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温州南拳为研究对象

2015-01-29王晓燕,林小美,赵寒治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融合

·武术·

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温州南拳为研究对象

王晓燕1,林小美2,赵寒治2,刘树洋2

(1.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温州南拳作为研究对象,对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文章认为:温州南拳在吴越地域通过温州源发、军事武术、少林传艺、移民携技、科举兴武、经商捎武、拳坛授武的途径实现融合;以突出区域优势,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倡导主题体育文化,建立吴越特色文化展示平台;建设重点文化战略,建立融合发展载体平台;以教育为平台,助推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发展策略,以此推动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关键词:吴越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温州南拳

基金项目:2014年度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FX2014096)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5-),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6-00106-06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etc. It takes Wenzhou Nanquan as a research object.It’s analysis about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yue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t thinks that the fusion of Wenzhou Nanquan came true by origin of Wenzhou, military martial arts,Shaolin spread skills, immigrants carry skills, Wushu is popular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businessmen carry Wushu and boxing tournament in Wu-yue area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by creating brand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advocating the theme of sports cultu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Wuyue culture platform, construct key cultural strategy in order to establish platform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fusion of Wu-yue and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by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it is order to promoe the further 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yue and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The Strategy Research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Wu-yue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Fusion

——A case study of Wenzhou Nanquan

WANG Xiao-yan1,LIN Xiao-mei2,ZHAO Han-zhi2,LIU Shu-ya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Key words:Wu-yue cultur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fusion; Wenzhou Nanquan

0前言

吴越文化是浙江、上海、苏南、皖南等地区的文化,它指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主要涵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政治和军事文化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各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的总称。

迄今为止,关于吴越文化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只有在吴越文化专著里稍有涉猎,对于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以及相关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显得稚嫩和贫乏,突显了本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吴越文化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处发达的沿海城市,具备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并深受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这势必对该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思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积极拓展思路,研究吴越文化区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方式和拓宽其发展途径,理清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内在的发展规律对制定新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吴越文化区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1.1地域性

地域由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的特点和活动于其间的人所赋予的人文特点两部分组成[1]。吴越地域的独特性,形成了吴越地域性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吴越地域文化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就被赋予了它特殊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的地域性。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水土因素、自然环境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更具决定性[1]。比如温州南拳文化就是以温州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与人文传统作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文化结构体系。温州地处浙南之滨,丘陵地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相对偏远、闭塞,人口较少,该地区匪患严重、海盗经常出没,所以,温州先民为了生存,免遭欺凌,创造出了符合温州地区特色的温州南拳。温州南拳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完善,形成了温州地区独特的南拳文化体系。因此,无论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创造还是从其文化发展,都蕴含了地域的特色。地域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与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山水、动植物、地理环境、特定地理和气候下所发生的自然现象等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与发展。

1.2多重性

吴越文化区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项目上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性质外,在培养人性品格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如温州南拳凭借它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桩功坚实,下盘稳固,拳势劲激,阳刚为体的特点,既锻炼了习练者强健的体魄外,温州南拳的技击技巧和思想也锻炼了习练者自卫防身的技能和尚武崇德的精神,同时也锻炼了习练者吃苦耐劳、遇事镇定自若以及提高自信心等功能性。

1.3兼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特征,尤其在吴越文化区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温州南拳,从福建南少林传入后,受温州地理、气候、民俗等影响,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温州南拳的兼容条件具有历史的原因:其一,明朝抗倭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将士在战争结束后留在了当地,促进了各种拳术在温州地区的交融与发展;其二,战争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使得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汇聚于此,进而加快了温州南拳与其他多种拳种的交流,形成了不同类型与风格的温州南拳,如乐清南拳、平阳白鹤拳等。另外,在温州民间流传的南拳,随着现代社会竞技化趋势的衍化,温州南拳也走向了竞技舞台的道路。每年在温州当地就有举行一定规模的南拳比赛,在一些全国武术传统比赛的大赛上也出现了温州南拳的身影,从项目的发展上来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兼容。

1.4多元性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民间体育项目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人群中广为流传,尤其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独树一帜的武术。武术作为优秀经典文化之一,不论是在下层社会的民间群众,还是在上层社会的王府将相,都是广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温州南拳作为武术经典拳种之一,在民间群众以及高层人士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如唐朝时期,武则天在科举制基础上开创武举制,开以武取材之先河,在全国掀起一股习武热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温州地区人们习武的热情。温州自古人杰地灵,其中也诞生了很多武科进士,《温州市志》成书记载:“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即公元859年至1905年的近1 050年里,温州地区共出武科进士439人,其中鼎甲29人。”而南宋一百五十年间,乃温州武科鼎盛时期,共出了武进士305人。武举制繁荣了温州武坛,习武成为通向仕途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在武举考试中取得优胜,各习武人士相互切磋学习,推动了武术的空前繁荣。

