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实证分析
2015-01-27时分时秒
时分 时秒
摘要: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2013年中国29家创新类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类证券公司,创新类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纯技术效率对创新类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规模效率是决定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创新类证券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存在投入冗余问题。深入分析创新类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创新类证券公司;DEA;经营效率
一、引言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资本的不断积累,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也使得国内证券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资产持有量逐渐增大。以通道型为主的收入类型,如经纪业务等,在证券企业营业额中占据的比例依然较大,证券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在效益创收方式上,中国证券公司收入还是主要依赖二级市场,金融创新能力弱。现阶段,证券领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对目前的业务构架进行调整,以期解决现在行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实现发展的持久化、健康化,主要通过对业务进行再创造的方式改变现阶段企业的盈利模式。随着证券行业从同质化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创新类证券公司成为证券行业中最有发展潜力、管理最为优质的公司。证监会支持这些公司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拓展业务空间、改善盈利模式,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研究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问题成为证券公司和管理层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本文将国外关于银行经营效率的研究也归类到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文献梳理中。1986年,Rangang利用DEA研究了美国银行与证券公司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该样本平均技术效率为0.70,说明这些公司可以减少当前30%的投入实现同样的产出。1992年,Bam,Seiford,Seims通过采用 DEA,从管理质量层面对两类银行进行探究,包括破产银行、存活银行。探究表明,前者的DEA效率数值为递减,在破产当日数值最低;而后者较前者稍高。2006年,Wei David Zhang & Xueming Luo基于美国证券企业,调取了从1980年至2000年的相关数据,借助DEA,从经营效率层面展开探究,研究表明,样本证券企业无法实现高效率运转,在证券行业,少且强企业的带头领导作用并不突出。从效率层面看,某些地方的小规模证券公司和大规模企业相比,差距甚大。2009年,Ray&Das;以印度银行为探究对象,调取了从1997年至2003年的相关资料,通过DEA方法,从成本及盈利速度等层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在所有权方面的差异性将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表现为国有银行比私有银行效率高,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银行相对于规模较小国有银行经营效率更高。
国内关于DEA研究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文献较为丰富,但不同学者关注方向有所差异。陈共炎(2005)重点关注证券公司盈利能力,他借助DEA方式,从企业运营效率层面对2002年的107家企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符合DEA效率前沿标准的证券企业个数达到十家,包括中信证券、中金证券、广发证券,在样本证券企业中,低效率企业的前三名包括天同证券、银河证券、联合证券。王晓芳和程可胜(2009)主要研究证券公司的经营能力,他们采用DEA及以DEA为理论基础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评价工具,以32家证券企业为评价对象,调取2004年至2006年间的财务资料,从效率层面展开评估。结果表明,因技术效率等核心要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规模呈递减式发展。尹传奇(2011)以企业经营水平为立足点,以DEA为分析工具,将106家企业作为分析对象,以2010年的经营效率为基准展开分析。相关数据显示,从整体来讲,证券行业呈递减式发展,上市及创新型企业在经营效率方面比未上市及普通企业更高。杨思博(2013)重点研究证券企业的营销承受水平及盈利能力,采用数据包络法,以19家上市企业为对象,以2010年的经营效率为基准展开分析,分析表明,很多样本企业的规模报酬效率不甚理想,呈现递减趋势,这说明证券企业的资源未实现最大化利用,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以DEA为探究方式,从经营效率层面对证券企业的研究存有很多缺点:一是选取指标时考虑不够全面,投入、产出指标仅单方面反映证券公司某种经营能力,未能充分体现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二是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未进行相关性分析。在运用DEA进行效率测度时,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之间相关性越大,投入、产出指标内部相关性越小,模型效率测度越精确。对此,本文借鉴以往学者对证券公司经营效率指标体系的选择,从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这五方面考察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对指标体系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较为全面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而客观、有效评价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
三、证券公司经营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辅以文献经验筛选输入、输出指标,即以2013年的指标资料为基准点,构建经营效率评估指标机制。因证券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本文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员工数量分别相除,从而消除规模要因的影响,选取单位资本投入和单位劳动投入作为证券公司的投入指标。
该指标体系从5个方面选择输出变量,分别反映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产出指标如下:(1)净利润率:该指标主要用以衡量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2)资产负债率:该指标主要用以衡量证券公司的偿付能力;(3)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用以衡量证券公司的成长能力;(4)费用率:该指标主要用以衡量证券公司的运营能力;(5)净资本:该指标主要用以衡量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四、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DEAP2.1进行模型运算,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http://www.sac.net.cn),包括29家创新类证券公司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评价体系属于多输入多输出类型,本文选择以输出为导向的C2GS2模型,松弛变量的计算方法为multi-stage方法。
