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同构性探微

2015-01-29陈申宏刘加洪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优良传统同构客家人

陈申宏,刘加洪

(1,2.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中华文化研究·

客家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同构性探微

陈申宏1,刘加洪2

(1,2.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也是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粹。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精神的丰富的有益元素,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相融相通。这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精神上具有深层次的同构性关系。

客家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同构性

2013年 3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40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情感、心理特征等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思想品格。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客家民俗风格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华的总概括。客家优良传统跟民族精神在一些结构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一致性,两者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共同发展,进而形成新的结构,实现持续发展。这充分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精神上具有深层次的同构性关系。

一、客家优良传统与爱国主义的同构性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由此可见,爱国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进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此,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一种价值取向,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162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曰:“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岂能无爱国哉?”[3]意思是说,秦国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贪得无厌,凶猛无比,还有吞灭周朝的野心……周君难道不爱自己的国家吗?表达了要反抗秦国侵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荀悦《汉纪·孝惠皇帝纪》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4]称赞了某些封建统治者各自世袭继位以后,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曾巩《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曰:“爱国忧民有古风,米盐亲省尚嫌慵。”[5]指出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是千百年来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当我们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时,会发现它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璀璨光芒。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事迹,总是层出不穷;爱国人物,更是群星灿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激励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曾经饱尝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的客家人,更深刻地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从苦难中深深地体会到应该怀抱赤诚爱国之心,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民族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客家谚语云:“有树才有花,有国才有家;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失去家人,痛苦一生;失去祖国,痛苦万代。”[6]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把家国联成一体,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跟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说明了客家人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福建省永定县西陂镇培荆堂堂联云:“文章须报国,忠厚可传家。”[7]61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大乾学校对联云:“大有国,小有家,治国齐家从幼学;乾为天,坤为地,顶天立地是奇男。”[7]91由此可见,客家人早已认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教育子孙后代从小懂得家国难分,以国家利益为最大利益,从而逐渐形成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在国难当头的危险时刻,还是在天灾人祸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都能够迅速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迸发出战胜艰难困苦的卓越智慧和巨大能量。而每当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时,客家人却总能率先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奋勇抵抗,冲锋在最前列。客家人的爱国主义行动既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光彩,又为客家优良传统谱写了新的篇章,历史性地建构了民族精神与客家优良传统的合理张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精神上的思想结构。

二、客家优良传统与团结统一的同构性

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而表现出来的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41中华民族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虽经历了战争和更替、聚散与分合,但磨难始终未能割断中华民族追求统一这一共同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团”原指线团,“结”原指绕结。古文中常用“团”来描述“凝聚”的状态,因此,“团”就有了和睦、不可离间的寓意。“结”,本义为“缔”,“两绳相钩联也”,就是用线绳打结或编织,也指结成之物。《老子》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8]于是,就有“凝聚”、“互相结合”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团结”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它在某些语境中属于政治用语,如“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是合而为一、水乳交融,没有分歧,没有差别。统一又称一统。《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故言大一统也。”[9]《汉书·王吉传》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10]3035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即统一全国,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由此可见,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高尚的思想情感,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同舟共济。随着战乱和动荡,客家人举族南迁。颠沛流离的生活、背井离乡的痛苦,更加需要流落天涯的游子互助友爱、团结统一;贫瘠险恶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样离不开天涯沦落人的互帮互信、守望相助。客家谚语曰:“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人多力量大,神仙也不怕”;“轻霜打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11]280。这些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语句,充分说明了客家人认同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强调只要团结统一,就不怕任何困难,要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夺取最后胜利。台湾苗栗客家人丘逢甲曾为郑成功庙撰写楹联:“由秀才而封王,主持半壁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12]192歌颂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丰功伟绩。由此可见,经历过国家分离、离开过母亲怀抱的客家游子,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美好情景。

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生命所在和力量源泉。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客家人深深地懂得,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此,客家人对团结统一的不懈追求,是民族精神的展现,也是客家优良传统所崇尚的价值目标,两者之间的交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思想资源。

