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策略原因的探究

2015-01-31何爱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方针共产国际

何爱梅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策略原因的探究

何爱梅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国共合作”策略,从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国共合作”方针提出的时代需要,从政策、态度透析“国共合作”方针的实际落实过程,以及从“国共合作”最终失败的原因探究多方责任,以此来综合认识共产国际对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方针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策略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共产国际;国共合作;决定作用①

一、“国共合作”提出的时代背景——共产国际举足轻重

从国内背景来看,1923年2月4日爆发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第一次工人运动达到高潮,2月7日,军阀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行残酷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从此,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的发生,给中国共产党以血的教训:(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靠工人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利,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工人斗争都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因此,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或其他合法斗争是不行的。[1](P14)因此,“二七惨案”直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寻求同盟者。单枪匹马是很难取得革命胜利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壮大革命队伍,进行武装斗争,才能与强大的敌人抗衡,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使人民获得解放,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从国际背景来看,1920年8月,苏俄红军在华沙城下战败,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建立的临时革命委员会解散,标志着欧洲革命高潮最终结束。[2](P18)1921年6月至7月,共产国际三大开始出现策略方针的大转变,大会由托洛茨基起草的《世界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纲指出"必须修改共产国际的纲领和策略”,[3](P239)规定“指导目前无产阶级的防御性斗争”[3](P257)。“进攻理论”开始被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所取代。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的召开,彻底完成了策略方针的转变。由从前的反对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重点强调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单独无产阶级斗争、不妥协政策,转变为反帝反封建、建立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重点强调初期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和“反帝统一战线”策略。[2](P24)作为无产阶级运动领头军的苏俄,其政策转变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包括中国在内。

通过对当时国内外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确定联合路线方针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具有一定原因的。事实上,这完全是由共产国际的决定性作用导致的结果。开始,共产国际并不看好孙中山,“孙中山虽是中国一个受人尊敬的革命家,对苏俄也抱有同情态度,但目前,他却不能在中国领导任何一种有影响的革命运动,因而不是苏俄、共产国际合作的对象。”[4](P23)共产国际主要采取联吴(佩孚),联陈(炯明)方针政策,苏联报刊公开发表文章,称赞吴佩孚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希望中国出现“吴佩孚将军的俄国方针”。1920年,在波达波夫亲自会见陈炯明回国后,苏俄政府在《外交人民委员会公报》中指出:陈炯明“坚信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革命的将军,而且是一个接触的组织者,并得到群众的拥护”。但是,联吴,联陈工作一直进行的不顺利,未取得什么成效,而孙中山所代表的广州南方政府一直向苏联、共产国际示好,并表现出合作的意图,从而使共产国际逐渐将合作的重点转向孙中山。尤其是“二七惨案”之后,与其说给中共带来惨痛的教训以致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还不如说沉重的打击了共产国际的自信,“联吴联陈”方针彻底破产,从而转向孙中山,寻求与孙中山的合作。因此,中共提出“国共合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产国际选择了孙中山。

1922年7月17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着重阐明孙中山和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马林还强调中共不加入国民党就没有出路。陈独秀支持马林的观点,认为目前应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因此“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但张国焘等人反对与国民党合作,提出共产党应独立开展工作运动,[5]即使是合作,大部分共产党员也是主张“党外合作”,反对“党内合作”。中共三大以后,1923年11月初,维经斯基接任马林任中国代表,约张国焘在斯雷拍克家晤谈,他坦率的告诉张“共产国际是坚持国共合作政策的”,力劝张“不要反对这一政策”[6](P306),这对张国焘的态度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在11月北京中共党员大会上指出:“加入国民党是共产国际所坚持的,又为第三次代表大会多数所通过的,为了党的团结起见我们不应持根本反对的态度”[6](P307)。由于中共内部一再反对“党内合作”的代表人物张国焘态度的转变,第一次国共合作来自中共方面的阻力就基本消除了。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形式的国共合作也就顺利实现了。由此可见,中共在极力反对“党内合作”之后,最终屈服,共产国际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共产国际扫除了“国共合作”的障碍,共产国际要中国共产党选择国民党。

“国共合作”是在中共三大正式确定提出的,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除了因为“二七惨案”爆发,共产国际策略转变,苏俄由联吴、联陈,转向联孙政策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共产国际的决定性作用。1922年,中共二大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失去了独立性,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组织上必须完全听命于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世界革命指挥中心的共产国际,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必须跟共产国际保持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共在三大这个时间点,不得不迎合孙中山“党内合作”的要求,放弃武装独立,个人以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原因。

1923年6月,共产国际为了更好地与孙中山结盟,对中共中央的组织进行改革,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南方,将中共三大的开会地点在短时间内由上海转移到广州,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广州是国民党的活动中心。由此可见,共产国际十分重视与国民党的合作,而中共在国共合作这个政策的决定中,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作为失去独立性的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不得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最后决定,即使这个决定是缺乏一定科学性的。

二、“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国“共”居主导,中共居从属

(一)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玄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策略。

