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25毛德华
毛德华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1 面向社会需求的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方面的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研究内容与实践如下:
1.1 人才质量的跟踪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与反馈机制研究
通过对不同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质量跟踪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等先进的定量评价方法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建立社会人才评价机制及反馈机制。采用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毕业生质量状况,评价分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1]。人才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是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进行比较,从而做出评价。人才质量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开展人才质量跟踪评价的基本前提[2]。参考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实践,设计了2层次人才质量跟踪评价指标体系,即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各一级指标又分别包括3、5、7和3个二级指标[3]。
采取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5级:“优秀”占32%,“良好”占50%,“中等”占15%,“合格”占2%,“不合格”占1%。总体人才质量为“良好”。通过评价反馈的信息是:思想素质层次较高,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为扎实,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应加强,外语应用能力一般,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写作表达能力不够,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工作业绩令人欣慰。为此提出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对策建议[3]。
1.2 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
调查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反馈到在校学生的培养之中;分析在校学生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在校学生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完善途径,建立校外与校内人才质量评价与培养途径的联动机制。
人才质量评价的联动机制,是指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以共同目标与制度约束为前提,建立以实操能力评价为主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调整、优化培养计划,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即“三体联合,四重评价”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联动机制。“三体联合”是指三个责任主体的联合:一是政府,具体由教育主管部门、人才交流中心承担;二是高校,具体由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共同负责;三是企业,具体由用人单位人事部和实践工作站负责。根据人才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对象、标准、用途及去向的不同,我们把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拆分为校内评价、实践评价、在职评价、教学评价四个评价体系(如表1)。
表1 四重评价区分表
将四重评价有机统一起来,在人才培养不同阶段发挥其特有的评价作用,最终构成一体化的联动机制,以此来推动和健全人才质量评价的运行。评价的联动机制在信息的来源和去向方面具有开放性,而在运行机制上具有封闭性与循环性(如图1)。
图1 人才质量评价的联动机制
根据评价最终目的,联动机制运行中以毕业为节点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围绕人才自身学习的过程,让评价作为不断调整学习、实践重点的依据,最终成为专业型人才;二是以高校教育方式、途径、计划为中心,通过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参与和反馈,使高校的人才供给更符合社会需要[4]。
1.3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收集国外不动产管理专业和国内不同背景(农业类、综合类、师范类、地质类、工学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分析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异同之处,存在问题,借鉴港台地区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成分,探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包括明确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地位,构建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全力保障学生就业等[5]。
1.4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革新机制研究
针对新时期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定位,提出“整体发展、以人为本、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改革思想。提出了横向课程体系与纵向课程体系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并针对各年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6]。横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特色课程;纵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在具体的课程内容改革中,推出了土地法学情景案例式示范教学、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导向式示范教学、土地管理学立体化考核方式改革等。
1.5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配套研究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显得特别重要。分析现有教学实践环节的优势与劣势、刚性与弹性状况,探讨服务于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配套体系建设。以湖南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样本进行分析,提出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加强院校间交流,实行多课程综合实习,进行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专业软件综合实习,使专业综合实习更具弹性,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改革措施[7]。
1.6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学生科研机制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把大学生科研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实行本科导师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吸收学生参加专业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创办学生学术刊物,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建立科研活动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等[8]。
2 面向社会需求的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开设于1993年,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校内校外联动。学院土管专业是在地理科学背景下开设的,因此最先推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特色”较明显。为此,一方面,派出多组教师去北京、南京等地调查有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开设该专业自学考试与函授专科、本科,其学员大部分是国土系统的员工。通过与国土系统的直接对接,充分了解国土系统对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人才规格、人才结构、人才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反馈到本专业全日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中,逐渐形成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弹性素养限选课、任意选修课。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主要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模块,后三个模块则体现了弹性培养的要求,这样较好地体现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在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增设和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导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专业必修课程。同时特别加强了集中实习,包括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综合野外实习、测量与地籍测量实习、专业软件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开设了超过规定学分1倍以上的选修课程。为了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指导,编写出版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教程》[9]。
近年来,又开设了国土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短期培训班,采用脱产培训的形式,时间一般为3个月。所开设的课程由国土局领导与我院共同商定,根据培训对象又分为普及班与骨干班,开设不同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操练相结合,重点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1]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46-149.
[2]马小辉.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的架构与运行[J].中国高校研究,2010(12):64-66.
[3]刘清,林彬,毛德华,等.人才质量的跟踪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与反馈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2):74-77.
[4]赵宇,毛德华,郑云有,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质量评价联动机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11):148,155.
[5]胡宇,贺云,毛德华,等.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2):30-32.
[6]卢姗,赵宇,毛德华,等.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4-36.
[7]贺云,毛德华,胡贤辉.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59-161.
[8]林彬,毛德华,刘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3(5):62-64.
[9]毛德华,谢炳庚,胡贤辉,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