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三个自信”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模式

2015-01-30赖泽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有制资本主义特色

□赖泽源

(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77)

坚定“三个自信”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模式

□赖泽源

(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77)

本文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根源,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剖析了其依然存在与资本主义相类似的事物之深刻的原因、产生疑虑和歧见的客观环境,探讨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三个前提和三个重点。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战略目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为什么国际和国内总是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正在兴起资本主义呢?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非常有必要搞清楚。

二、 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搞清楚。

社会主义并不是什么人脑子里臆想出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不应忘记,社会主义的思潮,首先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在自由资本主义向上发展时期,面对着这种制度显现出来的弊端,一些有识之士——其中最著名者如欧文、傅里叶、圣西门,就起而批判并试图用改良的办法校正之,然而都失败了。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的本源,就是对于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和校正。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和内在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还是从资本主义上层营垒中,杀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运行的状态、规律和本质,其内在的矛盾和积累的必然趋势,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指明了道路,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形成了与西方对抗的阵营,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变成为现实。但十分遗憾的是,苏联共产党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而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失败。

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那么,中国革命的历史,则是它产生的国内根源。近代以降,中国从世界上的强盛地位跌落下来,成了西方列强瓜分的肥肉,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之中。面对这种形势,众多的志士仁人,群起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其优秀的代表,首推孙中山先生。他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且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驱宣传家和思想家”。[1]P121十月革命胜利后,孙先生深受鼓舞,提出了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立场鲜明的政策主张。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拥护孙先生的主张。双方力图经由国共合作,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但却功败垂成。此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完成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此,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写好上下两篇文章。十分可惜的是,就在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建设,创造了很好条件的情况下,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虽然在实践中,看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问题,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由于“左”的错误,收效甚微,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后果。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变,毅然改革开放,突破苏联模式的藩篱,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然而,只要我们客观地看问题,就可以明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本来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任务。这就难怪,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还存在那么多类似资本主义的事物。水有源,树有根。既然谈论中国的资本主义,就应该谈到这些,而不应该割断历史,泛泛地谈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其实,现代社会化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两大不同的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一类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们在生产力方面,有着许多相同或者相似之处。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类似资本主义事物的现实根源。但是,我们不能由于它们之间的相同或相似性,而混为一谈。因为,它们在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方面,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可令人十分无奈和困惑的是,它们之间相似的事物大量存在,一切向钱看、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沦丧、腐败等有悖于社会主义的事物层出不穷,每时每刻刺激着大众的神经,引起民众的不满。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却仍然处在生长的初级阶段,人们不容易看清楚。

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环境之艰难险阻,是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其一,在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为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在全世界、包括在我国,自由、平等、人权这一类的价值观,至今仍拥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对其去伪存真,分清哪些是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其在中国的具体形式如何,哪些是糟粕,应该革除,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探索、创新,没有能说服群众的大量事实,是无法办到的。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西方一统天下的环境中成长的。巨大的国际垄断资本势力,“二战”后形成的全球霸权治理体系,独霸天下的西方文化、舆论……,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逆势环境中成长的。其所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是史无前例的。其三,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意味着什么,西方很清楚,它会无动于衷吗?其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其本身的探索非常不容易。这种现存的客观环境,应该也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虑和歧见所不容忽视的原因。

总之,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的一种责任和非常难得的机遇。

三、“三个自信”与探索之路

为什么说,中国的未来不是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只从经济制度的角度来作一探讨。

首先,我们是有理论自信的。因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剖析和基本结论,经受了近一个半世纪的考验,不仅没有被颠破,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证实。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别无他途。但其途径也许不止被革命推翻这一条。

我们也有道路自信。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在经济总量上,坐上了全世界的第二把交椅,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了西方国家用上百年时间,还不一定完成了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国情的,高效率的。

有了前两个自信,制度自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因为,前两个自信,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两个方面,为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定了以上三个自信之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之路何在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探索之路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抓住三个重点。