三、客家优良传统与爱好和平的同构性

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13]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平共处、共享太平方面。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以和邦国”[14]、“协和万邦”[15]的思想观念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易经·咸卦·彖辞》这样写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16]192意思是说,天地互相感应,使得万物变化而生长;圣人感动所有国人心灵,因而使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先哲们进一步确定了“和为贵”[17]41的价值追求,阐释了“和而不同”[17]318的思想理念。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18]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曰:“今政治 和平,世无 兵革。”[10]3325-3326即是 指现 在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几十年没有战争了。史书上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等,则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和平”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它激励着中华儿女求同存异、睦邻友好。长期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生活,使客家人深深地体会到和平友好、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重视社会道德教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重视民族间睦邻友好,追求国家间和平共处。客家谚语云:“家和万事兴,吵斗散人心。”[11]284就是说,只有做到家庭和睦,万事万物才能兴旺发达。客家歌谣云:“一二八,一二八,在上海,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十九路军顶呱呱。”[11]181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烧杀掳掠的滔天罪行,歌颂了十九路军联合民众取得胜利的喜悦情景,表达了客家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孙中山为赣州赣县湖江乡夏府村戚氏分祠聚顺堂重修落成撰写楹联:“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12]282表达了孙中山期望祖国和平振兴、倡导发扬革命传统、祝愿戚氏家族兴旺、光大宗功传业的美好心愿。这些情况表明,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观念在客家人心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讲信修睦、崇尚和平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客家人重视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人伦之和、社会秩序之和,也就是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客家人爱好和平的思想观念,是民族精神在客家地区的再现,也是客家优良传统的文化价值追求,两者之间相融相通,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构根源于两者的共同需要。

四、客家优良传统与勤劳勇敢的同构性

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1]4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勤劳勇敢优秀品质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勤劳既是兴家之宝,也是立国之本;既是事业成功的有力推手,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同时,勤劳又是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勇敢是人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一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英勇斗争精神,是一种能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精神,是一种面对艰险和强暴不惧强御、勇者不惧的无所畏惧精神。

勤劳就是辛勤劳动,努力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勤劳由“勤”与“劳”二字组成,“勤”即做事尽力,不偷懒,努力多做,不断地做。《说文》曰:“勤,劳也。”《礼记·玉藻》曰:“勤者,有事则收之。”[15]149勤奋的人遇到问题就会凭借自己的经验与能力把事情解决好。“劳”即辛勤劳动、用心用力等意思。《孟子·滕文公上》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9]有的人动脑筋,有的人卖力气;动脑筋的人统治人,卖力气的人受人统治。勇敢就是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勇气,有胆量;勇敢就是无所畏惧,勇担责任,充满魄力,果敢行动,临危不惧。《庄子·徐无鬼》曰:“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20]意思是说,有武力的人,敢于抗敌抒难;勇敢的人,能奋起消除祸害。《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曰:“彭祖上书冤讼丹,愿从国中勇敢击匈奴,赎丹罪。”[10]2508刘彭祖上书为刘丹申辩冤屈,愿意带领国中勇敢之士抗击匈奴,来赎刘丹的罪过。由此可见,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淳朴的优秀品质,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迎难而上。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饱经种种艰辛考验,倍尝创业艰难之苦。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他们不得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相抗争,因此,离不开勤劳拼搏、果敢进取。客家谚语云:“人勤地献宝,人懒地生草”;“勤人登 高 易,懒 人 伸 手 难 ”[11]285-286。就 是说,勤 劳才能致富,懒惰寸步难行,表达了客家人提倡勤快、反对懒惰的思想感情。“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牛角不尖不过岭,铁锤不硬不打钉”[11]279,表达了客家人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勇敢顽强、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广东丰顺何氏有一楹联:“创业维坚,凡劳心劳力,乃作室家以蔽此风风雨雨;守成岂易,惟克勤克俭,无忘食粥庶遗之子子孙孙。”[12]127广东梅州麦氏也有一楹联:“拜大将军,辅隋骁勇,精忠气节昭日月;勋高宿国,平 叛靖 氛,武 烈 威 名 壮 山 河。”[12]163-164其中,何氏楹联希望后人勤劳节俭、守住家业,麦氏楹联则歌颂了前辈勇猛无畏、立功报国的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奋努力、刚强弘毅、勇敢豁达、坚毅不屈的不屈不挠精神。客家人虽饱经漂泊流离历程,倍尝创业艰难之苦,但也磨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锤炼了勇敢顽强的品质,培养了刻苦耐劳的性格,形成了勤劳朴实的传统。客家人的勤劳勇敢特性,是民族精神的延伸,也是客家优良传统所折射的光芒,是推动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诸多相似的同构性。

