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示范建设的价值追求、发展战略和策略选择

2015-01-31

职教通讯 2015年31期
关键词:示范性校企院校

马 斌

随着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示范性高职院校进入所谓后示范性发展时期。后示范建设有何新的价值追求、新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值得探讨。因为,这些关乎后示范建设向何处去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

一、后示范建设的价值追求

建设什么样的高职院校,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也是后示范建设新的价值追求问题。客观地说,示范性建设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关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及内涵发展的所有问题。后示范建设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价值定位、价值追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行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定位,师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共同趋赴,有怎样的目标引领,就会有怎样的发展进程与境界。后示范建设新的价值定位应该是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为人文、开放、鲜活、卓越的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创优人才的摇篮。

(一)建设更具人文的高职院校

“更具人文”的蕴涵,就是高职院校要最大限度地唤醒和汇聚正能量,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教师建功立业、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高旨趣,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追求、尊重和维护,个人、群体和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拓展,利益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每个人都具有将自身发展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谐统一起来的文化自觉。学校不仅利用一切便利条件,而且善于创造机遇,让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出彩的机会和舞台。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欠缺,是不少高职院校师生及其管理者的“通病”,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教育教学改革的“盲区”。专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全面融通,后示范建设如果仍然没有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培育的强力推进,那么高职教育就会蜕变为不完整的“缺陷教育”。

(二)建设更加开放的高职院校

“更加开放”的要义,就是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企业和市场,敞开大门,吸收有利于推动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一切先进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和积极因素,用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创造更加开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形式,强化政校企、产学研和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实践合作各方互利共赢、深度融合的新体制、新机制。事实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这一“初衷”还没有全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还远没有到达最后一里路的路程,或许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的认知虽说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各成员实体的合作仍旧是‘手拉手’的形式,尚未真正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合作各方之间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联结,校企双方资源的共享还没有完全实现,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实训设施、专兼教师、方法改革、岗位培训、技能标准、科技开发等方面还没有达成校企双方的有机合作,所谓‘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的紧密稳固、共享双赢、可持续发展等创新机制远未建立,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1]僵化与封闭,是高职教育发展最大的内生性障碍,必须在“更开放”中寻找活力与生机。

(三)建设更有活力的高职院校

“更有活力”的意境,在于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的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梳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人人心情舒畅、个个情系学校发展,内部治理更顺畅、对外合作有魅力、教学科研能出彩、专业建设有奔头、技能大赛有斩获、环境和谐有激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示范性建设初步探索了内部管理和对外合作开放的体制机制,但距离高效廉洁、明快灵活、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办学活力、管理活力、合作活力、执教活力、科研活力、文化传承活力等多方面的活力激发还未到位,内在动力机制和外部压力机制还没有合成驱动力。更有活力的源头活水是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汇聚包括师生员工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内的一切正能量,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健康发展、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

(四)建设更为卓越的高职院校

“更为卓越”的精髓,就是止于至善,要以更高的境界和脚踏实地的奋斗,追求并实现学校事业和各项具体工作的“精进”和卓越,推进名师、名生、名专业、名品牌、名基地、名学校建设,用学校更优的资源秉赋和更好的发展业绩,可持续地向更高、更强、更优的目标迈进,无愧于“国家示范”这个光荣而深刻的称谓。实事求是地说,示范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迈向更高阶段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有诸多存在的问题、遗漏的缺陷和改进提升的空间。“师资队伍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高层次人才、双师素质的培养上仍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建设虽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离建成‘不同凡响的专业’还有较大差距,课程整合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尚未同频共振;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在数年内尚不容乐观,校际之间的招生竞争可以预见将会愈演愈烈。”[1]更为卓越,就是要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实现全面、全过程的最优化,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谐文明、民主开放的高职院校。

二、后示范建设的战略选择

后示范建设阶段,既是对示范性建设成果进行落实、检验、审视和巩固的阶段,更是对示范性建设进行拾遗补缺、拓展、创新、深化和提升的新时期。随着高职教育进入“质的提升”的崭新阶段,新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新的价值诉求的实现,有赖于新的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

