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承人与传承机制保护的思考——基于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调查

2015-01-31刘兴禄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承人

刘兴禄(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关于传承人与传承机制保护的思考——基于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调查

刘兴禄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要:通过对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调查,作者发现:传承人和传承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关键要素,对传承人的保护,关键是要保护附加于传承人身上的文化记忆和技能,要激发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传承人行动起来,避免简单资助所可能产生的弊端;对传承机制的保护,应在探究传统传承机制的同时,敢于打破其束缚,鼓励和提倡传承途径和方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传承人;传承机制;还傩愿重建

在湘西用坪①此处的湘西,系指地理概念的湖南西部。用坪原为沅陵县一个行政乡,2005年,与筲箕湾乡合并为筲箕湾镇,用坪乡改为用坪办事处,其原来所辖十一个行政村合并为七个行政村。用坪境内多山,交通不便,居民均为“瓦乡人”(即讲乡话的人),现多归属苗族。,自古传承着一种为事前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还傩愿。湘西用坪还傩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曾出现过断裂,然而改革开放后又获得复兴重建。笔者曾于2008-2010年对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过程进行了个案考察。通过考察,获得了保护传承人和传承机制的部分认知。

一、关于传承人保护的思考

乌丙安先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指标是要认真保护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及其传承机制,以便保持其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并把这看做是保护的重中之重。”[1]的确,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民俗文化传承的核心和焦点,如果掌握某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发生缺失,那么该民俗文化也可能走向消亡。而保护传承人又与激发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据笔者对湘西还傩愿重建的调查发现,传承人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在非遗保护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者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视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它是民间文化重建的重要动因之一。就用坪民间还傩愿的重建而言,它离不开几位傩文化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其重建过程来看,传承人是核心和关键,传承人的活动贯穿于用坪民间还傩愿重建过程始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愿傩回归也是传承人的回归。传承人的关键和主导作用表现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上面,其主观能动性化为了一系列实际行为,一系列民间还傩愿重建的实践。具体表现为:

第一,参与寺院重建。寺院是民众表达信仰的公共场域,傩法师的主动参与有利于了解民众的需求,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从而获得了重建民间还傩愿的群众基础。第二,置办所需物质装备并组建傩班。傩法师所需物质装备主要包括道具法器和经书科本,道具法器等是老裟做还傩愿法事的必备物质装备,经书科本是傩文化表演内容的载体,是唱诵的底本,而傩班是民间还傩愿仪式表演的组织,民间还傩愿仪式活动必须通过傩班才能得以完成表演。所有这些是民间还傩愿重建中必不可少的要件,是用坪民间还傩愿重建的物质条件和组织基础。第三,带头举办用坪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民间还傩愿。1995年唐法师在自己家中为儿子操办了改革开放后用坪第一次民间还傩愿,这是传承人主观能动性的一次实践,也是用坪民间还傩愿重建中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走出了宝贵的第一步。这次还傩愿起到了引线或导火索的作用,既激活老年人的还傩愿记忆,又赋予没有还傩愿经历的民众以新的记忆,让他们从陌生和漠不关心中走向熟悉或者认同。正是这次开创性的举动,才产生了其后的一系列还傩愿法事的举办。第四,带领傩班进城拓展民间还傩愿生存空间,又带着傩班返回乡下,回归民间。这种经历体现出传承人选择的主动性,表现出主导和关键作用。第五,传承人之间主动合作。这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重建,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第六,主动创新并对“他者”文化予以选择性借用。这突出表现在跨族群学艺的蔡法师身上,这种创新或借用,一方面说明了文化融合的事实,说明了民间还傩愿变迁的事实;另一方面,又一次凸现出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还傩愿重建与传承的意义。第七,突破传统传承机制。由于文革造成用坪民间还傩愿传承的断裂,两位传承人的身份和地位均没有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合法性”,这使改革开放后用坪民间还傩愿的重建遭遇危机。为了解决特定时代造成的身份认同和地位认同问题,老裟自己调整关于传承人资格认定的标准和规则,在传承机制的运作上表现出了特定时代下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以利于自己获得传承人身份的“民间合法性”。在此,可以看到,傩法师不但是傩仪的表演者,而且是傩仪的操作者。关于这点,Turner说:“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则、习俗以象征体系存在着,但是,在实践中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不肯定的、可操作的。秩序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在一个社会中)完全实现。”[2]可见,规则的不完全实现,为民俗主体――人留下了发挥能动性的操作空间。不过,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用坪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是起积极作用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传承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正面作用成为传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这些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采访中,笔者曾看到唐法师流泪。他解释说:“一想到前人就感到有压力,这种手艺是老辈遗留下来的,不能到我这里就断了,不然对不起祖宗。”①访谈对象:唐守业,用坪傩法师,生于1936年。访谈时间:2009年8月12日。地点:用坪唐守业宅。可见,傩法师始终觉得有将前人留下的傩法事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将民间还傩愿重建起来并传承下去。其次,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对名誉和地位的追求。与所有民众一样,传承人也有精神需求。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其精神需求主要包括获得民间民众的认可和尊重,获得在民间社会的地位和身份,名誉和声望。如前所述,在对用坪蔡家还傩愿的回访中,蔡法师主动给笔者播放本地摄影爱好者张祖富制作的录像,当影片最后出现“策划人蔡超旺……”时,蔡法师露出兴奋的神色,说:“我做一场还愿,最后得到这个署名,算有一点收获。”①蔡超旺,用坪傩法师,生于1948年。访谈时间:2009年2月1日。地点:用坪蔡家蔡超旺宅。可见,乡村艺人对名誉还是很看重的,荣誉感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这是他们要主动复兴重建民间还傩愿的动因之一。再次,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即使傩法师也不例外。传统社会,虽然傩法师做还傩愿忌分贫富,要求“有钱也去、无钱也去”,但实际上,傩法师还是有物质收获的,可以借此维持个人生计。因此,这种物质性的追求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过。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利益观念的加强,傩法师的物质欲望也在逐步提高。就工钱而言,傩法师每天的工钱不少于当地木匠等手艺人的数额。此外,傩法师配偶和直系亲属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也起很大推动作用。据笔者调查,目前用坪唐、蔡两位傩法师都得到了其妻子与子女的支持。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用坪傩法师发挥能动性的重要推力。

