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兰英的演唱艺术探析

2015-01-31王敏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郭兰英歌剧跨界

王敏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郭兰英的演唱艺术探析

王敏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郭兰英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成功的典范。对郭兰英艺术道路的研究是在继承中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必要环节,也能够为致力于我国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发展道路上的指向标,并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能力和借鉴意识,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中达到更好的发展。

郭兰英;民族声乐;继承;创新;发展①

郭兰英是我国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女高音歌唱家,1930年出生于山西平遥香乐村;郭兰英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刘胡兰》中的刘胡兰;《窦娥冤》中的窦娥;《春雷》中的满妹子等主要角色。她也曾演唱过许多经典、优秀的反映我国新发展的民族歌曲,如《我的祖国》、《翻身道情》、《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这些歌曲每一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直传唱至今并成为当今最为经典的民族歌曲;

下面我们就依据郭兰英的从艺历程的先后探讨她的艺术之路。

演唱技艺的奠基——晋剧

我国戏剧有着深厚的地方色彩,其中蕴含着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它具有严格的程式化结构,戏曲里面的唱、念、做、打已是最为根本的特征性因素,它和戏曲的上场和下场伴奏音乐都已成为固有的法式。在表演上,我国戏曲特别注重舞台语言的运用,如把眼神看做表演的先导,戏曲表演中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眼神,能够增强表现的神采和演唱的感染力。郭兰英自幼就接触晋剧,这使她对戏曲程式中的唱、念、做、打都得到十分熟练的掌握。可见,郭兰英早年对晋剧戏曲的学习不仅为她的演唱技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为她在舞台上的形体动作表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使她的眼、手、身、法、步等表现形态都达到程式化的进度,继承了晋剧的优秀传统,为自己今后开拓艺术道路做好了厚厚的铺垫。

艺术跨界的探索——民族歌剧

跨界现象在艺术领域有多种表现形态,但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业内跨界和业外跨界两种,业内跨界是指在自己的专业范畴之内技能状态的转换,相互转换的技能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相通性,两者之间只有表现形态的差异而没有本质属性的改变,如声乐中的曲艺演唱、歌剧演唱、歌曲演唱等;业外跨界是指对自己专业的跨越性的发展与尝试,虽二者本身含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但两种技能之间相似度较低,具有一定的本质性差异,如歌曲演唱与影视表演等。

真正达到业内的跨界是不容易的,然而郭兰英却做到了,1948年郭兰英在石家庄市人民剧院主演了歌剧《白毛女》,由于自己与喜儿有近似的痛苦生活阅历,把喜儿这个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创造性地塑造出喜儿的逼真形象,得到了文工团及社会各界的称赞。在后来的大量歌剧演出中技能得到不断地提升,此时,郭兰英已经从一个出色的晋剧演员跨界为一个优秀的歌剧演员,实现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次跨越性发展。

再次拓展性跨界——民歌

民族歌曲是我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风情与特色的精神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我国的民歌也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由于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语言和习性,所以民歌有着多样性,也正是民歌特征的多样性特征才使演唱民歌有着各异的技巧。由此可以看出,要演唱好我国的民族歌曲只凭借演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每首民族歌曲的特色风味表达出来。郭兰英自幼学习的是山西晋剧,后来又参与了我国传统歌剧的演唱,对民歌体裁的演唱她还没有真正地实践过,作为一个演唱专业演员要从歌剧演唱跨越到演唱民间小调,在技术上有是一次状态上的转变,要想把民族歌曲真正演唱到位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郭兰英还是演唱界的专业演员,如果对民族歌曲演唱的不伦不类就会招来大众的强烈攻击,这对她又是一次技能性的考验。

经过郭兰英对民族歌曲唱法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她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优势,经过细心融通改造转换成适宜于歌曲演唱的方式,最终掌握了民族歌曲的演唱技能,在我国的演唱的歌曲作品迅速增多,包括常见的有《南泥湾》、《绣金匾》、《咱们领袖毛泽东》、《八月十五月儿明》、《李双双小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人说山西好风光》、《海风阵阵愁煞人》、《麦浪滚滚》、《敢叫日月换新天》、《赤脚医生向阳花》、《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共大赞歌》、《你叩头来娘答话》、《欢呼科学迎春天》等,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喜爱,郭兰英的歌声唱遍了每一个角落,至今她所演唱的民族歌曲都成为我国歌曲中的经典。

