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2015-01-31郑金秋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协作建构培训

郑金秋

广东医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广东 东莞 523808

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郑金秋

广东医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广东 东莞 523808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训模式作为培训组织、实施的形式体现,对培训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教师培训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背景,通过实际应用中的尝试探索,在知识建构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了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并取得一定应用效果。文章对该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模式的建构过程、特征及其使用时的关键策略,同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该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培训需求

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教育内容。教师培训同时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1]。然而,当前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流程,培训机制不健全[2],培训观念落后、形式单一、内容陈旧[3],培训内容的确定并不根据教师需求制定而是由培训者单方面确定[4],缺乏培训需求分析[5],现行培训体系无法满足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6],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缺位[1]等问题。现有培训中教师自身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一直存在培训结束了而自身需要得到提升的方面仍没有得到提升的现象,导致培训成效的低下及时间、精力的耗费。同时,对培训模式往往注重形式、组织方式的研究而缺乏对教师需求的关注。基于此背景,该文尝试探索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试图为当前教师培训提供新途径与方式。

1 需求导向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知识建构理论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个体在该公共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7]。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对自我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同时促进公共知识、产品等的形成,达到学习者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创立、优化和改善的效果。

1.2 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如图1所示)[8]。该理论定量地描述了由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到逐步加深的体验式学习给学习者所带来的学习效率[9]。因此,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学习者间的协作学习,关注实际操练、于做中学,督促学习者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应用。

2 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

2.1 模式的建构

该模式是基于培训者需求而建构的。在培训内容的大框架下,不同培训者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等,跳过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选择性地选择相应内容进行培训,其模式图如图2所示。该模式由三大部分组成:培训的硬件环境、软环境以及个体知识的建构。

2.1.1 培训的硬件环境 培训环境是混合式的学习环境,由面对面、网络在线、移动三类培训环境组成。面对面培训的组织形式通常是由专家及其团队为受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互动答疑、小组研讨等活动;网络在线环境为受训教师提供相应的内容资源库、在线交流研讨平台、资源共享窗口、学习工具以及专家辅导团队的在线辅导,等;移动培训环境是受训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搭建的虚拟学习社区,为受训教师及时交流、讨论提供支持。通过硬件环境的搭建为培训提供一个物理的、虚拟的、移动的、实时的混合学习环境,以实现培训效率的最大化。

2.1.2 培训的软环境 培训的软环境包括团队支持、资源库、培训形式、组织策略四大块。其中,团队支持包括专家、助教以及协作团队,专家团队为受训教师提供专业知识视域、问题解决策略等支持;助教团队为受训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后勤服务、疑难解答等支持;而协作团队由参与培训的教师组成,协作团队的形成应考虑将具有不同特长的教师组成小组,从而更好地共享不同的经验以促进个体、共同体知识的建构。资源库是培训的物质基础,资源库包含内容资源库及工具库;内容资源库承载了培训的专题资料,为受训教师获取与培训主题相关的资源提供平台。只有在培训主题相关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培训成效的提高;工具库提供各种工具资源,为受训教师的学习、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效率。培训形式主要以面授及在线研讨为主,可依据培训类型的不同调整面授及在线研讨的比例。组织策略是培训过程中采取的培训、教学策略,主要有协作学习策略、分层任务教学策略、认知学徒制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

2.1.3 个体知识的建构 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充实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要求教师在培训期间能对培训进行梳理、消化,达到对培训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2 关键策略

根据该模式的需求导向基础、学习环境特征,该模式有四项关键策略:

2.2.1 协作学习策略 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10],是个体通过社区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7]。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协作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0]。培训过程中,由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层级参差不齐,因此,在组成协作小组时应当做好培训前测,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再组合协作小组。在该模式中,协作学习的运用分布于线上、线下。线下的协作活动主要由专家、助教组织;线上的协作活动主要由助教引导及协作小组自主进行。

2.2.2 分层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激发学习动机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1]。在培训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方法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任务目标,驱动教师将培训过程中的内容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但由于每位教师的层级水平不同,在进行任务设计及分配时应注意任务的分层化,避免所有任务一致的情况。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让教师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达到一定的提升。

2.2.3 认知学徒制策略 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能够促进教学专业技能从一种课堂情境到另一种课堂情境的迁移,使受训教师能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各种专家教学规范[12]。该模式中,认知学徒制策略的运用主要分布于在线学习、培训,并且其中的“师傅”并不是专家,而是受训教师中在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受训者。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与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其他教师进行“结对子”,“师傅教师”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知识、技能教授给“学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师傅教师”不仅能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巩固,还能在彼此交流、协作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图3所示);由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存在部分共同经验,“学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等的掌握会更深刻。

2.2.4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对认知的认知[13]。由于教师是具备一定社会经验、具有自主性、能控制自身行为的成年人,因此他们具备较成熟的自我反思、评价、监控、管理等能力。通过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引导受训教师对其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管理以及监控。在对自身学习进行元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检测自身知识掌握程度、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经过这一训练,将促进教师对培训内容更好地掌握,实现培训效果的提升。

2.3 模式的特征

2.3.1 教师需求是关键 培训模式应以教师的需求为基准,在培训主题的大框架下进行,而非脱离培训主题的其他相关需求。在一个培训中,应为提升教师某些方面的能力、扩充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努力,而每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需求也许并不一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地受训、选择性地注重培训自身在某一或某几方面的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培训,能够避免知识、技能的重复获取而导致的疲乏感,同时由于是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动力、目标的获取。