(一)集成创新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必须把集成创新看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打破“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魔咒,用“身在高职看市场,跳出高职看高职”的创新思维方式,汇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以及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培养模式创新、质量监测体系创新等为一体的“集成创新”模式,这既是抢占发展先机的不二法门,也是获得后发优势、杀出重围的鏖兵之道。示范性建设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能够真正去做的,往往是其中一点或几点,而没有着眼于整个系统的排兵布阵。后示范建设必须进行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合理协调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创树特色,从新的角度、新的立意、新的结构、新的机制、新的内容、新的解读、新的方法、新的组合、新的手段等方面思考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彰显传统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同时,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紧贴企业和市场的专业建设。如江苏工程学院为主动服务家用纺织品行业产业升级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南通地区家纺产业优势,坚持创新开拓,发展家纺等优势专业,建设“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凸显地方和行业特色;围绕南通市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的规划,学校适时开办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成为南通地区首个开办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公办高校;为抢抓国家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呼应“南通空港产业园”、“南通市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满足航空业发展人力资源要求,学校整合相关专业力量,开设航空专业。

(二)合作多赢

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在于校企合作,生命力、战斗力也在于校企合作,前瞻性、发展性还是在于校企合作。客观地说,目前影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的瓶颈问题仍是校企合作。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双赢”也不够明显,学校感觉企业参与合作的激情不高,而企业则认为学校对企业的服务能力不足,导致企业在“利益杠杆”驱使下对校企合作有些冷漠。此外,高职院校与政府和社会组织、与行业协会、与国内外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还远未达到如火如荼、如胶似漆的境界,彼此相敬如宾,却未能相濡以沫。虽然示范性建设明确了校企合作的价值选择和前行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但还没有全面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共赢,“职业教育的主体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与价值。”[2]因此,后示范建设时期必须寻求政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根本性突破,在做实做细、做深做优、做大做强上狠下功夫,找到多方合作利益的契合点。

(三)以人为本

要实现后示范建设的重大任务,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如果说示范性建设任务的完成,主要地依靠了骨干专业及其专业带头人等精英的攻坚克难,那么在后示范性建设阶段,就必须转入“大众化”、“普及性”、“全覆盖”、“立体式”的全面推进、全面深化、全面提高、全面升华的境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分专业、学科,全面地推进改革,不开天窗,不留死角;不让任何一个人边缘化或掉队落后,促使全员参与,让每个人拥有出彩和成功的机会;不颐指气使,全心全意地创设师生成功成就的舞台。只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切实尊重、维护、发展师生员工的利益,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共同建设者和利益共享者,才能真正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务实优质

示范性建设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主攻重点专业,难免在其它专业和其它领域蜻蜓点水、虚晃一枪,导致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后示范建设必须务实地看到不足和遗漏之处,以创优精神和比学赶帮超的态度补齐“短板”,使传统专业凸显品牌特色,新设专业贴近社会需求,有亮点、有吸引力。“一所好的高职学校,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学校的地位。”[3]以务实和优质的战略观照教育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项工作的进程,就会正确面对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对外服务中的诸多问题,以最优的化解之道,实现各项工作的全面卓越。

三、后示范建设的具体策略

高职院校已着手制订“十三五”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这一规划和目标其实就是后示范建设的战略规划及其目标。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后示范建设的目标任务,做优做强高职教育,除实施相关战略外,还必须进行实战策略的选择。

(一)民主强校

后示范建设时期,为了各项工作的持续、高效推进,必须紧紧依靠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社会服务?怎样提升科研水平、文化传承能力?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一个人或几个人靠“拍脑袋”说了算。智慧、高手往往在民间,智慧的火花需要碰撞才能生发,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也依赖于民主的作风与亲和的人格力量,矛盾、障碍、困难的化解更是在协商讨论中完成的。因此,在民主的氛围里,后示范建设的效能才会更高,领导力、执行力、向心力才会更强。

(二)制度强校

法治是高职院校实现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全面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的“信号灯”,确保各项工作准确、规范、高效、清廉、有序,使学校靠制度维系,班子靠制度运行,个人靠制度作为,团队靠制度协作。应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内涵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从机制体制层面推进管理创新。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专家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术发展、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创新。积极而深刻地思考现有制度体系有没有覆盖到所有方面、现有制度中有哪些应该及时修订,认真组织好相关规章制度的存、改、立、废工作。高职院校应开出“权利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党委、行政、职能部门、学术委员会以及教职员工的权利、义务、责任边际,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做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从限制权力、拓宽创新的活力到明确各自主体的责任,一环扣一环,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优营造良好的空间,形成良好的法纪氛围,以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开放强校

