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医德观研究》评介
2015-01-27李恩昌
李恩昌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1,wenhai188@163.com)
·书 评·
《和谐医德观研究》评介
李恩昌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1,wenhai188@163.com)
由徐玉梅、杨萍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和谐医德观研究》一书是医学人文研究领域中一部推陈出新的力作。“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作者启用新思维、开拓新视角,创造性地提出并诠释了和谐医德观,对医学伦理学体系进行了丰富与完善是医学人文研究的一大进步,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规范价值。
道德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步,不同的时代赋予医德观不同的内涵。“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中国传统医德的典范。传统医德观在医学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医学的大发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传统医德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走向深入,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医德观对其进行道德层面的考量;如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如何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和谐医德观研究》一书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敏锐性,“本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进取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时代性与全人类性相统一的要求,深入研究和谐医德观的逻辑起点、现实起点和历史起点”,并且深入研究了和谐医德观的内涵、基本特征、确立原则和价值追求,提出了践行和谐医德观需要厘清的多方面关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现实的问题域,这在医学伦理学界尚属首次,彰显了作者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充分认识到医德观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第一章中对医德观进行了历史考察,为和谐医德观的构建寻求历史起点。尽管传统医德观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它仍对当时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医学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医德观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医德观念需要适时更新、与时俱进。因此,作者在第二章到第四章中具体分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传统医德观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提出在动态中把握医德观念,注重社会责任,突破传统人道主义。作者承接历史、立足现实,从六个方面分析新型医德观的客观依据,即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医学伦理本性回归和功能拓展的要求”。
第五章到第八章作者概括了和谐医德观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确立原则和价值追求。和谐医德观的主要内涵包括“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结合;公平与公益相兼顾;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相一致;面向个体与面向群体、面向社会相协同;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医患、医医、医社关系相和谐”。和谐医德观内涵的概括继承了传统医德观内容的精华,并赋予了其时代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的要求,集丰富性、科学性、适应性于一体。无论从基本内容上,还是从基本的服务理念,以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上,都显示出自身的显著特征。和谐医德观具有“理论指导的先进性、内容概括的时代性、经验总结的科学性、服务目的的人本性以及作用发挥的协调性”等特征。和谐医德观的构建原则是根据医疗实践的特点和规律确立的,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正确理解、掌握并运用这些原则,有助于和谐医德观保持生机与活力。和谐医德观追寻“健康价值、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价值目标;病人利益至上的价值主导”,并确立了和谐医德观价值追求的根本标准。将是否有利于维护病人、社会的健康利益以及维系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和谐医德观价值追求的首要标准;将是否有利于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和谐医德观价值追求的二级标准;将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和谐医德观追求的三级标准。这既是医务人员适应新医改的必然要求,更是医学伦理实现医德理论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医德观寻求的是更为合理的伦理价值理想,强调的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共同利益,追求的是医德主、客体的公正与和谐,它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医学道德的本质。
医学活动涉及多方面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社关系等,认真研究这些医学关系对于构建和谐医德观、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谐医德观的建立是为了给医疗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谐医德观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实践层面上,因而作者在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中重点分析了践行和谐医德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与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务人员素质培养等几方面的关系,并梳理了医德观视域中的医学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计民生建设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塑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尤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医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务人员是医学的主体,其人文品格与医疗技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践行和谐医德观,塑造自身的人文品格对构筑和谐医患关系具有决定意义。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学校教育是医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阶段。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等具体要求。医学生能否将求真扬善于一体的职业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直接关系到医学职业实践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因此,践行和谐医德观要注重校内医德教育,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基于此,作者注重分析运用和谐医德观对医学生加强医德教育,注重职业精神培养。我国新医改强调了公益性,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谐医德观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宗旨相契合,为新医改回归公益性进行伦理辩护,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伦理支持,并为调动医务人员维护公益性的积极性准备伦理动力。作者的这些论述很有见地,为医学道德的研究进一步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总之,笔者认为《和谐医德观研究》一书研究深入,创新性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医学伦理学研究领域值得一读的一部好书。
〔修回日期 2015-01-28〕
〔编 辑 金 平〕
R-052
A
1001-8565(2015)02-0291-02
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