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认知对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
2015-01-30,,2,,,
, ,2, ,,
在社群的影响下,具有独立行为的个体,仍会感知不足,往往处于一种知识渴求状态,更新知识的愿望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信息查询。新的学习情境——泛在知识环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慕课、微课、移动学习平台等逐渐发展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情境。但是用户的人格特质、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归因方式等认知因素不同,在复杂的环境下检索、选择知识信息的行为和结果反馈也存在很大差异。要了解和引导用户的检索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用户认知因素对检索行为的影响。
1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用户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过程[1],关注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感兴趣的是在刺激/输入和反应/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2]。用户认知可理解为用户在查询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以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从头脑中重构和应用知识。现代认知科学把认知和情境作为一个整体,认为学习发生的情境是认知活动的关键[1]。在用户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以及内在认知的外化均为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的动态互动。行为的发生不脱离情境,不同情境用户的认知也不同。
泛在知识环境具有网络覆盖无处不在、信息资源开放透明、信息交流交互性、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存取无障碍等特性[3],为用户借助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场所与平台[4],给用户带来广泛的选择性,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通过多种路径探索,拓展创造性思维。但泛在知识环境也给受思维定势影响的用户带来一定挑战,用户也应该认识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变化,将已有认知模式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环境决定需求,随着环境的变化用户对环境的期望值也在发生变化。泛在知识环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知识网络模式,技术嵌入知识管理平台使平台内容更具有交互性和响应能力[5],通过用户体验实现泛在存取,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势差”。
2 认知因素对用户检索行为的影响
根据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构造用户信息检索行为模型IRB=f(P,E)。影响用户检索行为的因素包括用户主体因素(P)和外在环境因素(E),外在环境因素包括检索系统特质和检索发生的情境,用户主体因素(P)包括人格特质(T)、认知风格(S)、认知能力(A)、知识结构(K)等。泛在知识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信息查询和利用,需要一系列能力、技能、知识和经验。可见,用户认知因素必然对检索行为产生影响,具有不同认知因素的个体在信息获取、资源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此外,用户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对成败的归因方式也影响用户的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检索行为。
2.1 人格特质对检索行为的影响
Shah[6]、 Jani[7]等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信息查询行为显著相关,Kwon[8]认为人格特质影响信息查询与利用等信息能力。这里人格特质是指开放性(open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9]。
开放性个体求知欲强、情感开放、愿意尝试新东西,具有很强好奇心、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信息查询时,开放性个体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找到所需信息,并严格评价所检索到的信息[10]。具有开放性人格的个体愿意尝试新的信息获取方式,进行宽泛的查询,易于发现新颖有用的信息[11-12]。泛在知识环境下,探索尝试新的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增强了信息偶遇,更易于满足开放性个体多样化检索的需求。然而,由于猎奇的心理本质、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如果开放性水平较高的个体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指定任务,他们往往会感觉恐慌和不安。
尽责性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态度、动机明确。Hyldegard[13]研究表明,谨慎负责的团队工作行为隐含高效的检索策略。尽责性个体在数据库搜索中以有组织和高效的方式达到既定目标,加倍努力搜索以获得所需信息,有能力查到高度相关信息。尽责性个体往往以既定目标为导向,追求成就,使用特定的结构化信息查询方法,但是对整体信息检索的发展贡献度不大。
外倾性个体活泼、精力充沛、互动性强,易于融入外在环境,在协同信息检索中处于支配地位,最大限度地共享、交流、使用信息。便利的数字化环境、泛在化的知识环境更能激起外倾性个体对信息查询的热情,并利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信息源查询信息,大大提高检索效率。但是,过度的情绪高涨有时会影响检索任务的完成。
宜人性个体友善、富同情心,倾向于合作,不善于分析。当面对模棱两可的信息请求时,个体的宜人性程度越高,信息查询的精确度越低[14]。检索效果与搜索动机、使用方式正相关,与感知障碍水平负相关。由于其宜人性个体积极接纳的本质,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完成检索任务,因此感受到更少的障碍,满意度较高。宜人性水平高的个体在信息检索时表现出高热情,倾向于使用多样化的信息搜索模式。
神经质个体敏感、紧张、缺乏自信。具有较低的神经质水平即安全稳定的性格的个体容易进行信息获取[15]。神经质个体在检索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在检索过程当中,不管是因为检索系统的复杂性还是任务的难度而使检索失败都将使其产生挫败感,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坚持进行检索,影响信息利用[16-17]。如果检索结果不理想,也很容易终止检索。此外,源源不断的新信息也会给神经质个体带来挑战。
