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发展
2015-01-30郑耀抚
美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发展
专业化与职业化
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已逾百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职业,为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按照美国联邦政府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美共有64.2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大量工作。
1917年美国学者理查曼的《社会诊断》一书出版,把这种助人的工作作为一套独立的知识系统加以研究和传授,从而为社会工作专业建立起一个重要里程碑。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已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在美国,从事社会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没有获得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就不能从事社会工作实务。
美国联邦政府根据社会工作者具体工作领域的不同,将之划分为四大类,并以此进行有关职业特点、收入状况及发展前景等统计性和制度性分析。这四类社工包括:一是儿童、家庭和学校社工。他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儿童、老人和家庭,工作场所常常为学校(包括幼儿园)、社区(社区的老人院、服务中心等)和某些公共机构(如收养组织、儿童保护组织、婚姻咨询所等)。二是精神健康和药物戒除社工。进行精神咨询服务的社工一般都须考取执照,有时也被称为临床社工。虽然心理医生也提供类似的服务,也重视自身个体的因素,但社工关注个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三是医疗及公共卫生社工。主要在医院、护理所等医疗机构内工作,为个的社会工作督导严重不足,造成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与我们的期待有着较大的差异。
职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保障。
目前职业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称体系缺失。目前虽有包括社会工作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水平评价体系,但社会工作职业没有专门独立的职称体系,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缺失国家层面的发展方向,影响了社会工作者对本身工作的价值认同和职业成就感。二是岗位设置不足。目前所开发的岗位还不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的需要,且绝大多数为民政系统的岗位,其他系统岗位开发设置较少,拓展有限。三是专业服务机构缺乏。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由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服务来满足社会对专业服务的需求,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但目前专业服务机构数量不够,承接能力有限,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
本土化不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患者)、家庭及弱势群体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各类疾病和绝症。社工可与医生、护士、专家一同组成工作组,对重病病人进行医治。四是归属于其他类别的社工,包括政府雇员、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等。这些受雇于政府的社工主要从事政策制定,针对儿童虐待、无家可归、滥用药品、贫穷和暴力等问题拟定解决方案。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教学和学术发展。美国的社工职业呈现出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工作领域比较集中。90%的工作岗位是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领域,并且绝大部分社工是在一线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打交道。二是在社工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是进入社工岗位的最低要求,事实上,对于大量的工作岗位而言,具有硕士学位是基本标准。为获得学士学位,学生必须在高级社工的督导下进行至少400小时的实习。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发展职业能力,达到开展咨询门诊、管理案例、进行督导和探索新的服务方式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时间为两年,包括在高级社工督导下的900小时的实习。三是社工的行业联结紧密。约有65%的社会工作者是行业协会的成员。许多行业协会与社工的受雇机构有工作上的联系。社工本人也与行业协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专业或信息上的支持。目前美国最大的社工行业协会是1955年成立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现有18万名会员),协会负责对会员进行培训和资质认证。在许多州,该协会的资质认证同硕士学位具有相同的效力,即一个社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考取了该协会的专业认证后,即可接受社工硕士的工作任务。四是职业人才分布不均衡。社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存在竞争。由于美国大学大多集中于城市,社工专业毕业人才众多,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在城市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农村社区,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困境与瓶颈
近年来,美国社会工作也面临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社会工作体系的完善,这一体系中的“失效”问题也开始浮现,公众开始对社会工作服务提出各种更高的要求,而社会工作也面临着在全新的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
工作条件与收入的不对等。全职社工一般每周工作40小时,但一些社工经常需要在晚上和周末工作或者参加社区的活动以及处理紧急问题。绝大多数社工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也经常走访工作对象或其他与工作有关的部门。根据最近一次调查,2010年全美劳动者的人均年收入约为4.8万美元,社工的人均年收人为4.6万,略低于平均水平,与中小学教师大致相当。不同工种的社工收人大致为:儿童、家庭及学校社工的平均年收人为4.4万美元,50%的工作者年收入在3.7万~5.5万美元之间,最低收入大约为3.3万,最高为6.7万;在医疗及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社工,平均年收入为4.8万美元,50%的收入在4.1万~5万美元之间,最低收入为3.5万,最高收入为6.8万;其余各类社工的年均收入约为4.9万美元,50%的收入在4万~6.1万美元之间,最低收入为3.4万,最高收入为7.1万。由于专业高要求、收入低标准,合格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专业人才的浪费。
专业权威受到公众质疑。近年来,在“新右派”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成为口诛笔伐的标靶,“新右派”声称:困难群体对福利国家模式下的社会服务产生了很强的福利依赖,他们“生活太容易了”。由于身处社会工作者的保护中,以至于不能充分地体验到、感受到自己行为和不遵守规矩的完全后果。“对于贫穷人来说,要取得成功,最需要的就是接受贫穷的刺激。”社会工作者更被批评为不断创造“依赖”,认为他们对一些不应该得到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而显得过于宽厚仁慈。
全球化对美国社会工作的影响。第一,通过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改变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比如,社会公平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出现矛盾时,国家常常会作出“效率优先”的选择,这直接影响了其价值理念。第二,通过经济和商贸对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影响,间接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广泛的经济贸易关联,为了保障对外经济贸易的正常进行,政府会制定一些缓解劳资关系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反过来对社会工作实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是通过协调合作解决跨越国界的社会问题,体现全球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工作也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化问题。例如,儿童性虐待、童工、难民移民、跨国领养或寄养、艾滋病、吸毒等,需要各国社会工作者的联合协调行动。
借鉴与启示
纵观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可以发现美国社会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与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相联系的;它帮助个人、团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得到社会认可,并增进社会福利以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一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转型期的中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与社会需求。一是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人口问题中的残疾人生活就业问题、人口结构出现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家庭问题、犯罪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二是随着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单位人”越来越多地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事务,政府“不管”、企业“剥离”,都要靠社区来解决。社区成为城市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社区服务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竞争对人的素质提出高要求,不可避免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西方社会工作注重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调适的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以及发掘社会资源、启发个人或制度的潜能、增强其预防问题的能力、更好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等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方法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并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转型期的问题往往是需要新的机制来解决;中国同时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整个社会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凸现的人与社会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中国社会工作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的同时,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完善、提高和创新中国社会工作。
(郑耀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