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痹病论治※

2015-01-31刘革命李兰波鲁玉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积气灵枢内经

刘革命李兰波鲁玉婷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内二科,漯河462100)

《黄帝内经》痹病论治※

刘革命李兰波鲁玉婷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内二科,漯河46210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许多中医的原始思维模型,对中医的影响深远。其对痹病的论述,不但专篇进行详论,还散见各篇,初步统计达160处之多,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诊治记录相当清晰。《黄帝内经》痹病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痹病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内经》对痹病的记载是较全面的,为后世对痹病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重视针刺。

黄帝内经;痹病;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内含许多原始中医的思维模型,对中医的影响巨大[1]。其对痹病的论述,除设立《痹论》、《周痹》专篇进行详论外,还散见各篇,初步统计达160余处之多,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分类,诊治记录非常丰富。《黄帝内经》痹病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痹病概念并不完全相同[2]。

1 痹病的分类与命名

《黄帝内经》关于痹病的分类与命名多种多样,依病气积聚部位不同分为心痹、肺痹、肝痹、肾痹,如《素问·五藏生成篇》的“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记载。“痹”作为病名,最早出现于《素问·痹论篇》[3]。

据风寒湿三气的多少分为行痹、痛痹、著痹。如《素问·痹论篇》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按发病季节分:“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又有按病变部位分类,如《素问·痹论篇》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又有“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心痹者,脉……肝痹者……肾痹者……脾痹者……肠痹者……胞痹者……”的记载。

根据十二经筋配属月份不同的发病,有“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孟秋痹”、“仲秋痹”、“仲夏痹”、“季夏痹”、“孟夏痹”、“仲冬痹”、“孟冬痹”、“季冬痹”等的不同痹病名称。如《灵枢·经筋》说“足太阳之筋,····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还有依据病情轻重,远近分别称为“大痹”、“小痹”、“深痹”、“远痹”、“留痹”、“痼痹”、“浮痹”、“久痹”。如《素问·气穴论》的“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之“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灵枢·官针》的“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灵枢·九针》的“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根据病性分为“热痹”、“寒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的“厥阴有余,……不足,病生热痹。”如《灵枢·贼风》的“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根据痹病的不同表现有“周痹”,“众痹”之名。如《灵枢·周痹》的“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愿闻众痹。……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另外,还有其他的命名,如“喉痹”、“食痹”、“血痹”、“阴痹”、“风痹”、“暴痹”。如《素问·阴阳别论篇》的“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灵枢·寿夭刚柔》的“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灵枢·九针》之“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厥阴之复,……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灵枢·五邪》的“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2 痹病病因病机

《内经》论述痹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针刺所伤等因素。其中外感六淫中又以风、寒、湿、热、火致病最广,而内伤因素以饮食、居处、情志、体质、劳倦为主。

外邪为病主要伤及人体的经络、筋脉、五脏、六腑;内伤因素致病主要伤及人体的脏腑、筋脉。痹病的病机,《内经》主要阐述了风寒湿杂至合为痹。

外感因素:风、寒、湿、火、热等六淫皆可致痹。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的记载。《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对岁火不及之复气致痿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等等。由此可见,《内经》对外感六淫致痹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体质因素:《素问·五变》对体质致痹有认识。“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对脏腑经脉之气的盛衰对痹病的影响有较详细的记载:“厥阴有余,病阴痹;病生热痹……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素问·逆调论》“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描述了人体气血多少对痹病的影响。

生活环境:《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素问·痹论》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则说明长期生活环境、饮食偏嗜可致痹病。

情志因素:《素问·五藏生成》对因思虑,情志致痹也有认识:“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素问·痹论》也对因忧愁思虑致痹作了描述:“淫气忧思,痹聚在心。”说明情志不遂对痹证形成有重要作用。

劳倦所伤:《素问·五藏生成论》曰:“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说明劳倦内伤或房劳过度皆可导致痹证的发生。

针刺不当:针刺不当而发痹病病,《素问·诊要经终论》载:“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此系误刺致痹的最早记载。

