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构建与应用策略
2015-01-31张海荣陈云虹
张海荣,陈云虹,鱼 泳
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 西安 710032
·资源开发与应用·
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构建与应用策略
张海荣,陈云虹,鱼 泳
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 西安 710032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引发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并对校本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就“微课程”在校本教学中的应用前景、资源构建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策略。
微课程;资源构建;应用策略
“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学活动全过程[1]。它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内容聚焦于知识讲解,时间在10 min左右,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如操作过程演示、概念解释、功能描述,等。校本教学是以第四军医大学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该校教师和学生为基本研究主体所进行的教学科研活动。“微课程”融入校本教学产生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微学习。这种“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微”,课程长度只有几分钟;二是容量“微”,一般只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传播媒介的微型化和可移动性,也给微学习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点播式自主学习,让学习变得无所不在[2]。
1 “微课程”在校本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Penrose D)于2008年秋提出的。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以后,一些专家结合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改造完善,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推广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1 “微课程”在校本教学中的优势
1.1.1 促进了教学水平提升 教师利用这种具体、典型的案例化视频教学方式,可以达到“隐生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3]。
1.1.2 有助于师生反思构建 “微课程”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教师、学生的课堂活动、环境安排和资源使用等要素。学习者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直观地发现课堂上各种要素的优缺点,引导师生开展反思互动,为以后的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4]。
1.1.3 拓展了教学时间和空间 “微课程”是一种自主点播学习。无处不在的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也使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方便为不同时间、空间的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研究,大家不出校门、家门就能够实现在线听课、评课和互动交流。
1.1.4 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 “微课程”具有半结构化的开放性特点,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包含的资源要素(如微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和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扩展和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5],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1.2 “微课程”在校本教学中的推广基础
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使用智能手机、移动数码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这在无形中改变着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如果他们在课后利用这些电子产品浏览教学内容,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与课堂教学对接方式吗?但情况并不是这样。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不管是精品课程视频(每节课45 min),还是其他类型的教学视频,除了上课教学以外,很少有学生课后去浏览观看这些视频进行学习和复习,利用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视频大多在45 min以上,知识点很多,且不能分段点播,学生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就要看完整段视频,时间有限,耐心不足。而“微课程”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视频为主,依托网络、使用方便的特点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其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6]。
1.3 “微课程”在校本教学中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近12.29亿,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5.8%[7]。在大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成为最普遍的移动终端,持有率接近100%,加之无线网络遍布校园,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微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便捷。调查显示,72.6%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持支持态度,表示只要有合适的资源,愿意在空闲时间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这一学习方式持观望态度,需要进一步挖掘移动学习的优势吸引他们加入到移动学习行列[8]。总之,大学生欢迎移动学习,也在自发地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如果能提供更为完善的移动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必将更为广泛,“微课程”作为移动学习的主要内容,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2 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构建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在大学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这对“微课程”的发展是一大优势。“微课程”教学资源库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直接影响在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基于资源的学习和研究,没有丰富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库,“微课程”教学就没有生命力。
2.1 “微课程”校本教学资源构建内容
校本教学“微课程”的资源以支持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像,等)、试题、文献资料,等;二是结构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三是网络课程类资源,主要指通过网络展现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四是教师技能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某个技能的演示资料,以视频类为主;五是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2.2 “微课程”校本教学资源构建原则
2.2.1 学科性原则 校本教学“微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必须要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知识点和学科特点进行分类建设,紧紧围绕知识点来组织资源,不能为了追求资源数量和建设速度,把大量的零散视频、授课教案和练习试题等素材简单堆积,而不考虑实际需要。
2.2.2 选择性原则 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建设要立足教学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效果为根本目的,资源建设要有选择性和侧重点。
2.2.3 相对性原则 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校本”特性是指资源建设主要服务于该校师生教研学习,而不是特指该校制作的教学资源,可以引进能够满足该校师生学习需要的“微课程”资源,但要保留原作者的版权。
