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难”现象及成因分析
——基于对长沙市283名老人的问卷调查

2015-01-30周兆安

中国民政 2015年10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周 涛 周兆安

“养老难”现象及成因分析
——基于对长沙市283名老人的问卷调查

周 涛 周兆安

一、“养老难”的主要表现

(一)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案例。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已达1亿。2014年2月,《人民日报》推出“走近空巢老人”的连续报道,记录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文章说“空巢老人一怕做饭、二怕生病、三怕孤单。”空巢老人李本谊诉说到“每次做饭,很犯愁,两个人的饭不好做,做多了,吃不完。做少点吧,水电油气一样用不划算。”生病就是更麻烦的事,李本谊说“2013年,我爱人心脏病突然犯了,医生说要做搭桥,孩子又不在家。我天天家里医院两头跑,差不多服侍了一个星期。等孩子们请好假回家,手术也做完了。幸好是他病了,要是换作我病了,他肯定照顾不了我。”1在我国,类似李本谊这样的老年人群体数目庞大,尽管他们在晚年所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养老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另外,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据民政部2013年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近5000万人。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自身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要承受繁重的劳作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容易引发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总之,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是我国“养老难”现象中的主要人群,其中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原因就是他们的需求因照护人员缺位或不足而不能得到满足。

(二)照护需求和照护资源的失调。据全国老龄办2006年的调查,在城市60岁以上老人中约有9.9%有照护需求,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中约33.1%有照护需求;在农村60岁以上老人中约有9.3%有照护需求,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约有30.4%有照护需求。2但是,受“少子时代”和妇女参与劳动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需照护人口与能提供照护的人口在数量上严重失调,也就是说,照护需求在现有的人口条件下很难得到满足,这也是养老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对老年人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老年人的需求及满足状况

(一)老年人的一般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显然,马斯洛是从一般性的角度来概括人的需求。老年期作为人生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需求比较特殊,主要包括:第一,生活照料与医疗健康。其主要原因是老年期疾病多发,生理老化致使其身体愈发依赖他人。第二,经济供养。随着老年人退出劳动场所,他们的经济收入一般会相应地减少,甚至出现无经济来源的情况,这就需要子女或他人提供经济支持。第三,婚姻家庭。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满不仅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不能因年老而忽视人们的这项需求和权利。第四,社会参与和精神慰藉。人具有社会的属性,因而就有社会交往、社会参与并从其中获得精神慰藉的需求。第五,体验安全与身后事宜安排。老年人往往具有生存安全、居住环境安全的需求;另外,老年人对自身财产处置及子女的生活安排也十分关心。

(二)老年人的主要需求是经济支持。我们将老年人的需求大致划分为三类,即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从调查结果看,按照需求程度排列,依次是经济支持(28.4%)、精神慰藉(26.5%)和日常照料(19.6%)。因此,可以大致判断,老年人的主要需求是经济支持。

(三)老年人最为强烈的需求是医疗保健。针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将剪发、换煤气、居室保洁、入户洗衣服、健康体检与保健、入户做饭、日间照料、老年饭桌、代缴水电费、饮用水换购、陪同就医、代办购物、家庭保姆作为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需求程度最强的前3位分别是:健康体检与保健(75.9%)、陪同就医(40.8%)和居家保洁(38.9%)。

(四)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关注。无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还是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来看,精神慰藉都是老年人的需求类型之一。但是据相关数据估计,中国现有老龄人口中将近一半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最大问题就是心灵孤独。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的基数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子女忙于工作、子女和老人分居现象的增多,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出现了脱节甚至断裂;二是相对于其他人群,老年人的心灵更脆弱更敏感,精神慰藉需求就相应地强烈。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试图从“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兴趣爱好的多少”来反映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数据显示,有10.2%的老年人认为对闲暇生活的安排非常不合理,有高达21.3%的老年人几乎没有兴趣爱好。因此,随着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逐渐增多,老年人精神慰藉亟需关注。

(五)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开始出现。我们曾对一位廖姓老年优抚对象进行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深度访谈,因伴侣和子女均去世多年,他一直独居在家,民政工作人员多次劝说让他去养老院生活,但他坚决不去,理由就是在家住着自由。究其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因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等不同,在个性秉赋、旨趣爱好等方面表现迥异,因而各自的需求取向和需求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就廖老人而言,除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之外,他还需要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邻里关系和对自我生活的自主支配权等。

三、“养老难”的成因分析

“养老难”现象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除了人口老龄化加速之外,调查认为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少子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学者郭志刚测算,中国生育率不足1.5,也就说每个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约为1.5,超低生育率导致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在城镇尤为明显。另外,由于现代年轻人因工作或希望获得独立生活空间等因素,通常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少子化同时又导致了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户均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由1982年的4.41人减少到1990年的3.96人、2000年的3.44人,再降到2005年的3.13人(城镇户均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3第六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均人口为3.10人。家庭少子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单个家庭中照护老人的年轻人的数量不足,从而使家庭的养老功能越来越弱。

(二)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削弱了家庭照护能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由妇女为老人和儿童提供照护,自改革开放之后,妇女和男人一样走出家门。以2010年为例,15~64岁劳动年龄阶段妇女劳动参与率高达75.2%。4这表明,依靠家庭养老逐渐变得越来越难。

(三)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居成为一种流行。随着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父母和成年子女分开居住正成为一种流行的居住方式。从居住现状来看,将2011年的状况与2000年的状况进行对比后发现,男性老人与子女同住、女性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率都有明显下降。再从主观意愿上来看,有统计显示,仅有20%的年轻人愿意与父母居住,有27.4%的老人更愿意跟子女一起居住。5因此,可以判断,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的愿望和客观事实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分开居住或许在双方看来是一件好事,但居住空间的分离使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变得愈发困难。

(四)家庭之间的互助功能弱化。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个人负担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人情关系淡化等原因,原本从一个大家庭中分离出来的子家庭对前者的反馈和补给功能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助功能有弱化的趋势。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现代社会的人口高流动性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和自己的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这也加剧了“养老难”的现象。

总之,人口老龄化和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在21世纪不期而遇,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养老难题,具体表现就是老年人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亟需关注。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1.《人民日报》,2014年2月7日,第019版。

2. 全国老龄办:《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2007年.

3. 1982年、1990年、2000年的数据为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为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参见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 方黎明:《养老服务中照护人员供求矛盾形成机制和照护人员开发策略研究》,引自杨团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八):老龄时代的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版.

5. 王佑、陆誉蓉:《中国城市老年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杨团主编(同注释4).

2014年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课题(2014BZZ058);湖南省高校科研青年项目(11B01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B021)。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