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桃主任中医师针灸临证验案2则
2015-01-30孔丽媚程书桃
孔丽媚 程书桃 陆 苇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针灸科,鹰潭 335000)
程书桃主任是鹰潭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程书桃主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二十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临证注重针灸手法量学的辨证施治,并倡导无痛针灸,实施疗法互补。擅长针、灸、药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学科,临床经验颇多,疗效甚佳。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程书桃主任临证验案2则整理如下。
1 面瘫倒错案
患者余某某,男,8岁,初诊日期:2013年1月4日。主诉:口眼歪斜15天。现病史:患者缘于1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面部麻痹,口角向右歪斜,无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家人未引起重视,病情逐渐加重。遂于今日由祖母带来就诊,刻下见:左面部麻痹,口眼歪斜,左眼流泪,耳后无疼痛,鼓腮漏气,漱口漏水,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等动作,进食时食物留滞于左面颊口腔中,纳寐正常,二便调。查: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口角歪向右侧,说笑时尤为明显,左额纹消失,左眼睑不能闭合,左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等动作,左耳后压痛明显。舌质淡,苔白,脉细。诊断:中医:面瘫(风寒袭络),西医: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左)。治则: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取穴:主穴:风池、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均取患侧)、合谷(双侧)。配穴:迎香、禾髎、攒竹、四白、太阳、翳风。操作:主穴每次均用,配穴每次选取3~4穴。采用30号1~1.5寸长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地仓与颊车相互透刺,阳白、攒竹透向鱼腰穴,其余头面部穴位按常规直刺、浅刺,合谷直刺1~1.2寸,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休息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
1月17日二诊:患者经针灸治疗一疗程后,病情好转,左面部麻痹消失,仍有口眼歪斜,左眼流泪明显减少,耳后无疼痛,鼓腮漏气、漱口漏水减少,能轻微作蹙额、皱眉、闭眼,仍不能吹口哨,进食时少量食物留滞于左面颊口腔中,纳寐正常,二便调。查:口角歪斜好转,说笑时较明显,左额纹变浅,左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左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能轻微作蹙额、皱眉、闭眼,仍不能吹口哨,左耳后轻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同前,取穴除去风池、翳风穴外,余穴及操作同上述。
1月30日三诊: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静观口角无歪斜,说话及笑时口角向左歪斜,左眼流泪消失,鼓腮稍漏气,漱口漏水消失,能作蹙额、皱眉、闭眼、吹口哨,进食时无食物留滞于左面颊口腔中,纳寐正常,二便调。查:静观口角无歪斜,说话及笑时口角向左歪斜,大笑时较明显,偶见左侧口角肌肉轻微跳动,左额纹基本恢复,左眼睑能闭合,但闭合不紧,左鼻唇沟稍变浅,鼓腮稍漏气,能作蹙额、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左耳后无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考虑患者面瘫出现轻度“倒错”现象,采用缪刺法,取穴:右侧地仓、颊车、下关、颧髎、迎香,左侧合谷。操作:地仓与颊车相互透刺,下关、颧髎、迎香均直刺、浅刺,合谷直刺1~1.2寸,轻刺激,以患者轻微酸胀感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嘱患者平时少打闹、嬉笑。针刺7次后,面瘫“倒错”现象已纠正,患者口角稍歪向右侧,大笑时稍明显,左额纹稍浅,左眼睑能闭合力量稍弱,左鼻唇沟稍变浅,取穴:地仓(双侧),颊车、下关、颧髎、迎香、禾髎、攒竹、阳白均取左侧,合谷(右侧)。操作:先针右侧地仓穴,向颊车方向透刺,再针左侧腧穴,均浅刺、透刺,以患者轻微酸胀感为度,再经针灸治疗7次,疾病告愈。随访半年,患者无何不适。
2 高甘油三酯血症案