总之,《内经》认为痹病是由于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本身个体内在的差异,如身体素质,饮食习惯,皮肤纹理的粗细疏密,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多少,加上外在因素,如五运六气的过与不及,治疗的误治失治,最终导致邪气郁闭皮肤、筋骨、血脉、内传脏腑而发为痹病。如《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肾……”

3 痹病的诊断

《内经》对痹病的诊断多根据病史、病变的部位、症状、发病季节、色脉进行诊断。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这些都是是结合病史、症状舌脉进行诊断的例证。《素问·长刺节论》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有:“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等等。还有《灵枢·周痹》关于周痹、众痹鉴别。均是结合病变部位症状进行诊断。又有《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灵枢·禁服》“盛则为热,……紧则为痛痹。”《灵枢·五色》“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灵枢·邪客》“大以涩者,为痛痹。”均提示《内经》在痹病的诊断中十分重视色诊及脉诊。

4 痹病的治疗

《内经》提出治痹的三条原则,《素问·痹论》之“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灵枢·周痹》的“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目前仍为指导临床治疗痹病的原则。

治疗方法不但多种多样,十分丰富,重视针刺;而且对一些方法的描述十分详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的“今风寒客于人,……。或痹不仁肿痛,当时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与《灵枢·经筋》的“足少阴之筋,……病在此者,……在内者熨引饮药,……名曰仲秋痹也。”提到治疗痹病治疗方法就有热熨、火疗、灸法、针刺、药物贴敷,按摩导引,饮服汤药等。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素问·长刺节论》之“病在筋,……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在肌肤,……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不但描述了不同痹病的不同刺法,而且对不同痹病刺法的注意事项,针刺疗效的判定均有明确的记载。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灵枢·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灵枢·官针》:“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九曰焠刺,……则取痹也。”论述了治疗不同的痹证用不同针具、不同刺法。《内经》同样重视个体差异,依据不同的个体素质不同采用不同的之法。如《灵枢·寿夭刚柔》有“刺寒痹内热,奈何?……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又如《灵枢·寿夭刚柔》“药熨奈何?……用淳酒二十斤,……此所谓内热也。”《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治之以马膏,……名曰季春痹也。”对治疗寒痹、季春痹药熨等治疗的介绍十分详尽,操作性强,疗效评定十分客观,预期肯定。同时看出对痹病的治疗是综合的,同时几种方法同用。

5 痹病的预后

《内经》对痹病的预后也有记载。如《素问·痹论》说:“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说明痹的预后与病变的部位相关,皮肤肌肉筋骨宜治,脏腑预后较差。再有《灵枢·经筋》载:“足少阴之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灵枢·厥病》有“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矣。”这些描述提示痹病的预后与痹病的新久、发作次数、治疗效果、伴有症状有关。

总之,《内经》对痹病的记载是较全面的,为后世对痹病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对体质因素及针刺失误致痹的论述并未能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对治疗的注意事项后学也多忽略。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诊治痹病的水平能不断提高。

[1]朱书克,朱书辉,潘大柱,等.浅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26-28.

[2]仝小林,刘文科,田佳星.论脏腑风湿[J].中医杂志,2013,54(7):547-550.

[3]葛晓舒,易法银.现代湖湘医家对痹病论治理论的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5):162-163.

[4]吕涛.五脏为纲针药辨治颈椎病.中国中医药咨讯[J],2011,3(17):310.

Bi Disease Treatment of Huangdi Neijing

LIU Geming,LI Lanbo,LU Yut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Luohe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Luohe 462100,China)

Huangdi Neijing is a basic work about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cluding many original thought of TCM,having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on TCM.The discussion about Bi disease in Huangdi Neijing has not only independent chapters,but it also existed in many other chapters,about 160 parts,in which the records on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syndrom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i disease were fairly clear.Bi disease was mentioned in Huangdi Neijing,it was a generalized concept,and was different from concept in textbook of TCM.The record of Bi disease in Neijing was comprehensive and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in the future.The treatment method took acupuncture.

Huangdi Neijing;bi disease;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9.005

1672-2779(2015)-09-0010-03

:杨杰本文校对:杨杰

2015-03-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猜你喜欢

积气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克罗恩肠病伴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一过性积气一例
管道积气对泵组振动的影响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陶埙发音原理解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超声诊断小儿门静脉积气1例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