郭兰英的从艺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立足之本,在郭兰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上,她始终没有脱离民族性这一根本特征,一直保持着她的民族艺术风格,深受山西传统戏曲——晋剧的影响,无论是在以后的歌剧演唱还是对民族歌曲的演唱都在不断汲取晋剧的营养,以山西梆子为基础,在对自己演唱艺术道路的探索中积极、大胆地借鉴国内外其他艺术的精华,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从而把自己的声乐艺术推至一个高峰。可见,只有在民族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艺术之花,才能够得到众多人欣赏,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了民族性文化内涵的艺术,才能真正而无奉迎之心地接受。民族声乐这门艺术也不例外,她既然生长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要枝繁叶茂地长足发展,就必须根植于民族这块土壤中。在我国民族民间的戏曲、曲艺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的艺术资源,民族声乐艺术要提高、要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因为提高与发展不能脱离它的民族性之本。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既要立足于民族审美习惯,又要学习和运用民族发声方法与表现手段。郭兰英之所以能够在民族声乐的舞台上久唱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能够真正立足传统民族文化,能够汲取适宜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营养成分,也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大众性的关系,这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前提因素,也是每一位民族声乐艺术追求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它标示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方向。

二、借鉴姊妹艺术的特长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我国民族声乐要发展虽然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但它也要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然而创新所需要的这些新因素产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特长是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声乐表演相关的艺术种类较多,如戏曲、话剧、歌剧、舞蹈、影视表演、民族民间歌曲等等,且这些民族声乐之间具有许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它们也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在这些艺术形态中,一切有利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借鉴,使民族声乐艺术注入新的表现力。郭兰英深深的明白,纯粹的创新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才能获得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优势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效果,这种变化是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民族声乐发展之路。

通过郭兰英的这种在民族声乐发展上取得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她那种认真分析、广泛借鉴的精神,学习我国传统艺术及西洋演唱方法中早己形成的有益于声乐的“演”与“唱”各种因素,大胆借鉴,为我所用,以最大限度发挥人声潜能,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勃发出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在创新中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在继承中发展

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是我国文化继续发展的能量本源,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发展,才能顺应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来说,只有继承老一辈声乐艺术家的传统精华,才能表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继承离不开发展,没有发展的继承只能成为历史上的古董,它不能对现实起到促进的作用,也会逐渐失去它自身存在的意义;要在继承中寻找新的发展,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增添具有时代生命力的新因素,才能激发和保持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在这种顺应民族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才能的创新发展,才能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继承中的发展。

通过研究郭兰英的艺术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汲取外在有益因素,积极创造新的艺术增长点,使自身声乐演唱既有本色上的民族传统性,又有形态上的创新性。发展是事物存在的前提,郭兰英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同时不失创新发展,她在自己已有的传统演唱技能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在新旧结合的前提下充实自己的演唱技能,使自己的民族声乐的道路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她的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追求者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指引了方向,是民族声乐焕发生机的动力。

结语

郭兰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从她在声乐演唱界几次跨界性的发展可以看出郭兰英在演唱艺术方面的出众才华,也真实体现出我国传统戏曲、民族歌剧以及民族歌曲之间的联系性。从郭兰英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要在立足民族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人们的需要当做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是有意义的发展,才能不被人们所抛弃。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自身的历史属性,在对于声乐演唱这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鉴识之时,我们应当在学习与传承中吸取其精华,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发展,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之花在21世纪开的更加灿烂。

[1]都本玲.传统声乐理论的现实意义与郭兰英的成功经验[J].中国音乐学,2008,(2).

[2]郭兰英.从山西棒子看传统的中国唱法[A].音乐建设文集[C].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

[3]李同生.从郭兰英的演唱看继承与发展传统问题[J].中国音乐,1981,(3).

[4]刘韧,蒲亨强.民族唱法二题[J].音乐艺术,2011,(2).

[5]乔羽.纪念郭兰英艺术生涯60年[J].新文化史料,1995,(1).

[6]修海林.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J].音乐研究,1995,(1).

[7]赵丽娟,胡文慧.从郭兰英的歌唱艺术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6).

[责任编辑:吕艳]

J605

A

1004-7077(2015)01-0128-03

2014-11-14

王敏(1977-),女,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演唱研究。

猜你喜欢

郭兰英歌剧跨界
郭兰英:传奇的人民艺术家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一代“女神”郭兰英
一代“女神”郭兰英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跨界设计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跨界通平台
郭兰英每天坚持的“养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