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定位与正名
——评《现代转型与艺术家的视角》

2015-01-30□文│杨

中国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全书现代性主义

□文│杨 嵩

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定位与正名
——评《现代转型与艺术家的视角》

□文│杨 嵩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开始了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反思性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区。对于什么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问题,学界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而对“现代性”的解读上,更是存在“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僵化思维。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领域迫切需要对自身进行定位和正名。潘公凯主编的《现代转型与艺术家的视角》(以下简称《视角》)的出现恰逢其时,不仅廓清了学界对于“现代性”的模糊认识,也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定位和正名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视角》(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是潘公凯领导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集十余年之功细心打磨得出的学术精品,该书对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是我国美术界近年来的重要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艺术史的视角来诠释“现代中国”,下编则是对中国美术现代之路的理论总结。纵观全书,其特点有三。

全面系统,纲举目张。该书提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定位与正名”,全书紧密围绕这条“纲”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以“四大主义”为“目”,对中国现代美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所谓四大主义,即:传统主义、融合主义、大众主义、西方主义,是潘公凯课题组对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概括。四大主义从艺术史的脉络出发,规划出我国现代美术的基本格局,它与传统艺术史通过流派划分,有着很大不同。流派研究重视从事美术实践者的价值取向或其采用的形式语言;而四大主义则注重美术实践者的理论、目标、组织等,更强调针对性和自觉性。四大主义为不同的艺术流派提供了统一的平台,不论流派大小、强弱,都有机会在中国现代美术的舞台上一展英姿,这是该书对理论界的重要贡献。

立足于美术而又不局限于美术,内容丰富。为20世纪中国美术进行正名,是《视角》的立意之一。该书超越美术领域,将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纳入视野中。《视角》并未从一般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来考量中国现代美术,而是采取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美术作用和意义。宏观,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美术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关联;微观,即结合作品从视觉感知的角度来诠释美术领域发展的轨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使该书既立足于美术又不局限于美术,做到点面结合,内容丰富。

学术价值高,创新性强。历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主导了《视角》一书的编纂工作,其深厚的美术理论与实践功底,保证了全书的专业性。《视角》一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探讨中国美术现代之路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展示,具有开创性意义。学界对于“现代性”的模糊认识,在书中得到了廓清。该书提出了“自觉”作为核心概念,并指出“艺术家对中国现代情境的自觉,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点,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标志。”“自觉”概念的提出,是全书的重要创新点。在美术领域,这一概念将“现代性”从性质上做出了规定。同时,这一概念超越了美术领域,对其他艺术、文化领域如何判定“现代性”的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视角》一书的编者也意识到“自觉”这一概念倾向于宏观叙述,因此将此后研究的方向定位从形式语言角度建立中国现代美术的价值框架。《视角》已经完成了性质判断,如果今后再完成价值判断的话,则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研究体系将更加完备。

《视角》是潘公凯课题组对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理论总结。该书搁置了西方艺术用形式语言来区分现代性的方法,转而提出了以“自觉”和“四大主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不仅明确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位置与性质,也对其作用和意义给予恰当和公允的评价,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定位与正名”。该书在美术领域的积极探索,更有助于中国文化自主性的确立。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

猜你喜欢

全书现代性主义
图片资料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新写意主义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近光灯主义
《我的孤独,只剩爱你》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