患者,男,53岁,教师,初诊日期:2012年9月7日。主诉:发现血脂增高5年余。病史:患者5年前在体检时发现血脂增高,曾服用降脂药物治疗,降脂效果不明显。1月前患者因肩关节周围炎住院治疗。检查血脂:总胆固醇4.94 mmol/L,甘油三酯11.0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87 mmol/L,载脂蛋白A1.51 g/L,载脂蛋白B0.75 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7.0 U/L;伴头晕不爽,乏力,易疲劳等不适症状。诊断为中医:痰浊(痰湿内阻),西医:高甘油三酯血症。治则:健脾燥湿、化痰降脂。采用腧穴热敏灸治疗,取穴:在热敏腧穴的高发部位选穴。以天枢、胃俞、丰隆、阴陵泉、神阙、足三里、内关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操作:把2支清艾条(江苏省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生产) 并排用大夹子夹住备用。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医者手持夹子,将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3 cm左右分别在天枢、胃俞、丰隆、阴陵泉、神阙、足三里、内关等穴区施行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来探查热敏腧穴。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艾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扩热(艾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传热(艾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局部不(微) 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 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甚热)、表面不(微) 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 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其他非热感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即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现象,此点即为热敏化腧穴[1]。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化穴被探查出。每次选取1~2个热敏化腧穴,分别在每个热敏化腧穴上实施艾条温和灸,直至热敏感现象(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 热远部热、表面不(微) 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 消失,并感觉皮肤灼热时乃停灸,完成一次热敏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再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9月19日二诊:患者诉头晕不爽,乏力,易疲劳等不适症状减轻。继续按上述方法进行热敏灸治疗10次,患者头晕不爽,乏力,易疲劳等不适症状消失,精神佳。复查结果示:总胆固醇4.83 mmol/L,甘油三酯1.5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98 mmol/L,载脂蛋白A0.8 g/L,载脂蛋白B0.65 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6.4 U/L。10个月后随访,总胆固醇4.73 mmol/L,甘油三酯1.7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75 mmol/L,载脂蛋白A1.51 g/L,载脂蛋白B0.75 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7.0 U/L。患者精神好,无何不适。
按: 中医学中无 “高脂血症” 病名, 但从中医学病机角度分析, 其属“痰浊”、 “瘀血”、 “肥胖” 等范畴, 其形成的外因是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 高淳厚味,内因是脾肾运化输布失调, 肝胆疏泄调畅失司, 病属本虚标实。 热敏点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疾病反应点。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 体表相关穴位可能出现相应的变化,用适宜的方法刺激这些反应点, 可调节机体的机能活动, 治疗疾病。 通过寻找体表相关部位的病理反应点,即在腧穴热敏化点进行施灸, 极易激发灸性感传, 乃至气至病所, 使腧穴对热敏灸刺激呈现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 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热敏化穴位多位于神阙、天枢、 足三里、 丰隆、 三阴交、 阴陵泉、 悬钟、 脾俞、内关等区域附近。 治疗时患者和医生都必须保持心神的安定宁静,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气感传[3]。神阙为任脉经穴(灸之能温补肾阳、 活血化瘀), 有益肾调经、 回阳补气、 调理脾胃功能; 天枢醒脾化湿;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灸之能补益脾胃、 化痰降浊), 有补益脾胃、 升发脾阳、 消滞助运作用; 丰隆化痰降浊、 运脾通脏、 宣通气机、 蠲化痰浊最为卓著; 三阴交、 阴陵泉均为脾经要穴, 分别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及脾经合穴, 有调理脾胃、 健脾助运功用。悬钟属胆经穴, 有疏肝利胆、 通经络、 祛风湿; 脾俞属膀胱经, 可健脾利湿、 和胃助运; 内关理气和胃、 降逆化浊。 共灸上穴可奏活血化瘀、 疏肝利胆、 温补肾阳、通腑顺气、 调脾降脂之效。 其作用机理, 可能是调整了“脾” 的功能, 从而维持了人体脂质代谢过程的正常进行, 从而使血脂水平有所下降。
[1]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
[2]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
[3]窦永行,葛宝和,陈日新.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2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