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众基础
——基于1950年代中前期社会主义改造的考察

2015-01-30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总路线道路农民

王 峰

(北京联合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北京 朝阳 100101)

新中国一经成立,便正式进入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各族人民的意愿,在1953-1956年间,领导以“一化三改”为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此,我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建设人民自己的国家,实现民富国强,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中国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尽快治好战争的创伤,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必须且只能向苏联学习,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苏联一度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社会主义苏联已经做出极具吸引力的榜样,展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在我国,向往社会主义社会的群众基础主要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过突出贡献。作为革命胜利的受益者,他们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新中国的建立、《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更真实地了解社会主义苏联。1952年,我国政府组织全国劳动模范到苏联集体农庄参观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集体农庄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令他们羡慕不已,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一系列见闻化解诸多思想困惑,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未来,看清中国农民应该走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期盼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够取得苏联那样的成就。回国以后,他们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进一步激发起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我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舆论的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人们的共识。

工人群众热情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政策。工人阶级本来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人民政权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实行国有化,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工人队伍。国营企业清除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把头,提拔懂技术、有威望的工人参与管理。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而私人企业的工人希望按照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工资待遇和劳动保护水平,提升职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群众看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未来,认为自己有责任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特别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十分关注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直接给他们提供条件去亲身感受社会主义苏联。一部分民族资本家也羡慕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并且成为他们支持社会主义改造的强大动力。

然而,资产阶级对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态度并不一致。在他们中间,既有踊跃支持的积极分子,也有摇摆不定的中间分子,还有少量顽固分子。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内局势日益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大势所趋。面对巨大压力,走中间道路的私营工商业者不能不考虑今后的地位和利益问题。为了避免“被动改造”,小生产者出身的资本家要求摘帽子、改成分,归队当劳动人民;资本家的代理人要求明确阶级成分,当“公家人”;青年资本家“主动争取早日改造成劳动者”[1]。

为了推动我国社会尽快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和平方式,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并行推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改变中国的社会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不同程度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切实地增强全社会的社会主义认同。

(一)在农村,急风暴雨式的土地改革,从经济上消灭地主阶级和削弱富农,从政治上打倒地主阶级和孤立富农。经过土改,贫农和下中农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他们相信,共产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民众摆脱贫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经过土改,富裕中农(上中农)仍然占有较好的生产资料。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还心存疑虑。根据农村社会不同群体的政治意愿和实际情况,我们党采取不同的政策区别对待,既保证农民的长远利益,又照顾农民的眼前需求,引导他们逐渐习惯集体生产方式,为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接受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第一,有序推进“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根据贫农、新下中农、老下中农这三部分人的觉悟程度,分批次逐步吸收他们加入合作社。第三,通过贷款优惠鼓励入社的农民,特别是贫农[2]。他们称这些贷款“给贫农撑腰”,是“贫中农团结的贷款”和“巩固合作社的贷款”[3]。政策利好,影响了那些不愿意入社的富裕中农。他们也纷纷要求入社,表示不希望矮人一等[4]。

到1956年底,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有了深厚的民众基础。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农村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5.36亿人口的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实质是确立土地公有制,铲除农村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避免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为农村生产力冲破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开辟了发展道路。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加强农村防水旱灾害的基本设施建设,提高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土地的水平。全国新建和整修渠塘1 400多万处,增加水井500多万眼,扩大2亿亩灌溉面积[5-1]。同一时期,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得到广泛使用。1952—1956年,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双轮双桦犁150多万件、农药28.5万吨。仅在1956年,全国建成拖拉机站32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 230个,畜牧兽医站2 257个等[5-2]。在集体经济的条件下,从前依靠个体力量无法实现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田间林网建设和水利灌溉建设等都变成现实。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调动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有力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据统计,12个稻谷主产省份,每亩稻谷多产10%;9个小麦主产省份,每亩小麦多产7%;9个棉花主产省份,每亩棉花多产19%[6]。第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解决小农经济条件下少数农民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进一步规定,对缺少劳动力、生活无依靠的鳏寡孤独和残废军人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政策。

(二)在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割断国内民族资本与国外垄断资本的联系。通过没收国内官僚资本,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最初,私营工商业者忧虑自己的未来,对社会主义改造持观望的态度。随着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民族资本家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私人工商业政策,他们逐渐消除顾虑,认识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不仅能够得到利润,而且获得多方面照顾。有“火柴大王”“煤炭大王”“企业大王”之称、一度跑到香港躲避的上海资本家刘鸿生,表达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结:“共产党能够推动企业发展,能够使中国变成工业化国家,这是我过去五十年的梦想。我为什么不拥护呢?”[7]

面对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疑惧,到了解党的政策后兴奋;从‘五反’开始后恐慌,到‘五反’结束后对共产党服从;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的犹豫仿徨,到最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8]的反复过程。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的一系列举措,使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受国家管理的、受国营经济领导的、受工人阶级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营工商业不依赖国营经济也难以为继。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潮中,民族工商业者通过和平转变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自身避免损失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和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中国共产党广泛而深入地发动城乡居民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光明前途,党员干部和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的带动,使越来越多的人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一)开展宣传和学习活动之前,广大农民、尤其是新解放区的农民并不完全了解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于互助组、合作化,部分农民不积极、不热心。针对这些情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向背着旧制度包袱的广大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9-1]。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我国5亿多农民经受住社会主义改造的考验。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分步展开:第一步,通过听报告、小组讨论、算细账等方式,引导农民认清社会主义方向,知道现在已经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步,通过回忆,引导农民明白小农经济的落后和不稳定,认识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和必要;第三,通过对比,引导农民认同国营公司、供销合作社,分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界限;第四,用具体事实说明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的关系,引导农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认识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认识走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受到美好前途鼓舞的广大农民纷纷表示,要努力生产,积极交公粮卖余粮,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文化扫盲是当时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崭新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庞大的文盲数量与艰巨迫切的建设任务形成尖锐矛盾,促使党和政府下决心普遍“扫盲”。首先使广大农民尽快识文断字,摆脱文盲之苦。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进行的这一文化教育活动,担负着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农民的政治任务。针对合作化过程中农民普遍存在的“怕吃亏”、“不明确”等问题,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的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扫盲识字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为顺利推进农业合作化建立了良好的民众基础。

(二)配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中国共产党制定有关私营工商业者的专门政策。毛泽东指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比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愿意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靠近的资本家,以便经过他们去说服大部分资本家”[9-2]。周恩来强调:“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方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社会主义。在过渡时期,要使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地增加”[10]。经过多次宣传教育,私营工商业者认清形势、减少疑虑:“总路线公布时宣传了行动纲领,走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时势之必然。”[11]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民族资本家拥护社会主义改造,为其他中小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起到了示范作用。“总路线就是社会主义潮流”,“谁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谁就玩不转。”“今天有贡献,将来不会亏待”[12]。那些曾经犹豫不决的私人工商业者只能争取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的政治基础之上,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激励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在几亿人口的大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是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的,第二是在人民群众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13]。从这个意义上讲,在1950年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民众的利益和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猜你喜欢

总路线道路农民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