所谓三个前提,一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执政为民,改革开放,为创建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不息。没有这一条,一切都白搭。二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因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上层建筑诸如政府、法律、文化……,还有社会状况等,虽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是要由生产力的水平来决定的。没有这一条,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无异于缘木求鱼。三是必须有文化自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没有这一条,也不可能建设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所谓抓住三个重点,就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之路时,必须抓住的三个主要内容、三条基本思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性思考,我认为这三个重点就是: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将社会主义理念和市场机制融为一体;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生产的目的,创建新型的社会经济模式。众所周知,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其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既然如此,我根据什么把上述三者确定为重点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社会主义的本源,就是对于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和校正。所以,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本源,围绕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错误和失败的教训,来展开构思,确定自己的战略思路和行动规划。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问题的灵魂和核心。这就是我确定上述三个重点的依据。下面,让我们来逐一讨论这三个重点。

第一, 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了校正资本主义的弊端,就必须挖掉资产阶级私有制,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子。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然而实践已经证明,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理论还是制度,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都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现在看得很清楚,其错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断章取义,扩大了消灭私有制的打击对象,在战略上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只要我们打开《共产党宣言》就会看到,马恩在表达了上述观点之后,同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P286他们的这一观点,不仅始终如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得更加清楚。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3]P498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时,则更加鲜明地说:“公社是想要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产的阶级所有制。它是想要剥夺剥削者。它是想要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4]P59可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把矛头对准一切私有制。这不仅搅乱了阶级阵线,也违反了人的自利本能,摧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基础,离马恩的原意何止十万八千里?另一条是,把国有制等同于公有制,认为国有制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强调集体所有制必须向国有制过渡。执行中归大堆、穷过渡、割尾巴一类的荒唐事,层出不穷。这种公有制的要害是,把财产全部交到本质上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国家及其管理者手中,种下了主观意志横行,恣意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滋生腐败势力的祸根。国际社会主义几十年的事实已经证明,正是这两大错误,加上排斥市场机制,铸就了其失败的经济制度根源。其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危害之深远,怎么批判都不会过分!所以,必须正本清源。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公有制的理论,不仅根源于校正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弊端这一理念,而且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高度社会化这个现实的。如果说,校正弊端提出了变革的必要性;那么,变革的现实性,则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其内部的矛盾运动。而股份公司制度,就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资本经历了由私人资本到社会资本自行扬弃之路,而具备了社会化财富性质的结果。这就是马克思高度重视股份公司制度,对于社会主义重要意义的原因。关于这个问题,他在《资本论》第三卷第27章中,说得非常清楚。他花了整整3页的篇幅,全面阐述了股份公司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5]P494接着他又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5]P495-496马克思的这些话,向我们阐述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其一,未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也就是直接的社会财产。这就告诉我们,这种公有制,并不是简单地消灭一般的私有财产,而是改造传统的非资产阶级私有制,使其成为新型的私有财产。说它是新型的私有财产是因为,财产所有者作为股东,在股份公司内,对自己的财产只有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因而这种财产,成了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但同时,这种财产的使用权归公司所有,它又是直接社会化的财产。由于这种财产,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不是独立的私人所有的财产,使用权又是社会化的;所以,它失去了传统私有制的性质,变革成了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新型的公有财产制度。这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其二,股份公司是通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关于这个观点,后来他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得更加明确:股份资本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完善的形式”。[6]P299

那么,怎样才能经由股份公司制度,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呢?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就深藏在股份公司内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机制之中。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也说得非常清楚。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须的过渡点”,“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5]P494这就是说,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经由“两个过渡”、“两个转化”,建立新型的股份公司制度来完成的。现在,中国已经不存在旧社会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就可以直接创建新型的股份公司制度,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了。

众所周知,在股份公司内,财产的所有权属于个人,但使用权属于公司。正是这种两权分离的机制,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掌控着股份公司的控股权,以小博大,让大量的社会资本为其所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夺了剥削者之后,只要广大民众富裕起来,有能力成为股份公司的股东,并且组织(联合)起来成为控股者,就会产生一系列全新的生产关系,股份公司的资本主义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革。毫无疑问,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让广大的民众富裕起来,培育一支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令人十分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一批比较富裕的中产阶层。这不仅为创建新型的股份公司制度,准备了现实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为此奠定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制度基础。只要我们沿着现行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新型的股份公司里,生产者既是财产所有者,又是生产经营的管理者,一身二任。这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产公有制的又一基本特征。