2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途径

吴越地处东隅,远离中原,被称为“隅蛮”、“夷蛮”,但吴越民族并不屈服于中原统治者的势力,文化精神上很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凡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均被大胆吸收,因而,不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时时被容纳进来,而且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文化,都被不断地融合进来。可以说吴越文化就是在与四周邻近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开拓发展的。同吴越文化一样,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员的温州南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取外来文明,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冲突、筛选、整合等过程,使原来的文化体系经过这个过程而相互影响、调整和适应,逐渐改变了原有文化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互不相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接近,最终纳入温州南拳体系之下。除此之外,温州南拳文化作为吴越文化的亚文化,其与主文化有着相通的价值和观念,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吴越主文化的引导,不断实现着温州南拳与吴越文化的融合。

2.1温州源发

早在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温州先民在与大自然搏斗过程中,便逐渐形成、积累了一定的技击技术,为温州南拳的开创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这一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期,文化的繁荣也初步影响到了武术。面临着社会变革,温州武术特色也在这一历史阶段日渐形成。相传东瓯王驺摇是越王勾践的第七世孙,武艺高强,秦末,东瓯王带领瓯越健儿随刘邦入关讨秦,再助汉灭楚,大战于垓下,每临战“若蹈汤火”,“英毅果锐之气,百折而不回”,瓯越人能武善战遂为天下人所知。至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五月,汉统治者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2]”。东瓯国从建立到解体,虽然仅有55年的时间,但它确是该地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行政建制,奠定了该地区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也为温州南拳的形成与发展打开了局面。这些早期基本格斗技术虽不成体系,但是它们却是在原生态的吴越文化生态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温州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及吴越文化品味,并为后来温州南拳的融合发展一定程度上树立了风向标。蔚为壮观的温州南拳体系中,五虎拳法和五龟拳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中,《浙江省武术拳械录》便有关于五龟拳的祥述,明嘉靖年间,温州地区倭患严重,温州先民为了生存,免遭欺凌,就观察海龟以爪击物,扑食的凶猛形象,结合自身抗暴斗争的经验,创造出了这套以形为拳,以气催力,适合船上施展,善于短打近攻的五龟拳术。本地源发的温州南拳技术是在温州地区及吴越文化生态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温州地区的社会文化特点和技击需求,是温州南拳与吴越文化充分融合的突出表现形式。

2.2军事武术

在很早以前温州便建有兵营,并且世代传习,温州先民们始终秉承习武自卫的传统,自觉演练防御技巧,兵农合一,保卫家园。如唐天宝元年(742年),朝廷在大罗山东麓设立全国十监之一永嘉监,从事盐业管理。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时全国共有四场十监,并设立盐监,管理所在地盐场[3]。永嘉监作为其中之一,依山傍海,海盗、山贼猖獗,温州先民们在煮卤晒盐劳作间隙,经常习练技击技巧,防身御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保护财产。再如明朝时期江浙沿海倭患严重,温州地区也是倭患重灾区,特别是嘉靖年间倭寇更加猖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统治者先后选派军事将领组织抗倭,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牛天锡等都曾指挥或参加过该地区的抗倭战事。他们将讲究实用性的军事武术带到该地区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军事作战与武术技击思想带到了温州地区,如抗倭名将戚继光,结合自身作战、抗倭的经验,便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对温州南拳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军事武术对温州南拳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温州南拳有效汲取了军事武术的技击技巧和思想。与此同时,军事武术也结合温州先民的自身特点和温州原有武术特点,融军事武术的实战性、操练性为一体,创造出了符合温州地区特色的温州南拳,有效实现军事武术与温州南拳的融合,同时也实现了温州南拳与吴越文化的融合,繁荣了吴越文化内涵。如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又称南兵拳,就是结合当地武术,吸收各家之长,“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创编而成的,其突出硬打硬进,又表现出柔,化劲,刚走直,柔走弧形,并伴有哼哈之发劲[4]。这与温州南拳的积极思想和特点基本一致,所以,温州南拳适时汲取了众多军事武术的众多营养,军事武术在温州地区推行的同时也有效结合温州地区先民的原有积极技巧和特点,有效促进了其融合发展。

