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2015-01-25徐鹏何林荣
徐鹏何林荣
(1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2浙江省武义县林业局321200)
武义县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徐鹏1何林荣2
(1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2浙江省武义县林业局321200)
根据武义县湿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从湿地生态旅游模式、湿地生态农业模式、湿地生态渔业模式、湿地文化传承利用模式等探讨武义县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并提出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因地制宜、持续发展,政府主导、长效管理,依靠科技、挖掘潜力等利用对策。
湿地;武义;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集土地、水、生物、旅游等多种资源于一体,能为人类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价值的一种资源。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钱塘江与瓯江的上游,属浙中西南内陆湿地功能类型区,生态系统典型,湿地资源丰富。
1 湿地资源利用现状
据最新湿地调查资料显示,武义县有面积8hm2以上(含8hm2)的湿地斑块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和其它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湿地面积总计2435.46hm2,涉及湿地类型有2类5型。境内以河流、库塘湿地为主的湿地分布广泛,特征明显,对区域发展意义特殊。
全县传统的湿地利用模式主要有:水源供给、水能利用、传统湿地种植以及湿地养殖等。因湿地保护意识的缺失,部分粗放而片面的湿地利用模式如小水电、挖沙、粗放种养殖等,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已势在必行。
2 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2.1 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开展湿地探索、观察、休闲和体验等,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武义县秀丽的湿地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是湿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模式。
2.1.1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湿地合理利用、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的典范,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
(1)浙江武义熟溪湿地公园:以秀美和谐的“山-水-林-田-湖”浙中丘陵盆地湿地景观、典型自然的马尾松-香樟滩林植被、底蕴深厚的母亲河文化为特色,开展湿地游憩、科普宣教、文化体验等湿地生态旅游示范。
(2)浙江武义十里荷花湿地公园:以十里荷花景观及宣莲文化、畲族风情为特色,开展湿地观光、湿地农业休闲、民族风情体验等生态旅游示范。
2.1.2 湿地景区生态旅游
(1)教隆寺水库(石鹅湖)湿地旅游景区:景区内林木苍盛,秀峰碧水,以奇岩、秀湖、名寺和红军革命史迹而著称。在保护好湿地自然环境及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开展库塘湿地观光揽胜、休闲度假旅游示范。
(2)溪流湿地旅游示范:针对武义县境内山区性河流湿地广布的特点,选择寿仙谷、神牛谷等适宜溪流河段开展漂流观光、生境体验、露营垂钓、溯溪探险等河流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发挥湿地优势,促进全县生态景区全域化建设。
2.2 湿地生态农业模式
稻田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义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田园肥美,物产丰饶,“武义宣莲”、“白姆茭白”、“武义大米”等湿地农产品均享有盛名。以可持续发展观,大力发展湿地特色农业,推行生态种植,是武义县湿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
2.2.1 武义宣莲种植
产于武义宣平河谷盆地的“宣莲”曾是清朝时的贡品,为武义的传统名贵特产,为全国三大名莲之一。规划加快千亩莲子精品园示范基地建设,实行良种引进试种,应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改进加工技术,积极拓展莲子产业,发展湿地农业旅游,实现武义宣莲生产、观赏、休闲的一体化发展。
2.2.2 白姆茭白种植
武义白姆茭白因“个大、质白、肉嫩、味鲜”且营养丰富而驰名省内外。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加快茭白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规范种植技术,加强检测,通过生物虫害防治、增加使用有机肥、科学管理等措施,打造绿色高品质品牌,提高湿地农业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2.3 鱼稻共生种养
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利用“稻养鱼,鱼肥稻”的稻鱼共生理论而形成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没有化学农药的投放,对周遭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修复保护作用。武义县稻田湿地资源丰富,稻鱼共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广前景。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广普及稻鱼共生轮作、鱼塘种稻等湿地生态种养殖模式,有效减少渔业养殖污染的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稻田及养殖场湿地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2.3 湿地生态渔业模式
水产养殖是湿地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利用的典范,对扩大湿地生境、保护和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湿地的和谐关系、提升湿地的综合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态、高效、安全渔业,增强渔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武义县库塘、养殖场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3.1 生态休闲渔业
依托金华市周边城市城乡一体化及浙中城市群的建设,通过引导工商业主和民间资本,结合武义县山塘水库及河流众多的湿地资源特色,投资开发建设集风光旅游、垂钓休闲、度假观光、教育展示等功能的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渔业,不断拓展渔业发展的新空间;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养殖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多元化特色养殖。
2.3.2 库塘清水养殖
清水养殖是指不在水库山塘湿地中投放任何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物质的养殖方式。武义县现有大小水库养殖面积833.9hm2,有1-10万方的山塘养殖面积418.7hm2。为追求经济效益,养殖承包者过量的投料养殖导致水质逐年恶化,并对下游水环境造成破坏。为保护湿地水环境,按照政府倡导、逐步推行、强制实施与鼓励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县所有中小型水库和1-10万方山塘中逐步推行清水养殖,发放养殖补偿,进行量化考核。
2.4 湿地文化传承利用模式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历史文明的源头和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湿地文化的传承利用是湿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武义县湿地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开展湿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利用。
(1)挖掘湿地文化内涵:通过对全县涉及湿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开展普查,深入发掘区域内湿地文化遗存及非物质文化内涵。
(2)培育文化利用载体:加快湿地公园、文化园、湿地科普宣教基地、湿地文化宣传长廊等建设,开发富含武义湿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
(3)开展湿地文化活动:举办湿地文化节,开展如农田斗牛、鲤鱼跳龙门等传统湿地娱乐,廊桥七夕祈福和正月十五拜禹王等湿地民俗活动,推进湿地特色文化旅游。
(4)推进湿地文化产业:通过博物馆、文化馆、湿地公园、文化市场等搭建湿地文化创作平台,营造并提供湿地文化、艺术创作场所,把湿地文化商品化,推进湿地文化保护与发展。
3 合理利用对策
3.1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湿地利用以保护武义现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与价值观,在不破坏和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效益,重点发展湿地生态、休闲新业态,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发展。
3.2 因地制宜,持续发展
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武义湿地资源类型、特征、区域自然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休闲渔业、文化利用为武义县湿地可持续利用主要发展方向。并在分析湿地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确定各产业发展规模,实现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3.3 政府主导,长效管理
合理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武义县湿地资源的利用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根据社会发展及市场的需要,加强宣传,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并将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利用管理,充分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3.4 依靠科技,挖掘潜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通过加强与科技院校合作,扩大对外合作,强化湿地利用模式的技术支撑,提升科技含量,实现高效利用;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建立湿地利用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保障利用的可持续性。同时,充分挖掘湿地的自然与人文潜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利用等产业。
[1]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国.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6):34-37.
[2]邓培雁,陈桂珠.湿地价值及其有关问题探讨[J].湿地科学,2003,1(2):136-139.
[3]张秋根,李明俊.江西省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6(3):37-40.
[4]郑彩红,曾从盛.晋江深沪湾湿地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36-37.
S718.5
B
1004-7743(2015)04-0070-03
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