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

2015-01-30吴石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吴石新

(河南省煤炭总医院中医科,郑州 4500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未明,属中医大瘕泻、滞下、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尚无特异性有效治疗方法,临床治愈困难,且易于复发,迁延难愈。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7~69岁,平均(45.6±11.2) 岁,病程9个月~8年,平均(4.9±3.4) 年,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腹泻、腹痛、粘液便或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病情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伴贫血、血沉增快,粪便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痢疾杆菌等培养阴性,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水肿、血性渗出、糜烂、多发性片状或点状溃疡,排除肠道阿米巴病、肠梗阻、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直肠恶性病变等,其中临床症状轻度17例,中度29例,重度10例;肠黏膜病变轻度18例,中度29例,重度9例,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按照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的相关标准[1],均以大肠湿热型为主要症型。

1.2 治疗方法56例患者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灌肠中药肠炎方用:白头翁15 g,黄连10 g,黄柏15 g,黄芩15 g,白芍20 g,儿茶5 g,白及20 g,百叶15 g,三七粉20 g(后下)。水煎后取汁500 m1,加入三七粉混匀滤汁备用,每晚睡前便后保留灌肠,患者左侧卧位,肛管插入深度超过15 cm达乙状结肠,将37℃左右药液50~100 ml于10分钟内缓慢注入,患者臀部垫高,左、右侧卧各5 min后卧床约1小时;针灸取穴以手足阳明、太阴及任脉经穴为主,主穴包括上巨虚、脾俞、天枢、合谷,依患者体质、证型、随证选用足三里、中脘、关元、曲池、地机等,双侧对称施针,平补平泻,1次/d,每次留针30 min;保留灌肠与针灸治疗均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2 d。治疗期间患者戒烟戒酒,禁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注意作息,避免情绪异常波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4周后复查结肠镜,结合临床症状改善判断疗效。(1) 完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3) 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3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9%;治疗前血沉指标(58.3±6.1) mm/h,治疗后(22.8±3.4) mm/h,治疗前后血沉指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年,52例有效患者中复发6例,复发率约11.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大瘕泻”“便血”“泄泻”“肠风”等范畴[3],可归属于“久泻”“久痢”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中医认为外感六淫、饮食失当、脏腑虚弱、七情内伤等为其主要病因,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脾虚及肾,清浊不分,损及肠络,湿热内生蕴结大肠,脾胃气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绝大多数为左半结肠型急性期,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多见[4],腑气不利、气血凝滞、血腐肉败。西医认为与肠道细菌感染、精神刺激、饮食不当、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以结肠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重者出现发热、贫血,病情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可继发结肠息肉、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癌等。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难以持久,易于复发,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以及与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对本病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溃疡性结肠炎按辨证分型可分为大肠湿热蕴结、脾虚湿蕴、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及脾肾阳虚等类型,但每型都有一定的关联性[5],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盛、大肠湿热、气滞血瘀等症,基本治则为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活血、化腐生肌,临床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注重祛瘀不伤正、补正不留瘀。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关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认为,中药灌肠可敛疮生肌、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等,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药物保留灌肠后高浓度药物直达病所,经直肠静脉丛吸收,避免了胃液对药物的影响,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肠可避开进食后胃结肠反射所致结肠蠕动高峰期,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较长,有利于促进肠道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及黏膜缺血坏死,消除溃疡及炎症,促进黏膜再生及创面愈合。

中药肠炎灌肠方中白头翁清热、凉血止痢;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止泻;黄柏、白及保护肠黏膜、收敛生肌;百叶清热利湿;白芍缓中止痛;三七、儿茶止血化瘀、活血定痛、收湿敛疮;诸药共凑消炎、止血、清热、解毒、收敛、生肌功效,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6],促进溃疡愈合和炎症消散,减少复发。针灸治疗取穴中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可疏通大肠经气、通腑化滞,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天枢为大肠经之募穴,可调理肠胃、和中理气,天枢、上巨虚结合治疗有补虚泄实,理气和中之效;脾俞、中脘、足三里穴位针灸可健脾和胃;诸穴结合共凑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治疗过程中注意辨证施治,对实证者采用泻法,虚证者采用补法,偏寒者加用灸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促进溃疡愈合。本组患者采用双侧对称取穴,平补平泻手法针灸,取得较好效果。

本组56例患者经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完全缓解33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92.9%;治疗前和中血沉指标(58.3±6.1) mm/h,治疗后(22.8±3.4)mm/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年,52例有效患者中复发率约11.5%,临床效果满意。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简便,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且医疗费用较低,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27-532.

[2]中华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139-145.

[3]武颜荣,阚存玲.固本益肠片联合美沙拉嗪片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19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1):79-80.

[4]吴健,王新月,孙慧怡,等.13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肠黏膜象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4):445-449.

[5]黄柏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2):164.

[6]李霜,钟秀宏,王可欣,等.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22-923.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大黄牡公灌肠散质量标准研究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