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中的应用
2015-01-24韩鹰鹏宋桂兰姜洪杰宋成君韩春艳
韩鹰鹏 宋桂兰 姜洪杰 宋成君 韩春艳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中的应用
韩鹰鹏 宋桂兰 姜洪杰 宋成君 韩春艳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VNG)检查在头位变动引起的眩晕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6例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患者行 VNG检查, 对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336例患者行VNG检查, 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291例(86.61%), 颈性眩晕35例(10.42%), 中枢性眩晕2例(0.60%), 其他不明原因8例(2.38%)。结论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对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指导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指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眩晕, 临床并不少见。通过视频眼震电图检查, 对此类疾病鉴别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院自2013年1月1日开始对头位改变引起的眩晕患者行VNG检查,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就诊于本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与头位变动相关的眩晕患者336例,其中男134例, 女202例, 年龄11~87岁, 平均年龄55岁,病程2 d~2年, 主诉均为头位改变时出现短暂性的眩晕, 持续数秒到几分钟。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在本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与头位变动有关的眩晕患者详细记录病史及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专科体格检查, 然后行VNG检查。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2006年, 贵阳)标准[1], 确诊为BPPV者, 采取相应手法复位治疗。非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根据病史及VNG检查结果进一步行头MRI或颈椎MRI检查, 确诊为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转神经内科诊治, 颈椎病患者转骨科诊治, 所有患者均追踪其病情发展变化诊疗情况, 保存资料。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 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
2 结果
依据变位及滚转试验观察到特征性眼震伴眩晕[1]:确诊为BPPV者264例, 其中后半规管187例, 水平半规管72例, 上半规管5例, 全部采取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 治疗后7 d复诊,244例痊愈, 有效12例, 无效8 例,244例痊愈患者中有21例复位后1~3 d再次出现眩晕发作, 二次行手法复位治疗后7 d复查, 症状消失, 视为痊愈。2例患者自觉复位后症状减轻, 但VNG检查, 滚转试验时眼震无明显减轻,视为无效。5例患者有特征性眼震, 无眩晕发作, 和22例患者有典型眩晕发作, 无特征性眼震, 可疑BPPV, 给予试行手法复位治疗, 治疗后患者自觉眩晕减轻或头脑较前清晰, 无昏沉感, 归为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有效率97.25%, 随访1~6个月无复发。非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追踪其后续诊断治疗情况, 确诊为颈性眩晕者35例, 骨科系统治疗后眩晕消失6例, 明显好转29例,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者2 例,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后眩晕明显好转或消失, 其他不明原因的眩晕患者8例。
3 讨论
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指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眩晕, 最常见的是周围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研究表明BPPV占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比例约为86.61%;本组中确诊和可疑为BPPV患者与此相符(291/336), 其次是颈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还有一些其他并不常见的疾病引起的头位改变所致头晕。此类疾病中, BPPV最多见, 也最易误诊误治, 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危害较大, 一旦延误诊断,后果不堪设想。对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患者进行VNG检查,①通过视眼动系统功能检查了解有无中枢病变, ②通过DIXHallpike变位试验及ROLL滚转试验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③了解患者前庭功能有无减弱。对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一种外周性眩晕疾病, 临床表现为与头位变动相关的短暂阵发性眩晕, 伴有眼震但无明显耳鸣、耳聋等耳蜗症状。根据其解剖特点, 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 其次是水平半规管, 上半规管最少。最多见的是在低头、抬头、躺下、坐起或床上翻身动作时出现眩晕,持续时间短, 患者相当痛苦。确诊主要依靠DIX-Hallpike变位试验及ROLL滚转试验, 其中DIX-Hallpike试验诊断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 ROLL滚转试验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根据眼震电图特点, 判断受累半规管, 进一步行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采取Epley耳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取Barbecue翻滚法, 本组病例复位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PPV具有自愈性, 尤其病史≤1个月者自愈率较高, 尽管如此, 手法复位的简单有效性可以明显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
根据临近组织和结构的受累情况, 临床上可将颈椎病分为4型: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与颈性眩晕有关的是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由颈椎椎间盘侧突压迫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非常罕见, 由椎体不稳引起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较多, 主要特点是当头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头位时即出现短暂的眩晕, 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往往与体位或活动有明显关系, 坐位或站立时加重, 卧位时减轻或消失。行颈椎正侧位X光片检查, 发现有颈椎不稳, 其判断标准:颈椎前屈后伸时X线片上相邻节段前后位移之和≥3 mm和(或)成角位移≥11°[2]诊断就可以基本明确了。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多由于后循环缺血所致,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是PCI的主要诱因, 而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阻塞[3]。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 最常见症状主要是肢体无力、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由于不同部位的血液供应障碍程度轻重不同, 时间长短不同, 致临床症状多样,且就诊时症状体征多已消失, 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 也可能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乃至恐惧。本组病例中4例患者视眼动系统检查结果有异常, 考虑中枢性病变可能, 进一步检头MRI和MRA检查, 发现2例轻度腔隙性脑梗死,2例确诊为后循环缺血, 进一步改善循环治疗后头晕症状缓解。
综上所述,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确诊占此类疾病大多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对颈性眩晕及中枢性病变所致眩晕起提示作用, 指导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避免过度检查造成的浪费, 可以临床推广。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 贵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2]刘延青, 刘熙海, 孙宇, 等.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的X线测量.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0):600-603.
[3]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047
2015-02-05]
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韩鹰鹏宋桂兰 宋成君 韩春艳), 过敏反应科(姜洪杰)
宋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