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惩对轻度智障儿童抑制性控制功能的影响

2015-01-25兰继军李群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抑制性频度奖惩

兰继军,李群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1 奖惩与抑制性控制

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 Control,IC)是指当个体追求一个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对不相关刺激的反应的一种能力。抑制性控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抑制性控制功能不但可以促进智力、注意力、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情绪调节、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1]。格雷的强化敏感性理论认为,抑制性控制包括行为趋近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行为趋近系统对奖励信号更敏感,当它被激活时,行为会增加。而行为抑制系统对惩罚信号更敏感,当它被激活时,会抑制行为[2]。朱昭红、白学军研究发现,在奖励条件下,被试的正确抑制率显著低于惩罚条件和奖惩混合条件[3]。可见,奖励和惩罚所引发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智障儿童的抑制性控制水平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智障儿童在控制动作、情绪及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奖励和惩罚又是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因此,不同反馈类型对轻度智障儿童抑制性控制功能的影响值得关注。从奖惩频度上看,已有的部分研究表明,奖惩的频率会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奖惩频率不同,产生的结果可能不一样,智障儿童对重复刺激的反应与普通儿童也有所不同[4]。对此,本研究将反馈类型和反馈频度作为研究变量,以了解在哪种条件下轻度智障儿童抑制性控制功能最好。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

来自西安某小学的11名轻度智障儿童,其比纳智力量表所测智商为60~70。其中女生6名,男生5名,年龄8~15岁,平均年龄为10.9岁。

2.2 实验设计

采用4(反馈类型)×3(反馈频度)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反馈类型有无反馈、奖励反馈、惩罚反馈以及奖励和惩罚混合反馈4个水平,反馈频度有高频(100%)、中频(50%)和低频(20%)3个水平。因变量为无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MRT)、有停止任务中的正确率。

2.3 实验情境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测查智障儿童的抑制性控制功能。实验采用E-Prime1.1软件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反应(计时精度为1 ms),靶刺激为数字1和2,停止信号为符号*,奖励刺激和惩罚刺激分别为绿色的笑脸和红色的哭脸[5]。当停止信号不出现时,见到靶刺激1则按1键;出现靶刺激2则按2键;当停止信号出现时,不按任何键。分别设计奖励情境、惩罚情境、奖惩混合情境、无反馈情境4种实验情境,其中无停止信号任务、停止信号任务分别占整个实验试项的85%、15%。

奖励情境分为奖励-高频、奖励-中频、奖励-低频3个水平,惩罚情境分为惩罚-高频、惩罚-中频、惩罚-低频3个水平。每种情境下的实验任务各有40个,其中无停止信号有34个。在无停止信号和有停止信号中,靶刺激1和2各占一半,在奖励-高频条件下,每次反应后都给予奖励反馈;在奖励-中频条件下,随机选择50%的反应给予奖励反馈;在奖励-低频条件下,随机选择20%的反应给予奖励反馈。

奖惩混合条件下,实验前一半是奖励情境,后一半是惩罚情境,各有60个任务。其中奖励-高频、奖励-中频、奖励-低频、惩罚-高频、惩罚-中频、惩罚-低频各20个。靶刺激1和2各占一半,其中无停止信号各17个。

在无反馈条件下,要求被试完成40个实验任务,靶刺激1和2各占一半,不呈现反馈刺激。

2.4 实验程序

首先在显示屏中央出现注视点“+”500 ms,接着呈现靶刺激1 000 ms,在部分实验任务中,靶刺激后会出现一个停止信号持续1 000 ms。要求被试在停止信号出现时立即按键终止。

3 研究结果

3.1 四种反馈类型下无停止信号任务的反应时差异

在无停止信号任务的优势反应阶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反馈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反馈类型(3,30)=7.05,p<0.01,被试在奖励反馈条件下反应时最短(无反馈 428.29 ± 303.74,奖励反馈353.92 ±290.54,惩罚反馈519.47 ±233.25,混合反馈503.93 ±399.45);而反馈频度的主效应、反馈类型和反馈频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6,60)=2.29,p >0.05。

3.2 在四种反馈类型下有停止信号任务的正确抑制率比较

在停止信号的非优势反应阶段,对停止信号的正确抑制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反馈频度间的主效应显著,F反馈频度(2,20)=13.85,p<0.05;而不同反馈类型间的主效应、反馈类型和反馈频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见图1)。

图1 轻度智障儿童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正确抑制率

3.3 不同反馈频度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3种反馈频度下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时差异,发现反馈频度的主效应显著,F(2,20)=4.35,p<0.05(低频338.43 ±316.55,中频 369.2 ±308.71,高频 425.88 ±320.25)。说明在不同的反馈频度下,轻度智障儿童对刺激的反应时不同。

4 讨论

在优势反应阶段,轻度智障儿童在奖励情境下反应时最短;而在非优势反应阶段,轻度智障儿童在奖惩混合情境下,正确抑制率最高。说明奖励能加快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而奖惩结合的方式则抑制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

在奖励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了格雷的强化敏感性理论,即奖励使行为被激活、反应加快。而在惩罚情况下研究结果与格雷的观点不一致。本研究发现,在奖惩结合的条件下,正确抑制率最高。原因可能是频繁惩罚会加重心理压力,造成恐惧和焦虑,导致不能抑制;而奖惩混合则不会造成过重的压力,且被试无法猜测下一次是奖励还是惩罚,反而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更易区分优势与非优势反应。这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注意力越集中,反应抑制的过程也就越顺利,正确抑制率也越高[6]。

无论有无停止信号,轻度智障儿童在无反馈情境下的表现与惩罚情境下的表现一样好,甚至要优于仅有惩罚情境下的表现。说明轻度智障儿童对惩罚不敏感,单纯的惩罚对控制智障儿童的行为很难见效,这和实际教学情境是相符的。

在不同的反馈频度下,轻度智障儿童在低频反馈条件下反应最快,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要轻度智障儿童加快反应,可以给予其低频指令,而如果需要他们抑制行为时,则要给予中等频度以上的指令。

5 结语

奖励能加快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而奖惩结合的方式则抑制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这对改进轻度智障儿童的教学有一定启发,当智障儿童在宽松、鼓励的环境下学习时,他们表现得更好,会有更大的进步。因此,教育者应根据轻度智障儿童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有吸引力与趣味性的奖励手段来促进其学习和行为改善。

[1]魏昶,安晓镜.学前儿童抑制性控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394-395.

[2]王勇慧,周晓林,王玉凤,等.两种亚型儿童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反应抑制[J].心理学报,2005,37(2):178-180.

[3]朱昭红,白学军.奖惩线索对停止信号任务中抑制能力和心率、皮肤电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2(4):796-800.

[4]蔡汝刚,季红光,郭迪,等.智能异常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的行为表现[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74-175.

[5]白学军,朱昭红,沈德立,等.奖惩线索条件下内外倾个体的自主唤醒和行为反应[J].心理学报,2009,41(6):492-500.

[6]文萍,李艳娜,丁志龙,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抑制控制与转换[J].中国特殊教育,2010(2):64-68.

猜你喜欢

抑制性频度奖惩
抑制性建言影响因素研究评述与展望
基于抑制性自突触的快慢对神经元簇放电节律模式的研究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抑制性规制到激励性规制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脊髓背角III层甘氨酸能神经元投射至II层放射状神经元的抑制性环路发生功能障碍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频度副词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