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授课效果提高的几点体会※
2015-01-31侯少贞全世建曾元儿
侯少贞 高 洁 全世建 曾元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方剂教研室,广州510006)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授课效果提高的几点体会※
侯少贞 高 洁 全世建 曾元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方剂教研室,广州510006)
在明确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方剂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针对其专业培养的特点,以教学大纲为核心,通过提高不同专业背景授课老师授课内容的互补性、拓展方剂学授课内容的宽度、加强方剂理论学习与今后实践的有机联系,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方剂的兴趣和应用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方剂学的讲授,可以说涵盖了中医学各学科的知识。在中医院校中,方剂学不仅是中医学业专业学生必修的科目,也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修或限选的课程。迄今,绝大部分教学的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主要根据中医学专业要求而设计,往往忽略或淡化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需求的考虑。笔者在高校主要从事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有些感触和体会,今诉诸笔端,期与前辈、同道共探讨。
1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方剂学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内容,又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是沟通连接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目前针对中药学类专业进行课程统筹设置时,各高等中医院校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导致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深度不足,加之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缺乏,使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方剂学时对理法方药中的基础问题“理、法”的理解难以透彻,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方剂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方剂学授课的内容与中医学专业的有所不同,但是主要体现在减少基础方的讲解及降低重点方的数量。如此下来,非但没有体现不同专业不同授课特色的本质,而且加剧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方剂的学习不知所然的局面,使得方剂学这门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据笔者了解,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学完方剂学课程后,不懂方、不会用、不能与其它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学习方剂学是一种负担或存在恐惧、排斥心理。
2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目标的定位
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具备良好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笔者查询了多个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培养必修专业课程,主要有: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由此可见,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组成与中医学专业差距甚远,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授课内容必须根据授课对象专业的发展需要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
与中医学专业培养的目标——上临床“开方治病”不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处方权,方剂学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知识体系。促进方剂学知识体系与其它中药方向学科的串联、融会,是基于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的关键目标、难点和特色。只有在教学中明确中药学专业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并在教学大纲基础上合理、适当地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将方剂学知识运用于药物制剂、药物分析、植物化学、药品营销等科目的学习及今后的新药研究和成药生产等工作中。
3 中药学专业培养需要方剂学授课内容的外延
笔者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拓展部分方剂讲课内容。仅以个别方为例,浅谈自己的一些授课经验以供参考。
3.1 结合化学成分性质分析处方剂型选择在方剂绪论中提到中药最常用的剂型——汤剂。“汤者,荡也。”汤剂往往起效快,作用突出,因此历代古方多以汤剂为主,命名亦是多出现“汤”字。例如桂枝汤、小青龙汤、完带汤等等。但是稍加留意的,有些古方的剂型为散剂,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散、四逆散等。为什么古代医圣特别选择散剂?带着该疑问启发学生思考:用汤剂合适还是散剂更合适?以银翘散为例,该方组成药味有: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这些药材气味芳香,从化学成分上分析则多含有挥发油。采用水煎的方式,一方面不利于挥发油的溶出,另一方面火候大了又容易导致挥发油的耗散。因此我们的先贤则采用最简易的办法,直接将芳香性药材打成粉末直接冲服,或者打粉后(有利于挥发性成分的释放)再用水速煎。
基于此拓展开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处方中有多味富含挥发油的药材,这类处方开发成现代中成药,选择什么剂型最佳?是滴丸、软胶囊、丸剂或是片剂等等?
