起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就认为一定是细菌感染。
2.部分医生在管床时,没有及时汇报,责任心不够,如误诊支气管炎,不可能只具有发热,咳嗽两种表现,若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可避免误诊。
3.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时表现十分复杂,如误诊为败血症和白血病的2例患儿,同时具备了高热,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升高等多种表现,而具备这些表现的疾病并非IM一种,所以容易误诊。
(二)对策。
1.加强该病知识的理论学习,拓宽思路,一定要认清,感染性发热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未必都是细菌感染所造成。
2.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意识,合理检查,不片面思考问题,如发热,咽分泌物就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如血尿,就仓促诊断肾炎等。不要对一些检查结果视而不见,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等,应该想到本病可能。
3.在工作中,如遇到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而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反而不明显,可能伴有多脏器损害[4],此时,不要盲目诊断,要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其次,IM患儿就诊时,病程往往较长,家长情绪比较焦虑,需要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信任和理解,为治疗赢得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有关IM导致多脏器损害已引起广大临床儿科医生注意,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多种并症发生,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5]。所以,医务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合理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多汇报、多会诊,提高确诊率,减少并发症,保证安全医疗。
[1]刘桂兰,田元富,杨武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9):27.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2-154.
[3]李赛媛,林世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5):673.
[4]蒋 娟,于 洁,王晓利,等.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 (12):919-922.
[5]张建军,赵宏伟,王丽颖,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神经系统并发症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5): 115
R512.7
A
1002-1701(2015)09-0125-02
2015-07
汤群力,男,本科,主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与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