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5-01-30婧赵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列宁城乡农民

杨 婧赵 洋

(1.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等一系列有关城乡关系的政策。城乡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城乡关系问题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业大国来说,是一个发展的、长期的问题。

一、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石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城乡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阶级的消失,城乡关系这一历史范畴也将随之消失。但在消失之前,它是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列宁非常注重联系俄国的社会发展情况,他把马克思的城乡关系思想与苏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考察了俄国城乡关系的状况,为困难时期的俄国找寻合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产生了列宁的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方法。列宁的城乡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

城市产生后至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这段时间是城乡混沌的时期。这也是历史上不发达的相对和谐的社会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和区别并不明显,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社会大分工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壮大,城市与乡村开始分离,并且矛盾越来越大。

马克思认为:“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农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的。”[1]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就得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私有制更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点上,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且把这个作为推翻资本主义的武器。1919年,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讲到:“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顽固消极的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2](P145-146)顺应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城市的发展依靠人口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把农村人口聚集起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种是,“圈地运动”似的,大资本家霸占农民的土地,耕地变成了牧场,农民没有土地耕种,一部分成为牧场被剥削的工人,一部分去了城市找寻生存的出路;第二种是,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被土地绑住的农民越来越少;第三种是,城市发展需要不断地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城市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但是,这个成果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公平发展之上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日益尖锐对立。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城乡对立的根本途径

土地是农民生存、生活的依靠,但是,工业化迅猛发展,土地私有制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桎梏。土地私有制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民被困在土地上,生活十分窘迫。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决土地所有制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非常清楚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土地问题集中于对农民土地私有制进行改造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论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灭亡的必然性,同时马克思还在《资本论》第3卷中尖锐地指出了小农经济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所代替;接着马克思又提出了要解放农民就必须消灭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3]列宁通过革命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化被实行,进而实现了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化到国有化的转变。列宁创造性地实践了马克思的城乡关系思想。

在推进城乡融合时,马克思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条件,也是工农密切联系、城乡融合的重要条件。列宁在制定和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余粮征集制、全国电气化等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时有很多地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特殊国情相结合。比如说,列宁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让农民看到,在把城乡链接起来的电气化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消除城乡对立,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不是要造就旧日那种工农业的相互隔绝状态,不是要造成那种培育了资本主义和引起了产业工人和农业工人之间的对立的最深刻的矛盾。”[4]

二、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

1921年,列宁在《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提纲》中提出:“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军事联盟曾经是而且不能不是他们巩固的联盟的初步形式,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阶级的一定的经济联盟,军事联盟连几个星期也不能维持。农民在工人国家那里得到了全部土地和免遭地主富农蹂躏的保障,工人则是在大工业恢复以前从农民那里借到了粮食。”[2](P236)由于俄国特殊国情的要求(战争加贫穷),城乡融合的过程经历了工农的军事联盟,以解决国家存亡的危机;工农经济联盟,发展经济社会。军事联盟是经济联盟的保障,经济联盟又巩固了由军事联盟发展成的政治联盟。

城乡联盟最先表现在工农联盟,在经济政治不发达的时代,工农联盟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强表现。十月革命以前,在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下,大地主是全体农民的共同敌人。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妥协派向农民保证战胜地主,但这个承诺并没有实现。十月革命,工人阶级与全体农民联合反对地主的剥削,彻底清除了农奴制剥削制度,彻底消除了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地主对全体农民的压迫。[5]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新政权,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支持白卫军发动武装叛变。在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对势力强大压力下,俄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危机。维护苏维埃政权必须要加强工农联盟。只有城市无产阶级同农民团结起来,苏维埃政权才能得以巩固。通过工农联盟解决了国家的危机,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农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产生了质疑。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生活水平刻不容缓。只有这样,工农的生活状况才能提高,工农联盟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得以巩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接受和支持,是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让他们获得好处,能够让他们摆脱贫穷。列宁认为,农民是工人阶级创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在农村的支柱,如果没有这个支柱,社会主义大楼就会塌陷。

城乡的政治联盟是建立在结实的经济联盟基础之上的。由于当时俄国农业生产力十分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特别低,导致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在俄国,城乡差别特别突出。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与工业相比,农业是生产效率非常低的产业;农民是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也是最多的参与者,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各方面素质比较低;所以农村经济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建设好的。[6]列宁高度重视政府和城市对农村的扶持与帮助,他认为这是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保障。政府帮助农民和农村,即为顺应民愿又是全党生存所必需。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有关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力帮助农民,主要是供给中农城市工业品,特别是改良农具、种子和各种物资,以提高农业经营水平,保证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国家为此拨出巨款是很有必要的。”[7]因为城市是先进生产力和文化较为集中的场所,所以,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能力、吸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让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渗透到农村。[8]

三、列宁的城乡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共十六大以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水平不断提高。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纵观2004年至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得不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乡关系思想对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在解决这些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时,更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有利于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破解城乡结构二元化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的是城乡规划合理,如果城乡规划不合理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当前我国城乡关系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城乡规划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城乡规划即规划雷同,另一方面是农民群众对城乡规划意识不够高。

