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管理的新视域
——《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评介

2015-01-31杨海华

职教通讯 2015年34期
关键词:胜任范式校长

杨海华

职业教育管理的新视域
——《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评介

杨海华

众所周知,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的话语来评价校长的作用和地位,美国学者克拉克·克尔也曾经在《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一书中这样描述过,“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将以某种明显的甚至是主要的方式影响学校”,结果,“由于这些校长,有些学校会幸存下来,有些学校会因此失败,有些学校会有微小改进,有些学校会缓慢地走下坡路”。尽管克氏指的是大学校长,但其他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此的话,那么选择最合适的人担任校长就成了所有学校管理中的一件大事,高职院校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它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前途。[1]

然而,理论是一回事,实际却往往是另一回事。事实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长选拔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1)选用标准的问题。考察我国高职院校校长的选拔任用标准后不难发现,其与普通大学校长选任是一样的,两者都基本上沿用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校高的学术水平和威望,最好拥有理工科学术背景和院士的头衔(在我国无论是文理主导型的大学或是理工主导型的大学校长基本上都是理工科方面的专家);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及实践经验;有在所任职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经历[2],简言之,高校领导既要政治素养高又要业务水平好。当然,之所以这样做自有其理由和道理,但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自有其特殊的组织特性。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特性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另一个组织特有的、特别的或特殊的根本属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组织的根本特性,是开展组织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大学这一机构灵魂代表的校长,也当然必须从单纯的代表政府管理学校的官员转变为“学术利益的代言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教师的楷模、社会利益的主动反映者”,而现行选任标准的“官员化”倾向显然与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大学校长“多面手”角色的要求不相一致,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大学的“行政化”趋势,尤其是中国大学行政级别的现实存在,更容易使大学校长追求行政级别的提升,重视短期效益的获取,甚至出现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3](2)选用方式的问题。大学组织的学术性属性决定了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各种现象:物质世界的现象、社会世界的现象、美学世界的现象,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发现相关事物的关系”,“大学除了要尽力查明事实外,还要利用智力将事实拼串起来,要进行推理和思考。”[4]而要实现这一职能,必然要求大学有崇尚自由、追求真理、渴望民主的理想环境诉求,体现在大学校长的选任上,就是不仅要考察候选者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更要注重其学术素养和教育水平,要将符合上述条件的人选拔出来的不二法门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广大师生员工参与进来,不仅要让他们有知情权,而且应该更有发言权。而目前由于我国大学校长官员身份的事实存在,所以其选任自然也就参照甚至照搬党政机关选拔任用官员的行政化方式,这种方式的显著特征就是按组织程序办事,重视组织的考察,体现组织的意图,这与大学学术性组织的本质属性是不太契合的。[5]

实际上,困扰校长选任的上述两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如何用科学的标准和方式选拔出最合适的校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掌舵人,这一群体的选拔任用、成长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李德方研究员独著《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以高职院校校长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如何借鉴胜任力理论探讨科学选任高职院校校长的理论与方法”,遵循“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应用研究”的研究脉络,综合运用实证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围绕着“如何借鉴胜任力理论探讨科学选任高职院校校长的理论与方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研究视角独特