总而言之,传承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体现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承担精神,它引导和推动了用坪民间还傩愿的重建与传承。当然,传承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会遇到阻力,其最大的阻力是传承中的潜规则。而对潜规则的突破更需要传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因此,对传承人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关注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过,对传承人的保护,又不能是保护婴儿式的呵护。因为,对传承人的保护,不仅仅是通过物质关爱保护传承人的生命和身体,其关键是要保护附加于传承人身上的文化记忆和技能,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相反,如果只是保护传承人的身体和生命而忽视了其文化记忆和技能,那么,就可能产生随传承人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裕而文化记忆和技能日渐消退、甚至消逝的现象。从笔者对湘西民间还傩愿重建和传承的田野考察来看,传承人虽然关注物质利益,关心利害计算,但是也同样重视自己在民间或官方层面的荣誉和地位。因此,应将精神激励和经济杠杆相结合,将褒扬和批评相结合,让传承人行动起来,让其身上的文化记忆和技能处于动态之中,从而避免简单资助所可能产生的弊端。

二、关于传承机制的思考

传承机制作为傩文化内在运作机制之一,有其独特的规则和要求。据笔者调查,湘西用坪瓦乡人与周边苗族、土家族、汉族的民间还傩愿一样,其传承的传统习俗中均包含着一项重要的仪式,即度法仪式,这是对传承人资格的认定。按习俗,只有经过度法的傩法师才有资格掌坛,才能领受师父的坛头,才能单独做法事,才能获得掌坛资格,才能有自己的绺旗(又称牌经)。没有经过度法的老裟,本地称插坛老裟,没有自己的正式坛头,只能给其他具有坛头的傩法师帮忙做法事,自己不能掌坛。

在度法仪式中包含一场完整的还傩愿仪式,这种还傩愿有的学者称之为“恩傩”,湘西本土傩文化研究者瞿湘周指出:“巫师传法也要做还傩愿法事,届时还要找一对中年夫妇代表傩公、傩娘作监督,谓之恩傩。”[3]但在用坪瓦乡人境内没有特别称呼,一概称“还愿”。

关于老裟度法仪式及要求,据蔡超旺法师介绍,传法分大传和小传。小传即肉口传,仪式简单,大传度法要筑坛,在室外的田里要筑一个天师台,一个老君台,要表演两天一夜的还傩愿法事。他还就大传做了较详细的说明:

像我要度法,你们那边是我的坛头,就发请贴,请他们来喝酒。当然,他们也不是空手来,要送礼。度法时,堂屋里面要筑坛,摆得有傩公傩娘,有中堂、吊签。外面铺上大竹席。管坛的师傅给你传,你自己拿个锣绕场“咚隆咚隆”敲,头昏目眩之后倒下就用柳巾把你围起,好像死了,只有一点气息。师父就蹲在旁边问筶,看得到多少兵马,得上桥有九十九个天仙兵马,得中桥有七十二个地仙兵马,得下桥只有三十六个水仙兵马。我父亲获得上桥天仙兵马。大传度法就是传法接桥,要做两天一夜法事,要请客。②访谈对象:蔡超旺,傩法师。访谈时间:2008年8月14日。地点:蔡超旺宅。