2.3少林传艺

提及温州南拳的众多拳种,追溯其发展演变源流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拳种都跟少林武术颇有渊源,特别是南少林武术,如温州南拳中颇具盛名的刚柔法于清初顺治年间由少林五祖之一的雷行和尚所传;五支法于康熙年间南少林至善禅师二位高徒传于矾山东三下的蔡氏,蔡氏宗谱400年前可考证;七虎拳法则由河南少林寺传入,并由永嘉县瓯渠乡演变成一支由吴承球为代表的南拳。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对温州南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南少林武术一直作为优秀武术文化的代表,并同样置身于吴越文化区,加之地缘优势,使得温州南拳很快汲取南少林武术的有益成分,并加以丰富、深化。如南少林拳法的非曲非直、滚入滚出、发声助力、拳打卧牛之地等特点都为温州南拳所吸收发扬,创造出了硬桥硬马、落地生根、以气催力,打了半天还在“阴间角”等为特点的温州南拳。

2.4移民携技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移民历来就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5]”,移民携技也是温州南拳与吴越文化融合的突出表现形式,经考究,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从公元四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的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八王之乱”的斗争导致了几百年间中国分裂的局面,“五胡乱华”更是让成百万的中原人背井离乡,南逃谋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于是就此开始,黄河流域的中原人大量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沿长江中下游全面迁移,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迁移到了温州及福建沿海一带;第二次是在唐僖宗时期,由河南率兵5 000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温州一带。第三次是公元1127年,宋王朝南迁临安(今杭州)后,大量北方人南下,部分也迁入温州地区。北人南迁不仅充实了温州地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以及北方优秀的武术技艺和文化。这些在促进温州生产发展,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加速了温州南拳与外来拳种的融合,有效促进了其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南宋时期,宋王朝南迁,并借助地缘优势,以致众多温州健儿从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温州南拳由是进入辉煌的发展时期。移民不仅有效促进了温州南拳体系的壮大,内涵的丰富,而且有效促进了吴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着移民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二者自身也在相互适应、融合。

2.5科举兴武

唐朝时期,武则天在科举制基础上开创武举制,开以武取材之先河,在全国掀起一股习武热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温州地区人们习武的热情。温州自古人杰地灵,其中也诞生了很多武科进士,《温州市志》成书记载:“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即公元859年至1905年的近1 050年里,温州地区共出武科进士439人,其中鼎甲29人。”而南宋一百五十年间,乃温州武科鼎盛时期,共出了武进士305人。武举制繁荣了温州武坛,习武成为通向仕途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在武举考试中取得优胜,各习武人士相互切磋学习,推动了武术的空前繁荣。而温州先民始终发扬吴越民族文化精神上很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条条框框限制的风格,凡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均被大胆吸收,极大地促进了温州南拳的繁荣。特别是受宋王朝南迁的影响,加快了温州人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分的速度,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了温州武举的空前繁荣,将温州南拳与吴越文化融合推向一个高潮。

2.6经商捎武

明代李鼎曾言:“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其中瓯越即是现在的温州地区,商业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南北方贸易往来,南北方武术文化也随之得以交流。温州自古以经商为名,市场经济下“温州模式”更是被人们所称道。温州先民在出外经商的同时,为确保贸易安全,都会习练一定的武术技巧,甚至雇佣镖师,特别是温州地处偏僻,海盗、山贼猖獗,更需要以武护镖。长此以往,在经商贸易的过程中,温州南拳得以与各地的武术进行交流,吴越民族对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凸显,潜移默化中使各种武术的有益成分通过温州南拳得以和吴越文化进行融合。《再跟温州人去赚钱》关于温州南拳有段精辟的论述:“温州自古的从商特征就有南拳的风格,即靠近对手,贴身出拳。从早期的肩挑货郎走街串巷,到现代的到处开的温州商城,温州人总是想方设法靠近你,靠近有消费需求的人。只有靠近你她才能把握机会出拳,一拳击中你的要害。这套‘商拳’我们可以理解为温州精神的一种解释,即特别能吃苦,用自己的辛苦换取别人的方便,就近服务赚取钱财。”由此可见,温州人民始终保有冒险和学习精神,也正因如此,使得温州南拳不断发展成熟,不断与吴越文化得以有效融合,甚至在商业贸易中也可觉察到温州南拳的影子。