应该说,鉴于校长角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一直在寻求最佳的校长选任方法,试图取得理想的选任效果。就中国高校而言,建国后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从重视组织任命到重视民主考察与组织任命相结合,有的地方还试点过公推公选制,但无论哪种方法,依据的标准均是根据校长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管理才能和个人素养等综合考量的,通常是通过综合候选者过去拥有的学历、工作经历和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领导能力等,据此来预测其担任校长一职成功的可能性。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确实选出了不少成功的校长,但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是,这种方式也出现了不少误判,有的甚至偏差很大,主要归结为两点:(1)将看似优秀但实际上并非真正优秀的人选拔出来担任了校长。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候选者很难成为一个胜任的校长,更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2)确实将真正优秀的候选者推选出来做了校长,但是其并没有如预期那样继续保持优秀而成为卓越的校长,相反却可能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校长,甚至是一个失败的校长。前者的问题在于,传统的选任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候选者的知识和能力,其标识就是候选者的显赫的学历和经历以及可以了解观察到的一些反映相关才能的行为表现,但这大多反映的是当事者外显的素养,而候选者其实并不具备胜任校长一职所需的事业成就动机、公共关系能力和内省自觉等深层优秀特质。后者的症结在于,过分相信“迁移”的效果,误认为辉煌的过去一定会导致优秀的将来,即,在学术领域表现卓越,在学校治理岗位上也一定能表现非凡。[1]而事实上,一个人能否当好校长,既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知识和素养,也不完全取决于包括领导能力在内的多种才能,而是取决于当事者的知识、素养和才能等是否符合特定类型、特定层次的学校需求,是否能对领导一所学校发挥有益的作用,是否与其所治理的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相适切,否则,无论多么卓越的人士,也可能当不好校长。换言之,衡量能否胜任校长职位的条件不仅仅是当事者的“智力”,也不仅仅是“能力”,同样也有别于“领导力”,而应该是其“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可以有效测量的、个体与特定岗位或组织相联系的、能揭示其绩效的特质,包含相应的知识、才能、素养、态度和动机等。[3]反映到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就是“特定个体满足高职院校校长岗位要求的程度”,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正如该书所揭示的那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目标是找到最能适合担任校长一职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选任标准是以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为依据的,而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实际校标样本基础上的,校标取样考察的主要是当事者的工作绩效指标,即“该工作的产出与组织中其它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指标”。不难看出,这个指标与高职院校校长岗位的理想要求是高度一致的。不仅如此,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不单单考察候选者的知识、才能等外显特征,同时,也重视考察候选者的素养、动机和态度等深层次特征——因为对于校长职位等复杂职位而言,这些深层次特征往往对个体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关键、更持久,因而这样的选任有利于把最具潜力的理想人选选拔出来。

二、研究方法规范

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或验证某种假设的一种过程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的胜任力研究》一书尽管有很多的背景知识、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等相关的文献探析,从中也足见研究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缜密的思辨能力,但是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是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的采用。

“范式”是由希腊动词“并排展现(exhibiting sidebyside)”派生而来的。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道出了教育研究中“范式”的概念,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它以一种范例的形式决定了新一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教育研究范式”则是指教育领域中学术共同体对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的共同认识。当代瑞典教育学家胡森(T.Husen)认为,20世纪存在着的两种主要教育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立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即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另一种是从人文学科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即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另外,教育研究的范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如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

《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的胜任力研究》则综合采用了质性与量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即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具体采用了思辨法、德尔菲法(Deiphi)、行为事件访谈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建立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主要通过编制《高职院校校长编码词典》,确定访谈对象,实施行为事件访谈,访谈录音文本转录,编码并获取胜任特征数据,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建立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验证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则通过选择施测对象,编制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问卷量表,实施问卷调查,到运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等。总之,该著研究方法规范、准确、严谨,为研究任务的顺利实施,以及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这也是“李著”最为出彩之处。

三、体系完整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更好的应用。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期,在国家大力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背景下,作为我们职业教育研究者更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国职业教育现状改变与质量提升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不断提出职业教育吸引力,最终让每个职教学子的人生都能出彩,实现全体职教人的中国梦。《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的胜任力研究》依然不忘职教使命,不忘研究初衷,用大量篇幅来剖析高职院校长选拔现状与问题,归纳总结出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特点,并设计出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程序与方法以及具体的选任行为面试测试要点与内容。正如“李著”文中所述“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具有选任标准与岗位要求相一致、选任目标与组织愿望相契合、选任过程有助于“潜力股”的脱颖而出等优势与特点”,“因而这样的选任有利于把最具潜力的理想人选选拔出来,具有相对较高的成本效益和应用价值”。这样既追求“顶天”高度又着意“立地”平实的努力实在难能可贵。

《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亮点与出彩之处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美中不足的笔者以为有: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高职院校校长样本量较小,很难完全确切验证其信效度;二是单纯从学校层次与校长荣誉来辩分绩优校长和普通校长,并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来确定优秀高职院校长的胜任力要素与合格高职院校校长的胜任力特征,其研究逻辑的严密性有待加强,不如单一研究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不分合格与优秀;另外,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校长应用研究,可从高职院校校长的选拔任用拓展至培养培训、评价考核等方面,使其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校长系统培养培训、选拔与任用的教科书。

[1]李德方.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长胜任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4.

[2]陈艳.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69-70.

[3]李德方.我国高职院校校长选任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5(19):44.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

[5]李德方.什么是胜任力[J].江苏教育,2015(7):18.

[6]忻叶.胜任力: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J].江苏教育,2015(7):8.

[责任编辑 曹 稳]

杨海华,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现代职业教育与终身发展研究所所长,澳门城市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胜任范式校长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