唐守业法师对此也有记忆:

“继鳖”③“继鳖”,瓦乡话,即传法接班之意,汉语称“度法”。要做还愿法事。还愿以后,搞肉口传,把弟子不断旋转,把人都旋头晕了,就把你背到神龛下,做法事,烧纸,传法。“继鳖”时要喝小酒杯中的浓痰,这样,法就得了。传法前要送贴。度法发贴,等于通过大家了,要请“前人”喝酒来,譬如告诉说张三李四在传法。度法以后有前人保护了。①访谈对象:唐守业,用坪傩法师。访谈时间:2008年8月16日。地点:唐守业宅。

看来,两位传承人,对度法仪式了然于心。但是,由于建国后“破四旧”与文革的打压造成了用坪民间傩文化传承的断裂。现在的两位传承人一个没有度法,一个仅采取小传方式,没有获得牌经。

虽然建国后至文革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唐守业失去了度法机会,但是处于特定历史际遇中的唐法师因为祖传关系和其自身的基础及傩法事知识又获得了本地人对其传承人资格的认同。用坪周边瓦乡人特别是其坛头内的民众之所以认同其传承人身份和地位,主要原因是:他有祖传,有前人,小时候看过,知道怎么做,有书,有道具法器,能做会做,对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的了解和掌握比其他人多。这体现当代瓦乡人更注重傩法师的实际表演技艺和正统地位。另外,唐法师对度法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关于度法,他也坚持说自己属于祖传,是否度法无所谓。所以他说,自己“是祖传,有前辈,他们还不帮自己的后代呀?主要是祖传,不是跟别人学,如果你是跟别人学,没有继鳖,别人就说你是插坛老裟,没有户头。”②访谈对象:唐守业,用坪傩法师。访谈时间:2008年8月16日。地点:唐守业宅。

蔡法师是跨族群学艺,是师从与用坪九龙山村邻近的辰溪县傩法师——张法兴,经过所谓的小度法仪式,获得了掌坛师资格和地位。然而,其度法仪式就存在着突破传统的变迁因素。蔡法师说:“我那次传法是在我师父家里传的,按以前要求是到我家里来传法。我师父动不得了,他那时已经87岁了,他身体不行。”③访谈对象:蔡超旺,用坪傩法师。访谈时间:2008年8月14日。地点:蔡超旺宅。据唐法师介绍,在用坪地域,所谓的大传与小传是融合在度法仪式中的。但是,蔡法师的度法叙述却采取了分解式。蔡法师将传法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肉口传,属于小传;一种是举办一场还傩愿仪式传法,属于大传,正统,可以获得牌经,获得法名。蔡法师通过吃下师父嚼过的一块豆腐,通过了这种象征性的简单度法仪式,获得了法名——蔡法财,拥有了掌坛资格。但是因为不是大传,没有获得牌经,有许多危险法事不能做,如打方盖等,但蔡法师仍将自己视为与大传度法一样的正统传承人。而且,师从辰溪师父的蔡法师,虽然没有跟自己父亲和爷爷学过艺,但坚持认为自己属于祖传,因为有前人,自己现在属于第三代传人。可见,传承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也在不断制造着自己的合法地位,以获得“民间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又是建立在对传统传承机制的变通解释上,表现出传承人对规则的操作。

从以上描述可知,两位传承人的身份和地位均没有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合法性”。为了解决时代造成的问题,为了用坪民间还傩愿重建的顺利进行,解决传承人的“合法性”问题,老裟自己调整关于传承人资格认定的标准和规则,在传承机制的运作上表现出了特定时代下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种调整也得到本地民众的认同。他们将唐、蔡二位法师视为正统传承人,请他们主持还愿法事。从两位法师的传承观念来看,传统的民间还傩愿传承机制发生着变迁。