2.2.4 艺术性原则 “微课程”教学以视频为主,除具有知识性外,还要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使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5 技术性原则 技术性原则是指“微课程”教学资源在运行时不能出现技术性故障。
2.3 “微课程”校本教学资源平台
“微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系统:包括摄像机、调音台、有(无)线麦克风、功放、电脑、投影仪、服务器、非线性编辑视频工作站、录播教室,等。软件系统主要是各种架构的微课程网络搭载平台(如军队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科学的分类管理方法支持对“微课程”的收集、整理、分类,支持用户管理,方便管理员集中管理所有资源文件,也方便用户上传和发布微课程资源文件。
2.4 “微课程”校本教学资源管理分类
“微课程”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素材类资源建设,即素材的采集、加工、组织和系统规划;第二是微课程资源建设;第三是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2.5 “微课程”校本教学资源知识共享
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参与“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人员众多,包括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教育技术教师,等,每个成员平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大家很难抽出大量时间自己制作微课程教学资源;其次,学校教师之间既存在合作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有人担心与他人共享知识,会使自己的专业地位丧失,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共享;第三,“微课程”的制作,需要丰富的教育技术支持,有些教师虽然有参与“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意愿,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有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完全共享给大家。因此,实现“微课程”资源共享,就要打破门户偏见,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鼓励携手合作,提高优秀师资力量的使用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9]。
3 “微课程”在校本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仅其概念界定还不完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还处于探索与实践之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要注意厘清以下几种关系:
3.1 厘清“微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学的从属关系
微课程是否对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适用要有区别。要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10]。由于微课程本身时间长度的限制,当面对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逊于具有较大容量的学科教学这一方式。因此,知识结构简单、简明易了的知识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就不宜采用微课程的形式。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不要刻意为了“微课程”而走“微”形式。
3.2 找准“微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微课程最大的特点是“ 微小”,在看到其小的同时,更要看到其意义的大,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微言大义”。要想让微课程做到微言大义,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例如: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课程”对所学知识的重点、核心概念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为课堂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当课程进行到课中时,可以利用微课程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梳理出课堂知识的核心和重点。而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可以制作交互式的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的目的。
3.3 营造应用“微课程”开展校本教学的浓厚氛围
对待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所以要落实“微课程”教学的校本应用,就要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让广大教师在这种氛围中人人都接受微课程、体验微课程和应用微课程。一是组织学习,提高认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微课程,它会给课堂带来什么,体验到开展校本微课程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二是组织培训,建设强队伍。在学校以院系或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微课程培训和研讨活动,培养骨干教师,作为微课程校本研究的先锋队;三是组织评比,树立典型。由各院系推荐,选择适合微课程开发的课程进行比赛,营造应用微课程开展校本教学的浓厚氛围。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课程”必将发挥出它的巨大能量,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和探索舞台。
[1]百度百科.微课[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8 2553.htm,2014-12-17
[2]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J].基础教育课程,2013,(2):94-95
[3]李云飞,王敏娟,王加俊,等.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52-158
[4]李海东.基于微课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3,(7):19-20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4):95
[7]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45-46
[8]王军,王琴.移动学习在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18-119
[9]严水冬.对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85-86
[10]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resource and strategie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school-based teaching
ZhangHairong1,ChenYunhong2,YuYong1
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TrainingDepartmentof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Micro-lecture, as an emerging teaching mode, has trigger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t in teaching reform. Its impact on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s captur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and also reinforced its positive role in school-based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xploratory strategies concerning the prospect of micro-lectures in school settings as well as the con- struction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
micro-lec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for application
第四军医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微课程在校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G201410)
2014-11-07
张海荣(1973-),男,甘肃泾川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电视媒介应用。
陈云虹(1968-),女,陕西临潼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技术。 电话:13992877806,029-84774702;E-mail:chenyunh@fmmu.edu.cn
G434
A
1004-5287(2015)02-0141-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5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