五、客家优良传统与自强不息的同构性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拼搏进取、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奋斗不止的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21]自强不息,其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深层次的意思是,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只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就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奋勇拼搏、奋斗不息的精神气质和顽强生命力。

自强不息最早出现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6]15;“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6]32。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自身强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像大地一样,有淳厚的德行,能包容万物,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盘古开天地”的气魄,“女娲补天”的艰辛,“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坚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无一不凝结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无一不是对中原文明坚持不懈、开拓进取、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刚健有为、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它激励着中华儿女锲而不舍、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经受考验、站稳脚跟、争取胜利。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取向,它激励着中华儿女拼搏进取、奋发图强。客家人经过长途跋涉、辗转迁移,最后扎根于闽粤赣边区,进而又漂洋过海,足迹遍布天下。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严酷的自然社会环境,迫使客家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去创造新的局面。客家谚语云:“人穷志不穷,蟒蛇脱壳变成龙”;“人穷志气高,甘愿过水唔过桥”[11]278;“竹有 节,人 有 志,有志 有 节世 上 立”[22]。这些谚语都是激励客家子弟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敢闯敢干、有志有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环境、站稳脚跟、立足世界、有所成就。广东梅州元城路杨氏楹联:“溯昔日群推斯文伟望,雁题萼秀,柳染袍青,世业缥缃,继我祖复兴甲第;登斯堂须念兵燹重经,子力荷薪,妻肩负土,手披荆棘,愿后人共体辛勤。”[12]10它描绘了杨氏祖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业艰难,鼓励后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振兴家族。自强不息就这样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客家人走南闯北、开天辟地、冲出山门、走向世界。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斗不已、永无止境、绝不停止的精神追求,是华夏儿女矢志不渝、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也是炎黄子孙孜孜以求、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制胜法宝。客家人长途跋涉、辗转迁移,扎根闽粤赣,树立了奋发有为、坚韧不屈、开拓创新的理想信念,锻造出艰苦卓绝、勇敢豁达、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拓展,也是客家优良传统的价值思想反映,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所在,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和双向同构。

综上所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深沃土,它同样深埋在客家优良传统的土壤之中。无论是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谚语,抑或是客家人意蕴隽永的楹联,都反映了客家优良传统中渗透着丰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尽管由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产生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饱含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在民族精神上相连互通,在交流碰撞中互相同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吸收客家优良传统中昂扬向上的有益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家优良传统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客家优良传统的现代转型。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借鉴积极进步的优秀因素,共同聚集更多的正能量,在民族精神上融通交集,从而实现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构。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 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7.

[3]何建章.白话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1:488.

[4]荀悦.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72.

[5]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5.

[6]杨宏海,叶小华.客家艺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0.

[7]谢小健.土楼楹联[M].龙岩:永定土楼文化研究会,1995.

[8]方飞.道德经赏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64.

[9]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10]张烈.汉书注释[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11]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州风采[M].梅州:嘉应文学杂志社,1989.

[12]谢崇德.客家祠堂楹联[M].梅州:梅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

[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5.

[14]钱玄,钱兴奇,王华宝.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14.

[15]子思.礼记·尚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243.

[16]南怀谨,徐芹庭.白话易经[M].长沙:岳麓书社,1988.

[17]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18]夏松凉,李敏.史记今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2.

[19]夏延章,唐满先,刘方元.四书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396.

[20]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54.

[21]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1).

[22]罗维猛,邱汉章.客家人文教育[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17.

责任编辑:王 珊

G03

A

1002-0519(2015)02-0072-05

2014-12-20

2011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GD11CMK02);201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GD14XMK1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1YJA710030);2014年度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课题(WT1434)

陈申宏(1964-),男,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社科部教授,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刘加洪(1964-),男,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社科部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客家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同构客家人
牵手函数同构 拨开解题迷雾
——以指数、对数函数同构问题为例
客家人
例谈函数中的同构思想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重视政治建设是党的历史实践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
缅怀革命英烈 继承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