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研究

2015-01-30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区作风红军

高 旭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系,上海 2002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工农红军深入赣南闽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党员成分多数来自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官僚主义作风、混进党内的投机分子,干部贪污浪费等现象严重侵蚀党的纯洁性。为了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党的作风纯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孕育了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1.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

二十世纪30年代初,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凡事按照共产国际和苏联代表的指示来办。他们不懂中国革命形势和农村各阶级的状况,在土地问题上施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从肉体上消灭地主,过分的打击富农等“左”倾政策。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要靠共产党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这种策略绝不是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而是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大声疾呼“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P38)并指出:“离开了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1927年秋收起义后,他又作了宁冈、永新两县调查。在中央苏区斗争过程中,他作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大量的农村调查,从而为制定正确的经济、土地等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引导下,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兴起了调查研究的热潮。尤其是红军中各级政治机关,更是把调查驻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作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来对待。

2.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纠正错误

党内教条主义者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不顾中国革命实际,照搬苏联经验,忽视广大落后的农村,坚持城市中心论。1930年5月,实际主持党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认为革命高潮即将在全国范围兴起,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毛泽东和朱德都对此表示反对,朱德曾对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过:“毛泽东和我对整个方案都表示怀疑,但是我们久居山区,能够得到有关国内和国际的局势的情报很不全面。除了毛泽东和我之外,很少人反对李立三路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接受。”[2](P316)尽管如此,毛泽东和朱德没有一味机械的执行错误的决策,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处置,在红军进攻遭受挫折时,及时把红军撤退到敌人守备薄弱的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开辟新的根据地,较好的保存红军实力。

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纠正错误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苏区很多其它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都有自觉的纠正“左倾”错误的事例。如1931年苏区制定的《劳动法》虽然从制度上保障了工人的基本待遇,然而闽西照搬苏联的成人工作8小时的教条,执行下来的后果,闽西的很多企业都倒闭,工人失业,他们的实际利益反而得到极大的损失。为此,主持闽西经济工作的陈云严厉批评这一教条主义做法,“如果没有耐心的说服工作,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去接触工人在实际中的困难,一切企图用命令的方式通过一切,这实际上丝毫不能解决‘左’倾的错误。”[3]在陈云等人的努力下,1933年10月,苏区政府颁布了新的《劳动法》,修改了某些过高的脱离苏区实际的经济条文,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劳动政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培育了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实际斗争中深刻感受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源泉,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苏区的革命斗争,其实也是一部党密切联系群众,党与群众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奋斗史。

1.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革命不是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必须要有先进的共产党的宣传和动员,才能组成强大的革命队伍。1929年,周恩来给红四军前委发来的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红军经过群众未曾发动的地方,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到政治斗争以致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切身所需要的,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4](P35)同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提出:“中国的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绝不是单纯的打仗,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5](P86)1932年6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开始,为了让广大群众踊跃购买公债,苏区政府强调“各级政府立即向广大群众作宣传鼓励、解释公债意义与工农群众购买的义务,帮助革命战争有力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工农群众都踊跃地来买公债”,[6](P148)结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很快就超额完成了公债发行任务。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重视群众工作,大力宣传和发动群众,才动员并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从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2.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争取群众,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方法。赣东北根据地的领导人方志敏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他亲自深入到乡、村、工厂、合作社、连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倾向,提出:“不怕工农群众文化知识的低下,而要不惮烦的去说服,去教育,至诚感人,金石为开,群众哪里有不被我们说服争取过来之理”[7](P55)。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党的宗旨。毛泽东亲自撰写《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这是我党第一次关于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论述,他要求党和政府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紧密结合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办得到。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毛泽东为解决当地饮水困难,带领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开挖的,红井旁边矗立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纪念碑,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纪念。苏区党员和干部在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引导下,凡是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分田造房,架桥铺路,小至油盐柴米、生老病死,无不想方设法予以解决。所以群众由衷地说:“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顾乐(爱惜)我们。”

正是因为党和苏区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才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拥护党和苏维埃政府。正是在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方志敏等人为榜样的示范下,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逐渐成为全党自觉行为,这一优良作风也得以传承。