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时,还有不少极为重要的问题,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比如第一,必须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力度,发展私有经济。这是让最广大的群众富裕起来,建设一支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的关键措施。为要这样做,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扫除认识上的障碍。中央已经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认识发展私有经济所必然产生的、新的剥削现象,以及私有经济的未来地位,依然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首先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条件下新产生的剥削现象,与剥削制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认为,其区别至少有三条。其一,它只是发展过程的特定阶段中难于避免的剥削现象,不是剥削制度。雇主与雇工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其二,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受到国家管理和社会主义理念制约的。其三,其前景完全有可能,涅槃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涅槃之路,就是由私营企业家创建新型的股份公司。既然在现阶段,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未来,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其前途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第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将是一个庞大的混合经济体。从国家经济的宏观层面看,它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成的。既有各种新型的股份公司,也将存在着量大面广的其他经济成分,诸如个体、合作经济等等。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新型的股份公司,也是由不同所有者的财产组成的。毫无疑问,在这种经济体中,新型的股份公司(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占统治地位。其基本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由国有企业改革而来,一类是由私营企业改组而来。这后一类,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私有企业保留其财产私有权,把使用权交给公司,改组所成的股份制公有经济。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阐明,私有企业的未来前景是新型的股份公司。同时,构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将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和谐的混合经济体。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我之所以没有单列出来强调是因为,它是由生产条件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只要在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就可以解决。

第二,将社会主义理念和市场机制融为一体

现代市场机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社会里,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其配置经济资源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能够创造出傲人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机制,成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个重要的优秀成果。然而,市场机制还有另一个主要功能:分配经济利益。在西方,这个功能更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资本购买劳动力(人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建立起了貌似平等的分配机制,将社会财富收入囊中。但是,物极必反。资本家私有制,加上自由市场经济的机制,铸就了这个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财富向资本集中,社会不公,周期性经济危机,……已经成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开的死结。说它是死结,是因为几百年来,这些矛盾和弊端,一直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无法摆脱的特征。新近出版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著《21世纪资本论》,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就是因为他运用大跨度、长时间的数据,分析得出了18世纪以来几百年中,西方世界的财富、收入、分配的总体概念,用数据印证了财富向资本集中的分配机制。至于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疟疾。只要疟原虫发作——资本主义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经济就必然打摆子。1825年以来,西方在现存的经济制度下,经济危机一直间歇性(周期性)发生。这就证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其自身是无法克服的。不知苏联是否慑于这些矛盾和弊端,摈弃了市场经济。然而,实践已经证明,摈弃市场机制,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走向失败的又一个错误的经济理论和制度根源。所以,在市场机制的问题上,东西方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告诫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又要校正其矛盾和弊端,就必须将社会主义理念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其实,西方几百年的历史还证明,社会化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仅必须有看不见的手市场,也必须有看得见的手国家宏观调节制度。具备两手机制,犹如一个人必须有两条腿。人单腿跳不行,市场经济没有宏观调节也不行。对于这一点,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家们看得比较清楚。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引发了大危机之后,西方的有识之士,在许多场合都众口一词指出,新自由主义作怪,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是铸成这次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本身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罗斯福新政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但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西方必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只有在出现经济危机,或阶级矛盾激烈化之时,才被迫实行宏观干预。一旦时过境迁,政策和制度的钟摆又回复到原位。可见,对于西方来说,宏观调节并非没必要,实不为也!

我们注意到,世界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这两者是无法兼容的。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实,彻底推翻了这种看法。中国不仅初步建立起了二者兼容的经济机制,而且运作得不错。3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又成功地化解了亚洲金融危机,应对了起源于美国的、上世纪30年代以后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化经济主体不断壮大,全社会建立起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二者将会结合得越来越好,并最终融为一体。

