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的研究
2015-01-31张少华陈建刚
黎 祺,张少华,陈建刚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的研究
黎 祺,张少华,陈建刚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受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制定《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指导、规范和促进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工作。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
我国是口腔疾病的高发国家,人口口腔健康状况总体较差,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卫生事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的人们仍得不到正规有效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因此,高职医学院校为基层培养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是解决当前基层口腔卫生需求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医学院校多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存在办学时间短、教学管理观念落后、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薄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建立高职口腔医学教学标准以规范和指导高职医学院校办学,显得尤为重要。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受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成立专项课题组,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制定适合高职医学教育的《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背景与现状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缺乏开办口腔医学专业的基本条件,缺乏该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管理,师资、硬件配备不达标,教学组织紊乱,使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往往是本科课程体系的压缩板,缺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口腔专业特色,临床医学课程比例过大,口腔专业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差,难以适应口腔临床工作的需要。
实训基地条件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等问题突出,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差。
中华口腔医学会2008年4月公布了《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讨论稿,但不适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无三年制高职层次的医学专业设置。因此,课题组制定《标准》必须基于我国国情和行业现状,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
国内外文献研究、与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论文、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调研工作。
制定调研方案,联络调研单位,制定和印刷调查表,确定调查对象及样本量,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办学条件和规模抽样调查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抽样调查。
1.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研和函调相结合的方法。现场调研高职医学院校15家,珠三角、粤西地区以及周边省市区医疗卫生机构33家,采取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函调包括高职医学院校7家,医疗卫生机构16家,分层整群抽样(考虑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典型抽样相结合。
2.调查对象。现场调研和函调对象均包括高职医学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负责人、教师和学生,口腔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和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3.调查工具。根据研究目标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对不同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不同的调查表,调查表以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方式。
(三)数据分析和标准初定。
课题组运用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等处理调研数据,明确我国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解,同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起草《标准》。
(四)专家研讨和标准修订。
召开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标准研讨会,邀请兼职教师、口腔医生、医院和诊所负责人对《标准》进行第一轮研讨和论证,邀请我国东、西、南、北、中地区的15位高职医学院校的口腔医学教育专家对《标准》进行第二轮研讨和论证,最终修订并提交教学指导委员会。
三、研究结果
《标准》经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指委专家鉴定,拟定本课题成果为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办学的重要参照标准,并报教育部审订。教育部2012年11月公布印发《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其中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即为本《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
四、讨 论
(一)《标准》的制定原则。
《标准》是一个指导性工具,要满足大多数院校能够达到的水平,同时发挥基本的规范调控作用,关键是把握《标准》指标的量与度。课题组始终围绕着“标准如何更科学合理,是否能反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是否能被多数高职医学院校认同和接受,是否能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这个主题,在研究和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要适应行业发展。课题组通过调研明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研究和职业资格标准衔接,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开设专业,根据专业岗位需要设置课程,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建设教师队伍和实训场地,这是制订《标准》的基础和依据。对岗位技能需求的充分考虑,不仅有利于口腔医学专业适应行业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2.《标准》要符合实际办学需要。课题组高度重视《标准》的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专业办学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
3.《标准》要具有前瞻性。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和外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培训学习,掌握高职口腔医学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标准》站在专业建设的前沿,不但要符合行业现状,更要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对专业建设起指导作用。
4.《标准》要考虑区域差异性。课题组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存在的差异性,邀请参加论证研讨会的专家来自我国东、西、南、北、中地区的15所高职医学院校,他们既是行业专家,又是各自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带头人,能反映各自地区的教学水平,具有较广泛的区域代表性,最终使《标准》里的一些具体要求更适度合理,最终达到共同认可的平衡点。
5.《标准》要体现“标准”和“特色”的关系。课题组充分考虑专业“标准”和“特色”的关系,尊重各高职医学院校自主办学的权利,使高职院校能在《标准》的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根据学校的自身办学条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在保证专业稳定的同时发挥专业特色。
(二)《标准》的基本观点。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农村和社区培养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毕业生达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医学人文精神、交流与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
3.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成立“教师发展中心”[2],推行医教结合,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好、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基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和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和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加强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专业教学的作用。
6.面向地区医疗市场,建立“校院合作、共建共管、资源共享”的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生产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
(三)《标准》的现实意义。
《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训基地与配套设施、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教学组织与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和建设意见,涉及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专业开设和办学条件的“入口标准”,也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口标准”[3],是现阶段高职医学院校新开办和完善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参照标准,有利于科学地指导、规范和促进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办学模式和专业建设工作。本标准也将用于我国高职口腔医学教育的评价与认证,并在评估与认证实践不断得以检验和完善[4]。
[1]周 勤,刘庆国,韩银淑.高职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08(4):145-146.
[2]项乐源,胡鸿毅,魏建平,等.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策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4): 534-537.
[3]尹自芳,姜安丽.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构建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B):1-3.
[4]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 (2):149-152.
G642.0
A
1002-1701(2015)09-0053-02
2014-11
黎 祺,男,本科,在读硕士,讲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和研究、口腔颌面外科学临床与教学。
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项目: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的研究(编号:2009-6-z0903)。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