2.3.2 以不同的培训策略促进教师能力的多维提升 四项关键策略可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增强培训的趣味性、自主性。每一项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对教师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协作学习策略的运用使得教师能够在与他人协作、交流沟通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产生思维火花、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同时通过与风格迥异的教师协作,能够培养教师的协作、沟通能力,等。分层任务驱动策略使得教师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进行知识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平台。认知学徒制策略通过受训教师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将一种经验教授给不具备这一经验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师傅教师”能够进行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完善知识网络,“学徒教师”则能获取不同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元认知策略关注教师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评价、管理与监控,通过此过程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及监控能力。

2.3.3 知识获取、深化、创建是目的 21世纪信息的大爆炸、知识的急速更新,对信息、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如何对知识进行深化,最终创建新知识是新世纪公民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教师也应当意识到在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而需要培训自身以及学习者这一方面的能力。培训目标不仅仅是对培训内容的掌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技能,等,最终能够达到知识创建的目的。

3 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应用

广东医学院每年对在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其培训模式在不断演变、完善中逐渐以需求导向为培训应用模式。以此为案例对该模式进行了解析,从混合学习环境的搭建及策略的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3.1 混合学习环境的搭建

混合环境的搭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物理环境、虚拟社区环境、移动环境(如图4所示)。物理环境主要由实地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组成。在物理环境中主要由专家及其团队对技术(如毕博平台、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运用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进行技术操作的练习活动,等。虚拟社区由Moodle平台、云平台搭建。在Moodle平台上集中了相关技术的介绍、应用案例、实例等资源,同时教师在Moodle上进行主题研讨、协作学习等活动;云平台则主要用于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如某一教师对Flash软件的操作、应用很熟练,他将对软件的操作过程录制成微课并共享于云平台。移动环境主要用及时通讯软件(QQ、微信)搭建,QQ用于受训教师课后的交流。如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难题可在QQ群中寻求帮助,QQ群的应用避免了只有Moodle平台而导致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情况;微信则主要用于协作小组,由于微信强大的语音功能,小组协作运用微信能较好地促进交流、沟通。

3.2 培训策略的运用

3.2.1 协作策略的运用 协作策略运用的前提是协作小组的形成。此案例中根据培训前测,将教师分为技术型(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学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以及两全型(信息技术及教学经验、能力)。小组以6人一组,其中1名两全型教师、2-3名教学型教师、2-3名技术型教师。协作策略在面授培训中主要应用于小组讨论、小组教学方案设计、课件制作。如在要求小组制作一个教学课件时,小组根据每位成员的能力进行任务分配,并协作完成。

3.2.2 分层任务驱动策略 在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内容培训过程中,针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设置层级水平不一样的任务。层级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帮助层级水平较低的教师。

3.2.3 认知学徒制策略 “师傅”一般由两全型教师担任,偶尔根据相应主题由技术型、教学型教师担任。如在进行教学软件培训时,两全型教师的技术水平也许低于技术型教师,此时的“师傅”则由技术型教师担任。

3.2.4 元认知策略 在培训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定时进行反思与计划的制定。每一堂专家面授课后,要求受训教师撰写学习心得,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助教团队帮助教师完善计划,提高计划的可行性。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养成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3.3 培训效果

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受训教师的调查、访谈,发现运用该模式进行培训与运用传统模式相比取得的培训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整体接受度、培训满意度、个体成长三个方面。

在培训内容的整体接受度方面,受训教师表示相比传统培训模式,他们在此培训模式中对培训内容的整体接受度提高了。因为线下的学习可以通过线上进行补充、讨论,协作小组的组建也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助教团队能够及时提供支持,促进了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且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明显增强。培训满意度方面,大部分受训教师表示他们的实际需求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他们对培训模式很满意。因为培训模式从教师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培训中培训策略的使用很好地促进了教师对内容的掌握、拓展,于做中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个体成长方面,认知学徒制策略的运用,使得“结对子”的教师对内容的掌握度、个体知识的完善有了很好的支持,受训教师表示培训过程中,总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个群体在一起共同成长。

总体而言,该模式运用过程中,教师整体参与度高。混合培训环境的搭建提供了更广的交流平台,激发了受训教师的表达欲望;培训策略的应用促进了受训教师之间协作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受训的动力与培训的趣味性。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培训模式是教师培训成效的决定因素之一[6]。该文构建的需求导向培训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模式的应用仅限于高等院校,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并未尝试。因此,该模式还需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探索与完善。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3):1-8

[2]许文芬,刘小兵,杜坤.河北省高校教师培训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12,(15):66-67

[3]刘萍,苏玉琼,刘国勋.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99-102

[4]周平.广西高师院校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1-44

[5]赵亮.我国高校教师培训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73

[6]陈铭心.从高校教师培训到高校教师发展[D].厦门:厦门大学,2009:1-86

[7]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9-15

[8]学习金字塔[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107 494.htm?fr=Aladdin,2014-09-15

[9]张成尧.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5):125-127

[10]马秀芳.学习风格对教师协作学习的影响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6):39-42

[11]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12]陈家刚.认知学徒制二十年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5):98-106

[13]孔文,李清华.英语转移学生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J].现代外语,2008,31(2):173-184

Exploration of demand-oriented teacher training pattern

ZhengJinqiu

EducationalTechnologyandInformationCenter,GuangdongMedicalCollege,Dongguan523808,China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to achieve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Training pattern, as a reflection of train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orm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quality. Among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er training pattern, one major problem is that many training patterns can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eachers.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has built the demand-oriented training pattern under the guidance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learning pyramid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pattern and analyze the process of patter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attern and key strategies during using the pattern. Then it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pattern with a case analysis.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pattern; training need

2014-10-24

郑金秋(1979-),女,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协作学习。

G40-057

A

1004-5287(2015)02-0131-04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502006

猜你喜欢

协作建构培训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团结协作成功易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