中国语言文字在表述过程中,往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尤其在正式文件中,即文字的顺序问题。如中国新世纪的效率公平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与“兼顾公平与效率”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效率与公平重要性的不同,顾名思义,分量重者一般居前。因此,在三大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国民党首先强调的是“联俄”而非“联共”,将加强与苏俄的合作放在了首要位置,联合中国共产党仅仅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名义上是国共合作,但是实质是国民党与苏俄、共产国际的合作。由此可见,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中与国民党同居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居于从属地位,不具备独立做出政治决定的权力。因此,“国共合作”与其说是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不如说是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合作,此“国‘共’合作”非彼“国共合作”。

(二)共产国际应对国共合作摩擦的态度

国民党一大之后,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北伐运动,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随着大革命的推进,尤其是当孙中山去世以后,从1925年6月至1926年5月,国民党右派反革命势力加紧反共的步伐,并先后进行了了三次反共活动。

1925年6、7月间,戴季陶发表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等小册子,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是国民党右派向共产党发动的第一次进攻;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武力逮捕扣押共产党员,向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第二次进攻;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国民党提出以限制共产党活动,削弱共产党力量的《整理党务案》,担当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人都辞去职务,蒋介石成为掌握权力最高的人物,[1](P20)这是国民党对中共发起的第三次进攻。

面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共活动,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有所察觉,力图巩固革命成果,中国共产党决定给以反击,如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之前,周恩来、陈延年和鲍罗廷决定在会议上采取打击右派,孤立中派,扩大左派的策略,从而争取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政府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共产国际仍对蒋介石抱有期望,不赞成同蒋介石破裂,为了防止国共合作关系的崩溃,采取一味妥协退让的方针,这样,由陈独秀出面同刚从海外归国的汪精卫于11月5日发表联合宣言,把“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人与工人纠察队”说成是“谣言”,要求“不听信任何谣言”。[1](P24)

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只能按照共产国际的方针政策行事,因此国民党右派一再的变本加厉,中国共产党处于严重的被动地位。陈独秀在国共合作中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也正是由于共产国际妥协退让方针直接导致的结果。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但是,共产国际一直将国民党放在中心位置,轻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忽视共产党的独立性,忽视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建设,忽视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建设,仅仅把共产党放在国民党的附属位置,使中国共产党为国民党的追随者。马林指出“由于共产党只能进行非法的工作,所以,没有显著的成就”[4](P13)。同时,马林还在中共三大上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口号。

通过以上对“国共合作”策略落实过程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共产国际在运营此方针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依然重视国民党,坚持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甚至不惜牺牲中共的切实利益,一再的妥协退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虽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能在共产国际制定的策略框架范围内活动,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是要与共产国际保持一致的。由此同样可以透视,共产国际在推动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策略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国共合作”的失败再现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方针的决定作用

共产国际一直对蒋介石、汪精卫抱有幻想,应对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进行的一次次进攻,共产国际一味的妥协退让,企图以此单方面的行动来维护巩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洪流总有冲破堤坝的一天,蒋介石对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妥协退让并不领情,这只是他的斗争策略,只是在争取时间。时机尚未成熟之际,蒋介石对共产国际,中共边打边拉,暗中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来临,蒋介石毫无顾忌的撕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这就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结束。共产国际全力维护的“国共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分析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当然中国共产党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时的共产党尚且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虽然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夺取革命领导权仍然认识不足。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共产党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并非中国共产党认识不到“党内合作”的危险性,并非察觉不到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中共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中共的行为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共产国际决定的,因此,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失败负有一定责任,但大部分责任应归共产国际。

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由于中共失去独立性,只能按照共产国际的命令行事,因此,共产国际应对国共合作的失败负主要责任,正如共产国际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倡导者一样,在国共合作的整个过程中,共产国际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从一开始“国共合作”提上议程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之后,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三大(成为共产国际支部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大会)通过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定,即使当时大部分共产党员持反对意见。这就为国民革命军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共产国际虽然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经验,但是,这毕竟是在中国,有着只属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如果不加变通的简单的将苏俄的方针政策应用于中国,必定是难以行得通的。

在“国共合作”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共产国际过分看重国民党的中心地位,过高估计国民党的革命性,忽视了其内部存在的反革命势力,如地主、买办、军阀、官僚等,对于右派的进攻,一次次的妥协退让,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也是源于完全听从共产国际决定的结果。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过程中,不顾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不重视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对蒋介石抱有幻想,支持国民党的武装建设。从而最终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武装压制前无缚鸡之力,只能任其宰割,那么大革命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可见,共产国际应对大革命的失败承担主要的责任。

反思政策失败的原因根本上还是政策伊始,共产国际选择了国民党,轻视了中国共产党。因此,研究共产国际对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方针的历史作用,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国共合作”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2]张喜德.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三次转变与共产国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5.

[4]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高连山,苏若群.从解密档案看中共三大的三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9).

[6]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M].香港: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吕艳]

D231

A

1004-7077(2015)01-0134-04

2014-12-01

本文系2014年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特色重点学科规划项目招标课题“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群众工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项目编号:mzh2014001)的阶段性成果。

何爱梅(1990-),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方针共产国际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