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5-01-31侯峰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发展

侯峰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滨州256600)

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

侯峰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滨州256600)

健康、高效、文明的生态城市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但由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强化政府责任、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公众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①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纷至沓来。反思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得失成败,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向多方面渗透,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促进城市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21世纪是生态世纪。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类对生活质量尤其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奋斗目标。通过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还可以改善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水土流失、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深层次矛盾,减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态体系,使城市成为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理想居住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很多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都已经将城市环境作为提供经济援助、投资的重要考察内容。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扩大城市间的交往和发展城市旅游业。所以,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生产力,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其空间分布造成的。生态城市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不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绿色反馈式流程。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同时,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有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充足的资金保障,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等条件支撑,打造出的必然是高竞争性经济组织的聚集空间,有利于淘汰城市内经济生态中的落后元素,节约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各个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引发的社会问题。在生态城市中,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辩证的关系,任何一个系统发展的迟滞都会严重影响其他几个系统的发展,从而最终导致生态城市正规系统发展受阻”。[1](P63)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从城市发展整体出发,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控制城市在空间上的无序蔓延和人口规模的无序扩张,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完善制度调节,推动城市整体协调发展,最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完善城市生态文化,进而催生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人人具有生态智慧、生态觉悟和生态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以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注重精神的消费代替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以生态文明的自觉,建设高水平的生态城市。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宣传媒体、群众团体等建设主体都成为生态文化的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城市生态文化必然会得到发展完善。

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这必然会为生态文明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人的价值观念将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转变,必将催生和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积极引导生态城市建设。但由于中国生态城市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建设中还存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缺乏高度、系统生态城市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城市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2](P53)如何真正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强化政府责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基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中国现状,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必须强化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在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路线和途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机构,生态城市建设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监督、奖惩措施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确保其严肃性和延续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政府应树立全面整体辨证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严格坚持以人为本、凸显特色等原则,研究制定发展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为生态城市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设管理蓝图和依据。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金,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排污费优先用于生态建设项目。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拓宽生态建设项目融资渠道,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二)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

经济生态化是城市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前提。所以,发展生态经济就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节约型经济。它能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控制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低排放或不排放。

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放任无序的服务业发展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所以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生态服务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新型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技能。

大力倡导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指城市中的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等紧密配合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节点。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制推行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等都是发展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

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倡导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绿色消费、环保选购为核心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三)加强科技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必须以新型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为动力支撑。

加强生态科技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提升城市特色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技术;组织开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攻关,优化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生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生态领域的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企业经营者生态经济理念培训;做好生态建设急需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招引生态科技专家和领军人才,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生态科技人才队伍。

加强生态科技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检测系统、环保管理信息化系统,重点做好地下水资源、饮用水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敏感区域空气质量、危险废弃物处置、核辐射安全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工作。

加强生态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方法与管理理念,有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成果,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四)鼓励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城市生态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制度,普及环保理论、环境伦理、环境国情省情市情、环保政策和法律等生态科学知识,树立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切实提高公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社会舆论及公众举报,对污染者、生态破坏者以及执法者施加压力,由此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把公众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经常性组织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培养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利益机制,建立环境诚信制度,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监督权、议政权和索赔权。建立以走访、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反馈公众参与意见,使公众参与到政府环境政策和规划的编制、城市环境立法工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增强公众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了解,把建设生态城市的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1]张丽君,范晓林等.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孙伟平,刘举科.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闫昕]

F294

A

1004-7077(2015)01-0090-03

2014-11-30

侯峰(1976-),山东滨州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