三、精心打造率先垂范,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

1.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按照精简、高效原则,中央苏区打造了一支人员数量少、业务精湛、政治素质好、具有强烈革命意识的干部队伍,这支干部队伍成为执行党的决议,完成党任务的中坚力量。苏区干部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伙夫马夫,没有工资报酬,公家只发生活费,后来为了节省支援红军战争,许多干部自带干粮来办公。据1934年3月出版的《红色中华》报道:“中央土地部分了田的同志,自带伙食来,首先由胡海同志打头报名写信回家送一月伙食,跟着有以下诸同志报名:王金龙半月,张义贤等半月……,其余到会已分田的同志,因时间关系,决定向节省委员会随时报名。”[8]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不仅不要公家发工资,而且连伙食费也不要公家发,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这在中外历史上难觅先例。赣南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一直传诵至今:“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中央苏区的干部队伍是一支最廉洁、精干的干部队伍,成为后来我党优良传统的主要发祥地。

2.培育率先垂范,争创第一等的工作作风。

率先垂范、争创一流,既是苏区党员干部的工作面貌,也是团结和带领群众积极向上,争创第一等工作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兴国县苏区的干部,他们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运动、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工作大会讲:“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5](P69)毛泽东还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字,送给兴国的同志,以资鼓励。他还号召全苏区都要向先进典型学习,要造就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除了模范兴国县、模范长冈乡和才溪乡外,中央苏区还涌现了一大批各方面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如扩红模范瑞金县、春耕模范瑞金武阳区石水乡、胜利县模范消费合作社、兴国县高兴区黄岭乡模范党支部、胜利县平安区模范党支部等。此后,中央苏区掀起了人人当先进,个个争模范的高潮,极大的推动了苏区干部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和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四、努力恪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苏区大部分地处边远山区,这里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落后,再加上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质生活相当贫乏。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毛泽东、朱德等人作为中央苏区的创始人,他们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住的是普通民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从来不让自己有特殊照顾。其它领导人也是如此,何叔衡是中央政府的“捡破烂”,董必武是有名的“野菜大王”。红军长征后,陈毅身带一批金条(游击队活动经费),腿部受重伤,尽管“腰缠万贯”,也舍不得花一分钱为自己买药。张闻天自带干粮去办公和下基层到瑞金检查工作,开饭时,他谢绝了客饭,而从自己的饭包里掏出又冷又硬的番薯充饥,指战员看到后极为感动。苏区干部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让广大群众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希望,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江西省瑞金的谢家祠堂,大厅两边隔出了没有顶棚的10多个小间,面积不到10平米,里面陈设着办公桌和行军床,这里就是外交部、司法部、教育部、国家政治保卫局、国家金库等办公用房。一个国家机关在古老的用土砖切成的祠堂里办公,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十分罕见的,足见中央苏区党和政府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他们的作风是何等的廉洁。

2.反对浪费,勤俭节约

反对浪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苏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更是把反对浪费,勤俭节约作为党和红军的自觉行动。国民党先后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战争,在实施军事围剿的同时,还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封锁,企图剿死、困死、饿死苏区军民。尽一切办法节省财力、物力支援革命战争,就成为当时一项重要任务。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发出号召:“在前方红军正在进行革命战争的紧张时刻,在后方的同志,除了积极领导群众去参加革命战争,建立巩固的后防外,最重要的就是节俭经济来供给红军,帮助红军去进行革命战争。谁要是浪费一分钱,都是罪恶,若是随意浪费,那实际是破坏革命战争,至于吞没公款,营私舞弊等贪污行为,简直是反革命。”[8]为了在全苏区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1932年3月,在瑞金的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省总会”,带头开展每天吃两餐饭,多吃杂粮少花钱的运动,并由中央政府警卫连首先实行。苏区军民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节约之风从此刮遍整个苏区,反对浪费,勤俭节约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和优良作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是在艰苦战争环境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它作为我党历史上的光辉典范,没有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其培育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成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成为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重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纯洁性建设,对于我党优良作风的形成具有开拓性和奠基的作用,对于当前党的纯洁性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任务更为艰巨。党的十八大提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为推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环环相扣,作风建设是关键因素,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整个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9](P1922)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全面加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大力弘扬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优良作风,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使党的作风建设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1]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北京:新闻出版社,1979.

[3]陈云.在纠正工人经济斗争中“左”的倾向中我们所在的错误[A].苏区工人[N].3,1933-6-28.

[4]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82.

[7]方志敏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红色中华[N].第34 期,1932-06-1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苏区作风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少寨红军桥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