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2015-01-30秦正为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条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

秦正为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苏东剧变以后,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质疑。对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成功的改革道路和巨大的发展成就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也使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重新显示了蓬勃生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做出了很多论述,并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也重新显示了蓬勃生机和伟大力量。

一、坚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前提

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可以说,邓小平是这方面的典范。邓小平幼年留学法国,历经几十年的革命洗礼、政治磨难,甚至“三起三落”,但自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就始终没有动摇过,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情操。

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最为高尚的理想信念。对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1](P228)“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1](P173)反之,“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P63)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最为有力的证明。

坚信马克思主义,就要坚信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此也出现了全盘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思潮。尽管对此,邓小平坚定地回答:“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2](P298)他说,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全面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同时他认为,“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包括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但如果我们的党章中只提马克思主义,不提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国际上就会有人说我们党的性质变了,国内就牵涉到一个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所以,要写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3](P600)正是这种坚信,才使得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

坚信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挫折。苏东剧变后,面对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否定,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P382)邓小平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P382)邓小平的这种自信和坚信,源于其久经考验的革命意志。实际上在革命时期,面对困难和挫折,邓小平就讲过:“我们有些共产党员,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太少,看见自己头上有一小块云,就认为天下都是云,凭直觉来看问题,凭自己脑袋上面有没有乌云来判断革命胜利或失败,这样,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就没有不悲观失望的。”[4](P99-100)另外,针对一些人对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的讨论,邓小平也意味深长地指出:“这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既然如此,干社会主义还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但是,上面这样的观点,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向后倒退,倒退到马克思主义以前去了。人道主义和异化论,是目前思想界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他类似的问题还不少。”[1](P42)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

坚信马克思主义,就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正因如此,一直存在一些议论,甚至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者说“既然经济多元化,政治和指导思想也应该多元化”,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质疑和挑战。对此,邓小平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一再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也不能动,同时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多次感慨道:“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P369)正是这种“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才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功,保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二、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保障

教条主义,表面看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当成教条,“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2](P114)结果既贻误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也毁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和生命力。因而,对于教条主义,邓小平一直深恶痛绝,并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反对教条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之所以不断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对此,邓小平曾经谈到:“列宁干成了十月革命,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如果列宁不按照俄国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语言,能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吗?”[5](P881)“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P292)而结合我们中国的革命,邓小平深痛地说:“在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以后就一直抓住反对主观主义这一条。”[4](P259)苏东剧变的事实说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P143)

反对教条主义,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要害,都在于教条主义。对此,邓小平指出:“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2](P114)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没有说过凡是自己讲的都对,认为“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2](P38)“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2](P67)对于毛泽东思想,也必须从整个体系来正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2](P42)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反对教条主义,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邓小平指出,虽然我们有许多人自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于“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1](P291)甚至“有同志问: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同志们,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P146-147)“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1](P260)。因此,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P291-292)为此,邓小平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1](P191)

三、学习要精而管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核心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反对教条主义,这就涉及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这方面,邓小平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因而邓小平的论述均言简意赅,以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又紧扣具体实际,切中肯綮,切实可用,从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

学习要精而管用,首先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结合多年的经验教训,也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1](P382)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P382)所以,他要求全党同志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P147)但是,无论写文章还是作报告,都要注意“主要是要意思好。”[4](P146)否则,长篇大论,洋洋洒洒,乃至堆切一些华丽的辞藻,都是无用乃至有害的。

学习要精而管用,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要管用。邓小平非常赞赏毛泽东所讲的一句话,即:“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6](P858)而马克思主义要“发生实际作用”,就必须搞清要在哪些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实际作用。邓小平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P63-64)他还说:“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3](P687)正因如此,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贫困不等于马克思主义。”[3](P791)也正是出于这种思考,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这样,也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廓清了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误区和困惑,从而也使马克思主义不再高高在上和虚无缥缈,而变得管用、有效和可亲,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四、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为,马克思主义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其真理性在于其实践性。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而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精髓。对此,邓小平一再强调,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努力。

坚持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于什么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2](P278)实事求是“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P364)。因而,任何脱离客观实际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对于实事求是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分别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P278)“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P382)“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2](P143)正因如此,实事求是是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尖锐武器。邓小平说,实事求是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想都是完全对立的,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我们讲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培育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这是涉及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7](P66-67)而“历史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好的是列宁和毛泽东,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把本国革命引向胜利,核心就是实事求是。”[5](P914)因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同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不是照搬理论的教条主义,也不是固守实践的经验主义,为此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因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为此,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P364)可以说,不解放思想,就无法实事求是。针对长期的“左”倾错误和教条主义,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样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2](P114)那么,怎样才能解放思想呢?邓小平多次谈到:“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P279)“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P179)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是打破旧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实质就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增强其生机和活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五、与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欧,但其一经产生就具有世界意义,并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够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对于中国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建设、改革的推进。对此,邓小平有着深刻认识,并一直为之而努力。

与中国实际结合,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4](P25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也是如此。1943年在整风运动中邓小平就指出:“我党自从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4](P88)这是最早将毛泽东思想定性为“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提法之一,反映了邓小平的先见卓识。正是出于这种缜密的思考,加之多年的革命历练,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成功。”[8](P161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一定要运用于实际,才能表现力量。”[9](P480)相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2](P118)

与中国实际结合,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乃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为此,邓小平做出了明确回答并多次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P21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63)“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1](P128)这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因如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2-3)这一基本结论,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所继续证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更加充分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6]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8.

[8]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条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实事求是”定乾坤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述评
王明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历史考察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彭德怀与1958年反教条主义斗争
浅析1958年解放军反“教条主义”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