(一)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2013年创新类证券公司的技术和纯技术效率均值分别是0.907、0.975,规模效率均值是0.930,这表明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值距效率前沿面较近,各创新类证券公司在效率能力增强方面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符合DEA要求的企业在样本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7.93%,这可能是由于创新类证券行业规模效率水平偏低,从而影响到整体经营效率水平。总体来说,证券企业要想成为创新试点型企业,则必须拥有较高的经营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这和得出的结论是相符合的。
(1)技术效率。处在0.9至1的企业数量共有17个,技术效率值达到1的企业包括光大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国国际金融(有)、海通证券、国都证券、长江证券、中银国际证券、西部证券,意味着这部分企业的经营能力较为优秀,技术水平、管理水准和企业经营规模相协调,投入产出比例适中。在区间0.8-0.9共有9家。这两个区间共占全部的9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整体技术效率偏上等。
(2)纯技术效率。它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及服务水平的反映,效率值高则样本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高。在区间0.9-1的创新类证券公司共有27家。其中,东方证券、中信证券、上海证券、国联证券、中投证券、齐鲁证券等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为1,但是技术效率却不为1,这表明这6家证券公司在不考虑规模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其生产是有效率的,但是由于经营规模不合理,导致了公司整体生产效率的低下。因此,对于这6家创新类证券公司而言,内部经营改善的重点是提高公司的规模效率而非纯技术效率。在区间0.8-0.9的证券公司仅有2家,依次为兴业证券、财富里昂,这表明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大部分创新类证券公司均已达到较高水平。
(3)规模效率。处于0.9至1的创新型企业数量为22,占到所有企业的76%,而0.8至0.9的企业数量达到5家,依次为东方证券、上海证券、申银万国、中投证券、红塔证券。在区间0.7-0.8和区间0.5-0.6的证券公司分别各有1家,依次为财富里昂、中信证券。数据表明,整体上我国创新类证券公司的效率规模水平较高,不存在规模效率低于0.5的创新类证券公司。
(4)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呈增加趋势和变化较小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家、11家,而逐步减弱的企业达到16家,这说明在创新型证券企业中,38%的公司已处于最优规模,这些公司可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同时做出适当调整,以使企业经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盈利能力。此外,超过50%的企业在规模扩大方面过于注重速度而忽略质量,因此合理调整内部结构,优化经营规模对这些证券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只有山西证券和第一创业证券,它们可利用市场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提高效率。
(二)创新类证券公司松弛度分析
松弛变量包括两部分:投入指标变量、产出指标变量,前者代表投资过多,后者代表产出量过少。从投入指标层面看,现阶段资本和劳动方面投入过多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均为3家,所占比例均为10.34%;在产出指标方面,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费用率和净资本对应松弛变量不为0的证券公司个数依次为4、5、3、2和5,所占比例分别为13.79%、17.24%、10.34%、6.9%和17.24%。从整体来讲,有投入过多问题的创新型企业占到 20.68%,很多企业都在产出量方面存有问题,特别在偿付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改进。
五、结语
本文运用DEA对我国29家创新类证券公司2013年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整体表现来看,创新型证券企业的经营效率能力已超过标准水平,和其他类型的证券企业相比,有着明显的效率优势。纯技术效率对创新类证券企业的经营效率并未发挥较大作用,规模效率对创新型证券企业意义重大,特别是对技术效率,它是影响技术效率的核心要素。
本论文以创新型证券企业的经营效率为对象展开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对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展开探究,从企业运营现状等方面发现和其他企业间的差距,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其次对创新类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可以使证券企业的投入资金进一步下降,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发,也将会使证券企业在制定管理方案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增强证券企业的个体效率;最后,根据创新型企业经营效率的解析结论,制定相关方案并提出有益意见,推动证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应对外来冲击的承受能力、稳定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
[2] 冯恩新.证券公司规模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
[3] Sathye,Milind.“Efficiency of bank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India”.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pp.148.
[4] Wei David Zhang,Shuo Zhang,Xueming Luo.“Technological progress,in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US securities industry:1980-2000”.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no.59(2006),pp.589-594.
[5] 尹传奇.基于DEA的我国证券公司效率评估[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11:17-49.
[6] 杨思博,张薇.基于DEA的证券证券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J].理论探索,2013(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