2.2 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对检索行为的影响
Witkin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认知风格通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感知美学影响用户偏好。在检索过程中,场依存型个体更易受到检索系统质量和特性的影响,对检索环境的依赖性高;场独立型个体在检索中思维更清晰更有针对性,会采用更积极、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检索实施[18]。最初的信息需求可能是模糊的,随着新信息的发现、评价和利用,信息需求会变得清晰,也可能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用户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于是不断调整检索策略适应新的需求。成功的信息搜索取决于用户与检索系统的有效交互。系统的能力可以可预见,而用户能力则随着其在认知情境中的不断明确与表达发生变化。
2.3 知识结构对检索行为的影响
在检索中用户认知处理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影响用户的检索能力。知识结构是动态发展的,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知识结构在检索中不断完善,检索又需要合理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来支撑。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清晰表达信息需求,及时灵活地对检索结果的反馈做出调整。不同的知识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检索行为。
2.4 归因方式对检索行为的影响
Bhattacherjee认为,有用性感知和用户满意度会影响持续使用行为,持续使用行为又影响用户满意度[19],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持续循环过程。持续使用是指用户重复使用检索方式、检索系统、检索策略等的意愿。不同归因方式对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检索成功归于个人能力、知识结构等内在因素还是泛在知识环境、系统质量、任务难度等外在因素,均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倾向。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对检索系统质量的感知有用性和期望值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检索实施、结果评价及满意度。查询后的满意度影响后续态度,如果进行查询后形成满意度评价,用户则会在已有查询基础上继续查询,进而提高信息能力。此外,用户自我效能感越高,持续使用意愿越高,越会认为信息查询能够帮助问题解决,遇到问题时会继续进行查询,从而不断提高自我能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3 建议及对策
信息检索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解决问题,完善知识体系。用户的检索行为直接影响检索效果,因此教育机构、服务机构要合理引导用户对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的认知,使其检索行为更趋于科学、高效,用户也应进行自适应性学习,增强主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
3.1 改革信息检索教育方式,提高用户的检索能力
第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实施分层次教育,即对不同的专业背景、信息素养水平的用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效提高用户对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获取方式的认识。第二,改变教学方式,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向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转变[20],由“教”为主转向“实践”为主,通过实践加深用户对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获取方式的认识,锻炼其信息甄别利用能力。第三,将信息检索教育与用户创新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活动[21],培养用户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第四,在传授检索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帮助用户树立充分利用开放资源、数字资源的理念,利用移动图书馆、OA资源等不受时空限制的知识环境。
3.2 开展用户信息需求调研,制定有效服务策略
信息服务机构应开展信息需求调研,制定有效的服务策略,从而提供顺应用户认知规律的信息服务,促进其消化和理解知识、同化新知识,在认知“过滤”中改进现有认知结构。由于用户信息认知存在偏倚,信息服务人员应帮助用户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从而进行明确的需求表达,消除不确定性对特定问题情境的影响,提高认知层次。同时,根据认知心理特征优化检索界面,优化用户与系统的交互过程,提高用户的自我效能感;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呈现结果检索结果,通过知识关联增加用户的理解和认知。
3.3 优化用户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在社会整体认知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信息用户应努力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首先,要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知识环境;其次,要通过OA资源、慕课等大型公开课程进行系统学习[22],完善知识结构;最后,要积极应对挫折,检索信息时不断调整和优化检索策略,扩展查询,提高检索效率。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需要新型思维方式,泛在知识环境为用户体验、个性化服务提供发展空间,形成知识关联、共建共享环境。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认知因素共同影响用户的检索实施、检索结果评判及吸收利用。用户人格特质、认知风格、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归因方式等影响用户的检索行为。正确认识和引导这些认知因素,将提升系统感知水平,优化检索过程,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持续使用倾向。总之,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加强用户认知研究,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不仅是用户中心理论的需要,也是检索系统将用户期望的信息资源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