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小戏与欧洲音乐剧中对女性解读的对比研究
——以《徽州女人》和《悲惨世界》为例
2015-01-31程蔚
程蔚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中国地方小戏与欧洲音乐剧中对女性解读的对比研究
——以《徽州女人》和《悲惨世界》为例
程蔚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中西古典悲剧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无论是东西方的古典悲剧,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意欲通过中国地方小戏《徽州女人》和欧洲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对悲剧女性的对比研究,来解读中西悲剧精神、围绕悲剧女性所设置的音乐主题和抗争内涵。
中国地方小戏;欧洲音乐剧;女性解读;对比;徽州女人;悲惨世界①
序言
《悲惨世界》和《徽州女人》分别是欧洲音乐剧和中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代表作。在这两部音乐作品中,各自塑造了不同的女性角色,通过不同的戏剧表现形式描写刻画了她们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和追求,也表现了她们不同程度上对生命意义的抗争,分别折射出了当代欧洲女性和中国封建女性的生存困境。但是她们最终似乎都摆脱不了精神上的异化和心灵上的孤独,因为缺乏爱而陷入生存的困境。笔者意欲探询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中西古典悲剧女性人物所展现的共性和各自的特色,进而做出比较研究。
一、女性生存悲歌:中西古典悲剧比较
中国自古就有悲剧精神和悲剧艺术,悲剧精神具有民族特征,强调道德内涵。《徽州女人》是一部成功的唯美主义作品,属于悲剧艺术,该剧截取了一个女人一生漫长等待中的四个瞬间作为主题发展的脉络,并分别赋予“嫁”、“盼”、“吟”、“归”的主题。“嫁”时梦的营造、“盼”中梦的期待、“吟”中梦的煎熬、“归”时梦的破灭,以朴素、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将一个女人一生的悲戚和缺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没有道德和价值的评判,没有直面的冲突,平静如水地渗透了女人此生的喜怒欢愁。女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紧紧恪守着旧式的伦理规范,而恰恰是这些伦理规范在本质上压抑着女性的生命,何其悲哀!
音乐剧《悲惨世界》以其史诗性的音乐题材、梦幻般的的舞台效果和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闻名于世,该剧的改编极其尊重原著,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对原作的诠释已经达到了艺术顶峰。剧情以冉阿让、芳汀、小珂赛特等人物的不幸与苦难铺设展开,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生活场景、纷纭繁复的历史风云,呈现出一幅19世纪法国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宏伟画卷。在小说的序言中,雨果写到:“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若这三大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不能解除痛苦,解放人类。其中,芳汀这一女性角色的呈现是母性、圣洁的化身,她本是个善良单纯、有爱有梦想的姑娘,经受了巴黎浮浪男子的诱骗诞下私生女,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四处流浪,房东的诈骗、店主的欺凌,让她不得不对残酷的现实的低头、臣服,她逼迫自己出卖美丽的金发、牙齿,甚至肉体,最终在黑暗的压迫下含恨而去。女儿小柯赛特的童年境遇更是令人唏嘘同情。
二、女性形象的音乐阐释
体音乐的布局上,非,剧中女主人公的格的主调为音乐素井台来打水”、“古段中承载着黄梅戏刻、生动地反映了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绪情结,曲作者在几次大的情感碰撞、跌宕起伏处刻意将音域扩大到俩个八度,以展现人物内心更为丰富的情感变化。该剧在青年艺术家韩再芬的演绎下,中低音区珠圆玉润,中高音区铿锵有力,浓淡相宜,把一个在心灵和情感上被折磨得十分扭曲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给观众留下了清新、深刻的印象。《徽州女人》一方面表现了中国女人的生存韧性和耐力,再者也表现了中国女人对理想和情爱的坚守与企盼,尽管这种理想、情爱之光是微弱的、渺茫的,这决非坚守与企盼之过,而是时代与社会给予女性的悲剧。
《悲惨世界》以情节为主线,将原来一些单纯的人物主题放到不同的情节场面中去,音乐主题的再现和穿插,形成呼应,结构十分严谨。《悲惨世界》将芳汀这个“金发珍齿”的角色刻画成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纯洁女性展现给观众。她出现在一片七嘴八舌,充满质疑、挑衅和嫉妒的工厂女工的合唱声中。舞台上的低俗无趣恰如其分地反衬出芳汀的单纯和与众不同。但,幸福往往都是短暂的,在她经受了浪荡男子的欺骗,和年幼的女儿一同被抛弃后,面对工头的驱赶,女工们的排挤,“纯洁”于她而言已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词汇。她在无尽的黑暗与孤独寒冷中徜徉在过往的美好回忆里无法自拔。可,回忆终归是梦,是要醒的,在面对着现实的残酷,她吟唱起了那首撼动人心的内心独白,《我曾有梦》。该唱段从宣叙调自然、轻巧地过渡到咏叹调,行板所采用的bE大调色彩和上行旋律的级进走向都给观众呈现出一位饱含着生命热情和希望的女子,讲述着她曾经朝气蓬勃、充满意义的生活。然而,一阵跳跃、短促的弦乐伴奏过后,似乎暗示着她美好的往事已跟随时间的指针悄然流逝。随后的音乐转入f小调—be小调—bE大调,音乐色彩上两次“由暗到明”的对比让芳汀生命中梦幻甜蜜与惨淡现状间的纠结思绪一览无遗。当竖琴演奏的琶音再次出现,音乐重新回到bE大调,芳汀在美梦中醒来,却发现斯人已去,一切终成幻影。这时,乐曲再次转入F大调,乐曲伊始的主题再度出现。弦乐的苍凉在竖琴纯美的乐音中彰显了芳汀悲惨命运下的凄美境遇,表现了妇女从无助走向堕落的过程,时刻透着绝望与幻灭的音乐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浓厚的女性悲剧色彩。
三、女性对命运抗争的不同:反叛与探寻、爱与救赎