虽然传承观念和传承规则的这种调适,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传承机制的约束,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民间还傩愿传承的危机,使用坪民间还傩愿得以重建,但在当下又出现新的传承危机,这种危机也突出表现在传承机制方面,因为在老裟潜意识中,还是坚守着传统的传承机制。例如,唐法师说,以后要为自己儿子举行度法仪式,搞一下度法,自己儿子就可以大胆穿法衣做法事了。④访谈对象:唐守业,用坪傩法师。访谈时间:2008年8月17日。地点:唐守业宅。由此可见,唐法师一方面认为自己属于祖传,不需要度法也是传人,利用祖传这一本地民众可以接受的观点肯定自己的传承人地位,灵活解释传承机制;另一方面又想坚持传统的传承规则,获得正当的名分,获得公众认可,这说明了传统传承机制的潜在影响力,暗示着传统规则的约束仍然在起作用。而传承机制中对用坪民间还傩愿传承产生重大约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潜规则上。这些潜规则包括: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师父要留下绝招在临死前传授,等等。这些规则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现仍然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甚至支配性的影响,成为目前用坪民间还傩愿传承的一道道壁垒,无形地钳制着当下民间还傩愿的传承。老裟虽然忧虑用坪傩文化传承,却不愿意突破眼前的潜规则,如两位传承人都只培养自己的男性直系后代,而对其他想学艺的人持保守态度。唐守业让其三儿子唐承华跟着学,并说愿意传内不愿传外,除非自己没有后代,或者后代不愿意学,那时只有传给外人。并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三儿子说愿意学,我就教他。如果自己子孙实在不愿意学,别人愿意学也可以传,对外人一般传表面的。”①访谈对象:唐守业,用坪傩法师。访谈时间:2008年8月17日。地点:唐守业宅。可见,传承机制中的许多潜规则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时时束缚着民间还傩愿的传承。

就保护传承机制而言,本来保护传承机制无可厚非,然而,反过来思考一下,传承机制具有稳定性、封闭性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传承机制制约着民俗文化的传承。笔者通过对湘西民间还傩愿的田野调查发现,湘西民间还傩愿的传承机制及其潜规则(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严重地钳制了民间还傩愿的传承,尤其是对传承人的培养,从而成为民间还傩愿传承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成为对传统传承机制保护的悖论。所以,应该反思对传承机制的保护,应在探究传承机制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传承机制。应该鼓励和提倡传承途径和方式的多元化,在打破传统传承方式的同时,要敢于创造新的传承方式。现在,一些学校将传统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如“云南民族学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峨山彝族花鼓舞引入大学校园。”2007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塔甸中学、中心小学开始将课间操与彝族花鼓舞结合起来,把民间花鼓舞适当改编,带入学校教育、教学中进行传习。”2008年,塔甸中心小学“在课间操中加入了花鼓操,称为‘阳光花鼓操’”,塔甸中学也在课间操中加入花鼓舞,命名为“课间花鼓舞”。[4]这些现代语境下的民俗文化的学校传承途径和方式,是对传统传承机制的拓展和创新,其根本目的就是让记忆和技能留存下来,传播开去。这作为一种现代传承方式或途径不失为一项保护民俗文化的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这种传承方式已经在许多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实施。除了这种有组织的官方行为外,民间也可以通过鼓励传承人打破潜规则,以授徒数量作为对传承人嘉奖的标准之一,那么,可以设想,不久之后,传承人难以为继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指标”。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传承人和传承机制两大要素,而如何充分、辩证的认识这两大要素关系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否落到实处。通过对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考察,笔者认为,对于非遗传承人和传承机制的保护都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和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项目及传承人特点,分类实施不同的方法和路径。着眼于提高实际效果,而不千篇一律的采取某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7,(2):1-6.

[2]Turner,Victor.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M].New York:PAJ Publications,1988.78.

[3]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M].泸溪:泸溪县印刷厂印刷(内部资料),1999.18.

[4]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峨山彝族花鼓舞田野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169-172.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Protection of Inheritor and Inheritance Mechanism

LIU Xing-lu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11,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surveyofthere-establishmentof Huannuoyuan culture, the author ofthispaperfinds thatinheritor and inheritance mechanism are the two critical nodes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key point is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memory and skill imposing on the inheritors and to activate the enthusiasm of inheritor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let inheritors action right now and to avoid these short points caused by sheer sub-standarzation. The ways to protect the inheritance mechanism are as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should be explored; restrictions should be broken and the ways to inheritance should be diversified.

Key words:inherit; inheritance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Huannuoyuan culture

作者简介:刘兴禄,男,湖南沅陵县人,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民俗学博士,吉首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人才引进博士专项课题“黔湘傩文化及其传承人保护的调查研究”(BS201303)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当代湘西还傩愿重建及其传承人保护的调查研究”(12JSZ006)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9-1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0078-05

猜你喜欢

传承人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生存现状研究
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赣西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传习基本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关于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思考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