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1-26林如海吴秉祥
林如海++++++吴秉祥
[摘要] 目的 研究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AF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RF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伤椎各参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神经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伤椎椎管面积、矢状面位移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AF钉内固定;RF钉内固定;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b)-0068-03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的致伤因素,如高处坠落伤,交通伤等[1]。AF及RF钉内固定均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临床效果的优劣存在争议[2]。本文比较AF钉内固定及R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0~63岁,平均(36.3±8.4)岁;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压伤3例,跌倒摔伤2例;胸11损伤6例,胸12损伤12例,腰1损伤11例,腰2损伤1例,腰3损伤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6例,D级7例,E级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RF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3岁,平均(36.5±8.8)岁;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压伤2例,跌倒摔伤3例;胸11损伤2例,胸12损伤11例,腰1损伤10例,腰2损伤1例,腰3损伤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4例,D级5例,E级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及神经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取俯卧位,显露伤椎及上下相邻的一节椎体,根据术前CT或胸腰椎X线片为椎弓根螺钉选择合适的进钉点,进针时不断用C型臂X线机透射以纠正进针位点与方向,当螺钉进入椎体2/3时,停止进钉。采用AF及RF钉内固定者,在置钉完成后,分别安装各个固定系统的连杆,撑开椎体进行复位,检查椎体复位良好及高度合适后,固定连杆。对于神经症状轻微或者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一般不进行椎管探查,如需要进行探查,椎板减压应于安装好椎弓根钉后立即进行,减压良好后,探查脊髓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对比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伤椎椎管面积、矢状面位移及Cobb角;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比较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下肢痛或腰疼、断钉、伤口感染等。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方法。A级:损伤脊椎平面以下的深感觉及浅感觉完全消失;B级:损伤脊椎平面以下的深感觉及浅感觉完全消失,仅有某些骶区的感觉存在;C级:损伤脊椎平面以下仅存在一些肌肉的运动功能,但均为无用功能;D级:损伤脊椎平面以下的肌肉功能不完全,有扶拐行走能力;E级:深感觉、浅感觉、大小便功能及肌肉功能良好,可存在病理反射[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各参数的比较
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伤椎椎管面积、矢状面位移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试验组伤椎椎管面积、矢状面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的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的比较(x±s)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试验组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2例,E级25例;对照组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两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试验组下肢痛或腰疼5例,断钉2例,伤口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8%;对照组下肢痛或腰疼2例,断钉2例,伤口感染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这一骨折类型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致伤原因包括外力及其他病理因素,在青壮年患者中,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的致伤因素,如车祸、重物压伤及高处坠落伤等。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患者存在骨质疏松,低暴力损伤是较常见的致伤因素,如滑倒、跌倒等。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常有神经功能损伤发生,假如致伤原因为高能量损伤,患者还常有其他脏器的损伤[4]。
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及时复位伤椎,解除脊髓压迫,恢复伤椎前后缘高度及与邻近节段椎体的应力,关系是治疗的关键[5]。AF及RF钉内固定的方法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其对于伤椎既有复位作用,又有固定作用,可通过轴向的牵引使椎体的生理前凸得以恢复。本研究中,两种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伤椎椎管面积、矢状面位移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6]。这两种方法均是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椎体,然后采用连杆系统固定并撑开椎体。但是具体操作上有不同,RF钉内固定系统的椎弓根钉进针角度选择是根据椎体丢失高度的程度来确定的,而后固定连杆,通过其前部扇形张开的构造使伤椎恢复生理前凸,对于压缩椎体的撑开,通过沿连杆角度椎弓根螺钉的轴向移动来实现,当伤椎恢复到理想的高度时,角度椎弓根螺钉停止移动,并进行固定[7]。而AF钉内固定系统压缩椎体的复位是通过4枚螺钉的相对展开成角来实现的,所以椎体复位的程度与这4枚螺钉进入椎体的角度及其相互所成的角度相关的,对于伤椎的高度可通过旋转撑开棍来调节[8]。相比于RF钉内固定系统,其重塑受伤脊柱的生理弯曲的原理同样为角度螺钉的固定连接作用,但其突破了三维调整的限制,同时其连杆结构较为简单,方便准确调节,所以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手术出血量也会减少,对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的恢复也有优势[9]。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研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对于神经恢复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情况相近。
综上所述,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可心.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1973-1974.
[2] 邓成勇.AF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487.
[3] 何森根.AF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9-21.
[4] 高建平,王健,张来虎,等.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90,192.
[5] 邹守平,黄强,谭小云,等.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5):445-446.
[6] 宁建新,赵友仁,陈锦平,等.AF系统脊柱内固定折断原因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5):45-46.
[7] 叶茂,王春国,黄敬东,等.3种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3):49-51,92.
[8] 顾华,付建,易难,等.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个月随访的中远期效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3):2378-2381.
[9] 谭志强,廖永德,陈秋生,等.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3例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57-58.
(收稿日期:2014-09-10 本文编辑:郭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