3.2 结合方剂的功效和毒性分析剂型的选择丸剂虽是一种常见的剂型,但往往也包含了很多考虑因素在里面。这包括:一般具有补益功效、服用时间相对较长的方药,例如六味地黄丸,做成丸剂既能保持疗效持久,又方便服用;或有毒性的舟车丸,做成丸剂可抑制药物的毒性效应;或需要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减缓药效强度的桂枝茯苓丸。
目前,市面上由古方开发出来的中成药剂型多样,可以进一步根据处方的功效启发学生思考成药剂型选择的合理性。例如二陈汤是治疗湿痰症的代表方,做成中成药剂型一般不宜选择蜜丸或蜜糖浆,因为蜂蜜具有滋补作用不利于祛痰湿,可以考虑采用口服液、片剂、胶囊剂等。对于左归丸、人参养荣丸、右归丸、大补阴丸等之类的补益方,成药采用蜜丸一般效果可能优于浓缩丸,因为这些处方中既有植物药又有动物药,浓缩丸的生产工艺过程可能会使得部分有效成分流失。
3.3 根据功效和毒性分析处方煎煮方法的选择大家都明白解表剂一般需要“武火快煎”,例如吴鞠通特别强调煎煮银翘散时“香气大出则取服”,这也是避免有效成分过分损耗的原因。但是实际应用中,患者还面临一个困惑:需不需要翻煎?翻煎后的汤药疗效是否改变?学生则不清楚。这时候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根据挥发油易挥发、易氧化的特点,处方已经经过“武火快煎”,第一煎之后大部分挥发油已经消耗的差不多,再煎则“轻、清”之气无存而“味厚入中焦”,已无解表功效;因此,含有大量挥发油的药材处方,一般无翻煎的必要。同样,对于含辛散药味比较多的处方,例如理气剂的方,一般也不建议久煎、翻煎。但是对于味厚药味较多的处方,例如补益剂、治(内)燥剂、治(内)风剂中的方,一般可以考虑久煎、翻煎以提高药材利用率。
对于含有毒药味的处方,合适的煎煮方法是降低毒性的关键措施。例如细辛有“用不过钱”的说法,并且现代药典规定细辛用量不宜超过3 g。但是张仲景等医家均广泛应用细辛于临床,《伤寒论》中用细辛的方,每方用量均超过3 g,怎么没有史书明确记载仲景方会引起中毒呢?这是由于细辛中含有黄樟醚,这是一种对热不稳定的有毒成分;在汤剂中煎煮时间超过半个小时以上,基本上汤药中黄樟醚含量较低不足以引起毒性反应[1-3]。按照《伤寒论》含细辛方的煎煮方式,一般煎煮时间会超过1小时,所以不显示毒性亦不奇怪了。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这实际是指细辛药材打成粉末直接口服的剂量不宜“过钱”。同样,附片、川乌等的有毒成分对热敏感,久煎能够有效地降低汤药毒性成分的含量。
3.4 根据处方药物成分分析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中、化学药联合用药已较为普遍。只要联用得当、合理,可相互为用,取长补短,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然而若配伍不当,则可产生毒副反应。笔者查阅文献报道,常见的混合药用禁忌有[4-6]:1)含有乌梅、山萸肉、陈皮、木瓜、山楂等有机酸成份的处方或中成药与磺胺类、大环类内酯类、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合用,因尿液酸化,可使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磺胺类药物的肾毒性,引起结晶尿或尿血;增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肝毒性,甚至引起听觉障碍;可使利福平和阿斯匹林的排泄减少,加重肾脏的毒副反应。2)有些中西成药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合用后药理作用相互加强产生毒副反应。强心苷有较强的生理效应,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如六神丸、救心丹等含蟾酥、罗布麻、夹竹桃等强心苷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花苷K等强心苷类药物同用。发汗解表类成药如防风通圣丸、通宣理肺丸等与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导致发汗太过,产生虚脱。3)药效学发生拮抗作用而产生毒。如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及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等各种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降糖药的药效。类似相关的中药复方或成药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需要授课老师指引学生去关注、积累经验,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发挥的专业优势。
4 基于中药学专业培养需要提高方剂学授课水平的建议
考虑到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为切实提高药学类专业方剂教学的效果,已有前辈、同道[7,8]提出:1)优先选择有中药学、药学学习或研究背景并从事方剂教学多年的教师重点承担该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用中药学专业的思考方式重新理解、讲授方剂,从而提高教学实效;2)非中药学学历的任教教师自觉提高药学专业素养,了解药用植物学、炮制学、鉴定学等中药专业知识,加强中药现代研究、中成药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针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方剂的现代研究思路与展望,适度串讲与方剂功效有关的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药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方剂学与他们的专业息息相关。
笔者的研究背景是中药学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摸索,确实深感中药学专业方剂课授课特色化、专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学团队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对学生的启发才更为全面。为师者,旨在“教书育人”,只有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培养学生,才有希望实现“育人”的目标。
[1]王磊,汪付田.甘肃细辛的急性毒性研究[J].甘肃中医,2005,18(12):43-44.
[2]王懿,黄伟,孙蓉.基于功效和毒性的细辛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1):36-38.
[3]栾永福,李晓骄阳,孙蓉.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细辛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2,9(3):170-173.
[4]郑黎明,陈祺,肖晓梅.中西药的临床应用区别及联合用药[J].北方药学,2014(6):39.
[5]宋兴发,高山,孙安国.中西药配伍禁忌的探讨[J].海峡药学,2009,21(11): 194-196.
[6]雷素华,刘康.探讨避免不合理使用中成药造成意外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J].四川中医,2009,27(4):50-53.
[7]云雪林,杨卫平,冯泳.基于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16-717.
[8]于洋,全世建,黎同明.浅谈方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体会[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8):753-755.
Experience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harmacology of TCM Formulae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OU Shaozhen,GAO Jie,QUAN Shijian,ZENG Yuaner
(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It is an orientation for us to reform teaching of TCM formula study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specialty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he reform include highlighting of teaching object,verifying teaching program,adjusting teaching thinking and teacher team,and then finding out better teaching methods suitable to specialty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pharmacology of TCM formulae;teaching reform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5.041
1672-2779(2015)-05-0084-03
:张文娟本文校对:汪玉梅
2015-01-16)
广东省方剂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中医方剂学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