2.7拳坛授武

拳坛授武是武术在民间得以生根发芽,并日益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形式,在民间的大舞台上,武术传播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具有一定组织性、团体性的武术传播方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也和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特别是到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面对内忧外患,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其中温州乐清便爆发了虹军起义、平阳爆发了金钱会起义,引领了浙南的农民起义。这一时期,特别是起义过程中,温州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拳坛”等群众组织,这也印证了温州地区广为流传的“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说法。最为突出的要数瑞安、平阳直接以“拳”字命名的神拳社,会众众多,白天生产,晚上练拳。再如1927年钮永建、蔡元培、何应钦等26人倡议成立“中央国术馆”于南京,张之江任馆长[4]。随后,各地还纷纷建立地方“国术馆”,并规定省以下各级馆长均由省长、市长、县长等担任,并聘请民间各地武术名家传拳授艺。浙江省国术馆也于1929年成立,温州永嘉县国术馆、瑞安国术馆、平阳国术馆也相继成立,极大地繁荣了温州武坛。武术组织出现的同时也诞生了职业授武人,他们在授武过程中必然会对所传习武术做进一步总结、提炼、借鉴,不断推动各种武技的融合。温州南拳便是如此,难怪在实地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发现温州南拳流派众多,分支繁杂,究其原因,温州南拳在世代传习过程中,习练者会结合自身特点,并吸收其他拳派的武术特点,创编出自成体系的拳法路数。

得益于吴越文化生态环境,温州南拳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并积极吸收其他派系、拳种的有益成分,努力进行多渠道、多层面的融合。具体表现为刚接触时的刻板印象、文化冲突,到理解、欣赏,并进入目标文化,进而经过防范、适应和同化,最终与目标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了独具吴越文化特色的温州南拳体系,同时也对吴越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并通过温州源发、军事武术、少林传艺、移民携技、科举兴武、经商捎武、拳坛授武等多种融合方式的交互作用,加快了温州南拳与吴越文化的融合。在与吴越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套路简短稳定,注重实战搏击而轻表演观赏,多注重上肢动作,腿部稳固,要求“稳马步硬桥手”,“注重五趾抓地,落地生根”,以守为主,体现站马步,不经常用腿法动作,运动空间范围小,俗语讲:三步上,两步落,打了半天还在“阴间角”的拳法特点。1986年3月,在北京故宫展出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上,温州南拳被列为全国129个优秀拳种之一,并于2009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温州市温州南拳研究会成立。现如今,温州南拳传承、研究、竞赛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温州南拳迎来了其发展的好时期。

3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发展对策

3.1突出区域优势,打造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如何将其进行合理的规划,结合区域文化特征,打造区域体育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吴越文化区域下,一方面要全面进行民族体育的挖掘工作,掌握目前区域体育的生存状况,结合区域优势,发展适合此地域发展的特色体育项目,如舟山船拳文化;另一方面确定好吴越区域重点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既要拟定国家级重点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力争打入国际文化市场,也要拟定地方重点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力争成为群众喜爱的区域性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如温州南拳文化。同时还要做好其他体育文化项目的与之融合与保护工作。

突出区域优势,紧扣地域传统文化,以该地域特色精品体育项目为龙头,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发展战略。

3.2倡导主题体育文化,建立吴越特色文化展示平台

倡导民族主题体育文化,建立吴越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是实现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我国有许多民族体育项目都是在民族节庆中展开的,这些活动虽受到了时间上明显的限制,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及在空间上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吴越地区,有效利用民族节庆文化,融合体育文化主题,不仅能够使当地民俗风情持续沿袭下来,还能够对民众起到一定的休闲、娱乐效果,为吴越体育文化提供了充分展示的平台。此外,结合吴越地区优越的山水自然资源,打造吴越体育有氧健身区和自然生态传统体育健身区的体育绿色公园。让体育溶于园林,让运动回归自然,也是建立吴越体育特色文化展示的平台之一。

3.3建设重点文化战略,建立融合发展载体平台

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融合众多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一种历史文化个体,构成其文化整体的每一种文化形态既对立又统一,它的发展与传承为人类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财富[6]。而吴越地区,正是因为这种百家争鸣的文化形态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吴越地区人类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并融为一体。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和谐发展,在于通过建立融合发展载体平台来制定适合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吸纳吴越文化的精华而立足于本区域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文化发展战略机制,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吴越文化大环境中得到均衡和特色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新的意识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新的活力[6]”。从而建设重点文化战略方针,建立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发展载体平台。

3.4以教育为平台,助推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

教育是较规范和高效率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构建起来的教育平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吴越区域中的传播[7]。其一,可以利用与学校对接的平台,建立吴越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学习制,通过学校师生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其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更有利于与其他多种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其二,可以结合民族体育赛事与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等机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吴越文化学术研讨会,为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研究的专门人才提供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各种以吴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平台开展的活动,都可以为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

[2]马兰贞.柔功武术[M].温州柔功武术编委会,2011.

[3]张虎林,海陵.大唐第一盐场[N].泰州日报,2015-01-12[A05].

[4]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5]葛剑雄.移民与文化传播[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4).

[6]郭琼,王刚强.文化融入与疏离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9).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探索农旅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融合》
“Judy’s&柏”融合餐厅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