高职院校应敞开胸怀,悦纳一切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捕捉和汇聚一切有利于学校专业拓展、招生就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资讯、机遇和资源。不错失任何一次有利于推动学校加快发展的机会,不耽搁任何一项有利于合作共赢的工程,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使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使有限的时空得到无限的拓展。如江苏工程学院与招商局重工、中远船务、南通市外侨办、上海振华港机重工集团南通片区企业、通州湾以及启东市人民政府、海门市人民政府、通州区人民政府等一批央企、名企、政府部门签约,建立“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大学(南通)技术转移中心”、“南通海洋工程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南通航空培训中心”、“天津大学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现代纺织服装公共实训基地”、“南通市家用纺织品技术研发服务台”等政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加快筹建海洋工程专业、文化养老专业,并与北京华育助学基金会合作建设华育机电学院。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才能培育高职教育新的生长点。

(四)服务强校

以服务赢得青睐和赞誉,用服务换来生机和活力。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尽最大努力,为社区、企业、军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健康服务,使自身的技术、智力、文化、人才等优势成为独具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视学生为最大服务对象,除提供教育教学、生活后勤和日常管理服务,用科学知识、先进技术、高尚道德、生活常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外,还必须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建设学生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就是服务文化建设,以形成学校服务师生、师生服务社会的文化自觉。

(五)质量强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和主要观测点。而人才培养质量又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有激情、有境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后示范建设的重中之重。名师出高徒、能师出才俊、大师出英杰。谁拥有结构合理、技能优秀的师资队伍,谁就赢得发展先机,谁就容易更好更优。因此,必须十分着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的培育。此外,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也是必须下苦功夫的。

(六)效能强校

效能反映的是投入与产出比,工作效能显示了工作的时效、绩效等多方面。大力提升领导力与执行力是提高效能的关键。(1)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兼顾,避免决策失误、贻误战机,避免走弯路、绕远道;(2)强化中层执行,避免“肠梗阻”,提升他们的政策理解水平和推进、引导能力,增强他们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中转”、“贯彻”能力;(3)强化基层实施,大力提高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人员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断培育协作精神,学会科学管理、绩效管理,具有高职教育的质量观、效益观。要确立责任意识,以对事业、对岗位、对自身发展高度负责的认知,加快提升管理效率。

(七)特色强校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与众不同,皆为特色。在不少院校办学同质化的情形下,创树特色,错位建设,无疑是增创后示范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特色来源于创新,惟有创新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才能彰显别具一格的魅力。因此,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和所谓惯例、程式,突破别人也突破自己,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八)文化强校

文化既是一所学校的底蕴和积淀,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精髓和气息,用职教文化育人更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一所缺乏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大学,丢魂落魄是迟早的事。”[4]同样,一所缺少特色文化的高职院校,做优做强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到:(1)强化校企文化对接,强力推进企业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活动,把行业企业工厂文化引进校园,构建高度融合的校企新文化;(2)挖掘校本传统文化,使校本传统文化与现实观瞻、时代精神结合起来;(3)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建设,注重培育二级院系和各部门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精气神”,注重并积极倡导建设团结和谐、善于协作、进取向上、甘于奉献的部门“善”文化,旗帜鲜明地反对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恶”文化。在党员干部中,必须大力加强“崇尚道德、安规守矩;积极向上、性情明澈;光明磊落、要脸要面;不放纵性情、不浮躁颓废、不苟且无聊;不攀比权贵、不趋炎附势、不惹事招非;说话有分寸、办事有原则、做事有标准”的干部素质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担当彰显人格、以圆融体现智慧、以简单应对复杂、以善思实现成功、以稳重增强绩效、以谦虚赢得公认”的文化自觉,用文化引领群众建设强盛学校。

[1]保刚健,马斌.后示范建设的挑战、战略定位及其工程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3(4月下):14-16.

[2]南海.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及其改善策略初论[J].职教通讯,2012(25):1-4.

[3]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11).

[4]向和.培育大学文化再铸大学精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1.

猜你喜欢

示范性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摘录)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