一些地方不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城乡规划,大都以生态景区模式规划。比如说,在地理条件比较差的地方,进行“愚公移山”,此愚是真愚,建造生态园林。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可是,这样的生态园林经济效率特别低甚至为零,并且维护费用也是相当的高,最终结果就是荒废。不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还表现在盲目地把工业建设作为规划的一切,不得不说,工业建设的确带来了短暂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不注重规划,生态文明遭到严重破环,这样就要求以这短暂的经济效益进行补偿,最终结果是得不偿失。

农民群众对城乡规划意识不够高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城乡规划水平底下的一个表现。比如说,大量不合理的城中村的出现。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城市边缘靠近农村的地方(一般都是农田)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大面积的土地,建设小产权楼房,然后以资金补偿或楼房补偿的方式给予被占地农民一定补偿。农民对城乡规划意识低,自然被开发商给的条件心动并接受。但是,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改造成小产权楼房,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城乡规划的问题:人口混杂、土地房产权和土地使用权混乱、违章乱建、非法出租转让、基础设施差等等。

列宁为当时的俄国发展指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城市对农村给予技术支持、文化帮助。通过技术支持,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工业化,经济发展才能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村才能支撑城市对农产品的越来越高水平的需求,农民收入也会大大增加;二是工农业产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流通,城市里的工业企业应保质保量地满足农民的需求,这样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水平也将有所提升,并且还对实现工农业经济相结合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融合,防止农民继续落后下去的重要方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9]同时,工业企业的工人也非常有必要参加农业、农村建设,国家采取一些政策,吸引广大工人加入到下乡建设的队伍中。也就是说,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协调发展是双向的、公平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关系。以上这些措施,对于解决我国城乡规划水平低的问题有些在当今看来还是适用的。比如说,城市给农村技术支持,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农业没有技术的支持是不行的。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是不会少的,而且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通过技术的支持发展专业化农业,这对于减弱城乡差别有很大的帮助。

2.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由于商品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部门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大大超过了农村和农业,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部门;另外,城市里工人的工资额度和工资提高水平也是极大地高于农民和农村家庭的工人,还有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高于农村居民,造成了工农、城乡、脑体的差距越来越大。[10]列宁社会主义平等理论认为,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使所有人都成为工作者,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只有帮助农民大大改进以至根本改造全部农业技术,才能加速这种过渡。[2](P158-159)

不得不承认,农民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常年累月在城市工作,因此,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安了家。但是,农民工在享受城市化成果的时候尴尬身份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也影响着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身份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工在城市中处在一个边缘化的经济地位(收入差距大)和低下模糊的政治地位。

虽然农民工的收入都高于单纯依靠土地收入的农民,但是,较之城市居民来说,总体生活水平还是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甚至在城市打拼了几年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条件仍然十分底下。当前农民工的合法地位在政策上是明确的,但是在事实上他们的政治地位还是模糊不清。这主要体现在: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得不到完善解决、基本劳动条件得不到保障。其实这些问题是农民工的户籍问题的延伸,农民工户籍问题得不到明确解决,其他问题就会存在。农民工户籍问题的解决是保障农民工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方面享受跟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

3.有利于完善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

列宁的农村建设思想非常丰富,在有关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均有相关论述。他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八大的《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中提出:调整农民使用的土地,消除土地零散插花、窄长等现象,以便于耕种;帮助农民改良农田土壤;供给农民优良种子和人造肥料;改良农民的牲畜品种;推广农艺知识,给农民以农艺指导;由国营修路厂给农民修理农具;建立农具租赁站、实验站、示范田等。除此之外,为了实现科技在农业上的作用,苏维埃政府拨出10亿卢布作为农业建设的基金支持,还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农艺师,给农民分配新的农业机器等措施。列宁非常重视和维护农民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他还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法律的科普。列宁还在农村建立图书馆、学校、电影院等,还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料给农民学习、阅读。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优越于农村的地方。因此,列宁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主要是城市有文化的青年下乡帮助农民扫除文盲。

目前为止,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这样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过程。[1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十年里,我国新农村建设在这五大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化非常严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中国是一个经济地域差别比较大的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比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快许多倍。另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非常快,因为有发达的经济做支撑,而中西部的农村发展特别缓慢,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贫乏的经济发展条件。因此,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除了强调发展当地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国家扶持力度。还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均衡,顾此失彼。大部分物质文明建设更多一点。我们应该借鉴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然,我国的统筹城乡发展过程是一个根据国情变化不断调整政策的一个过程: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多予少取放活。这个过程到此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变化发展,并不会停止它的步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2]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申长鹤.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列宁全集(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7.

[5]列宁全集(第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9.

[6]孙迪亮.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2(2).

[7]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8.

[8]孙迪亮.列宁的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思想[J].理论探索,2011(5).

[9]列宁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7.

[10]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

[11]吴家庆,陈利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农村政策的创新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6.

猜你喜欢

列宁城乡农民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