总之,为了校正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必须完善“两只手”机制。在现代社会化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组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经济魔方。如何玩好这个魔方,是对人类智慧的一大挑战。我国在这方面目前优于西方,但还必须继续努力,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率的宏观调节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生产的目的,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一个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重大弊端:异化了社会生产的目的,使本来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生产走向反面,成了统治人类的异物。在近代以前,社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目的简单明瞭,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也就是为了使用价值。自己用不完的,才拿到市场上去卖,再买回自己不能生产、而又需要的物质。这种买卖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为买而卖。但是,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目的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其目的是卖掉产品和服务而赚钱,也就是为卖而买。在资本的强力作用下,生产目的被异化成了赚钱,使用价值成了赚钱的工具。不赚钱资本家是不会干的。那么,生产目的的这种异化,造成了什么后果,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并克服之,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在资本的强力发酵之下,异化后的社会生产,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其负面作用也极其严重。它使资本主义,成了一种极具压迫性质的经济制度,既压迫人类,也压迫自然。难道不是吗?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成了金钱的奴隶,受到金钱的压迫。不仅普罗大众迫于生计,而辛苦奔劳。富有者也被钱驱使,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而疯狂,甚至践踏人伦道德,成了金钱的奴隶。巨大的不公,成了社会动荡和争斗的不竭根源,资本及其所控制的国家,被迫应对这无穷的争斗而伤脑筋。资本的掠夺本性驱使资本家,哪个地方的资源最丰富,区位条件最好,成本最低,市场最大,就涌向哪里,哪里的资源也就被掠夺殆尽。为了达到掠夺的目的,资本及其所控制的国家,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发动侵略战争。人类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克服人类前途与命运的这个世界性难题。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只有不停地运转,才能生出“金蛋”(利润)。所以,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了一匹狂奔的野马。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攻城掠地,现在几乎到了普天之下莫非资本的境地。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基本上延续西方工业化的老路。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西方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弊病,不仅未能避免,而且由于人口规模超大等众多原因,显得更加严重。如何摆脱西方经济制度的压迫性质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影响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非解决不可的重大问题。但我认为,仅仅依靠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的变革,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创建新型的经济模式。

那么,怎么样才能纠正生产目的的异化,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呢?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其模式是否科学,完全取决于人的行为是否科学。所以,要创建新型的经济模式,必须从变革人的行为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应该是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动态平衡的和谐经济体。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我认为,其实现的途径,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作手:

首先,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目的,定位为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创建新型经济模式的切入口。鉴于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态势,这里所指的需要,包括国内需要和出口需要。这一来就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强调为满足需要而生产,市场机制所要求的价值目标还要不要?毫无疑问,回答是肯定的。没有价值目标,哪来的市场机制?但应该探索使用价值和价值运行的新规律,形成生产的两种目的既相分离、又相结合的宏观管理的新机制。为此,就必须建立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套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的调查统计、综合平衡和预警体系,建立综合平衡和预警发布制度,指导社会经济的运行,使之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凡是供不应求的产品和服务,及时发出预警;对于消费者需要而又不赚钱甚至亏本的产品和服务,国家通过合适的方式组织生产经营,并在国民经济的核算和调节体系内,实现综合平衡。凡是供过于求的产品和服务,及时发出预警,调节社会的生产和经营。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只要建立起科学而完善的统计调查、综合平衡和宏观调节制度,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第二,实现人口的有序、稳定增长。这是创建新型经济模式的中心环节。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进入到了人口的缓慢增长阶段。此后的任务,最理想的是实现人口的零增长,次则实现人口超低增长率的稳定增长。从人口演变的历史来看,这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一是经济社会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是必然的;二是现代化水平提高以后,生育意念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还会强化,但婴儿成活率极高。这些因素的合力,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必要的政策引导,应该能够实现上述人口发展目标。这样一来,人口大体上就是一个常数。这就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奠定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三,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消费观,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创建新型经济模式的行为基础。因为,仅有人口数量的合理控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不当金钱和物质的奴隶,富裕以后反对穷奢极欲、玩物丧志,追求健康、合理的物质消费,崇尚文化和精神享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到达人类幸福生活的真谛境界。

第四,实行有限增长,建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动态平衡的和谐经济体。这是创建新型经济模式的总体要求。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就是为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全民的幸福生活。增长的速度,应该与全体民众的需求相适应,而不是越高越好。价值(金钱)的增长,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背离上述目的的、过高的价值增长,只能浪费宝贵的资源,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回过头来惩罚我们自己。

总而言之,只有将社会主义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资本主义文化的有益成果糅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至于这种制度成熟以后的基本特征,则还有长时间的创建过程,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看得更清楚。

[1]杨天石.哲人与文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朱文鸿)

Firm the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and Explore in the Economic Mode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I Ze-yuan

(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thePeople’sGovernment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Jiangxi330077,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in whic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It also probes into the causes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similar to capitalism in many ways,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doubts and disputes arise,and the three preconditions and three key points for establishing the economic mode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economic mode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5-02-28

赖泽源(1940—),男,江西井冈山人,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D61

A

1674-0599(2015)02-0029-08

猜你喜欢

公有制资本主义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