由于民族精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对毁灭的抗争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区别。悲剧人物对于不幸命运的抗争,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明火执仗的拼斗、巧妙周旋和隐忍退让。中国自古所宣扬的温顺传统是女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根源,她们骨子里所被注入的逆来顺受的奴性,注定使她们缺乏反抗的意识和动力,这种天生的依附心理也使她们终难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西方女性对人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表达很大程度上还是会有着自我的看法的,面对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惨淡她们敢于摆脱旧恶势力的阻挠,敢于对自己已定命运进行抗争,在反叛与探寻中寻找救赎,进而解放自我,获得民主,赢取自由。
(一)“爱”的救赎:在爱情与自我中的情感困境
作为从未有过大规模民族迁徙的内陆型国家,中国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使得中国人养成了固守家园、安土乐天、重视亲情的生活形态。中国悲剧精神具有道德内涵,悲剧人物一般都是道德典范。《徽州女人》中,女人15岁出嫁,空守35载,她抱着夫君剪下的长辫,以此为信念支撑着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等待生活。终于等待之人归来,但归来的“丈夫”早已妻儿满堂,自己只得愀然离去。她的命运透视出传统的劣根文化如此深重地溶解在旧中国女人血脉中的同时,还昭示了那个年岁中国妇女在夫权主义、三从四德束缚下的普遍命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理念,让她们在坚忍自宽中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后,得到的往往只是精神上的某种满足,这何尝不是毁灭面前的任人宰割呢?在该剧第三幕的“吟”中,舞台上向观众呈现了徽州女人人性的自我反省,她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等待中似乎感受到了自己青春躁动的生理压抑,她甚至觉得自己还远不如田间的青蛙那样悠然自在,生理与心理的澎湃之潮汹涌弥漫。可是,这样的冲动只是暂时的,甚至是转瞬即逝的,女人的意识很快就又被传统的封建礼教所禁锢、包围,她甚至为自己生理上的躁动而深感羞愧。慢慢调整自己,并在强烈的自责中重盼夫归,恪守道德规范,孝事公婆,慈爱养子,与乡邻和睦相处。而苦遭男人的遗弃,被社会边缘化,难言的人性戗灭等等,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面对最终归来的男人,只淡淡说了句“归来了”,然后把装有头发的包袱递给丈夫道:“没有辫子,也好”。在男人疑惑的提问中简单答出“我是讶子他姑”这样一个用了35年才获得的生命定位。然后,沿着台阶一步步地走出男人的视线。在35年漫长的等待中耗尽了她所有的生命热情。这里,女人的抗争,采取的形式是隐忍退让,是极尽温和而可悲的。
(二)西方悲剧精神就是为了维护生命、抗争毁灭
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的悲剧精神就是对生命的维护,对毁灭的抗争。剧中西方社会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一定意义上还为观众指明了一条通向阳光的可行之路。至于对维护生命、抗争毁灭的主体,或是高贵的、或是卑微的、或是强大的、或是弱小的,甚至可以是罪恶凶残的,这都不是蔚为关键之所在。本质上而言,对于剧中的女性来讲,当他们的生命和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爱”只能被视为一种反抗,一种挣扎。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想要打破社会对她们的限制与压迫,成为一名独立、自由的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抗争,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去飞越世俗的偏见和约束。但是,她们最终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结语
中西古典悲剧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中国古典悲剧较之西方古代文学基石的古典悲剧产生较晚,故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体验,不同的传统思想成就了各自的行为准则,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自始宣扬着“温良恭俭让”的礼教思想;而整个欧洲的文明所赞颂的则是提倡民主,崇拜英雄,极力张扬个性的解放。任何人都无权对某个民族的个性和特征妄加诟病。
[1]冯光钰.求新、嬗变:黄梅戏音乐的灵魂——从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音乐谈起[J].人民音乐,2003,(10).
[2]高合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对比研究[J].东岳论丛,2008,(5).
[3]李祝亚.中西古典悲剧女性比较三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2).
[4]韩军.自我的悲剧文化的悲剧——评黄梅戏《徽州女人》[A].于平主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2003~2004)[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安徽省文化厅与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以及安徽戏曲音乐学会.黄梅戏唱腔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崔俊勇.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语文知识,2008,(4).
[责任编辑:吕艳]
J805
A
1004-7077(2015)01-0131-03
2014-12-05
程蔚(1975-),女,山东曲阜人,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音乐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