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拔针按压的研究近况
2015-01-24刘玲
刘 玲
(中日友好医院老年科,北京 朝阳 100029)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的研究近况
刘 玲
(中日友好医院老年科,北京 朝阳 100029)
静脉输液为重要的给药途径,也是护士基本护理操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临床工作中护士更注重穿刺时的一针见血,对拔针时产生的组织损伤以及主观感受没有得到重视。本文就静脉输液后的拔针方法、按压方法、按压面积、按压时间以及按压力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
据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1至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5.6亿人次,比上年同比提高了12.5%[1]。对于日趋增长的就诊患者来说,不论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还是村卫生室或者诊所,患者静脉输液操作都极为常见。目前国内对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按压方法、面积、时间做了很多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本文着重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1 拔针方法
1.1 先拔后压法:由于先拔后压法未对血管壁施加压力,针头在穿刺血管中仍呈漂浮状态,针头与血管角度很小,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同时也减少了摩擦力。苏吉芳提出,拔针后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3 min,可以明显减轻疼痛及皮下淤血的发生[2]。因此,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可以以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皮下淤血。
1.2 缓慢拔针法:缓慢拔针法是以干棉签轻微压穿刺部位进针处并缓慢(1~2 s)拔出针头,再施压1~5 min至不出血为止。常规快速的拔针法采用棉签压住针头,使得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与血管壁产生摩擦力,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或剧痛;再者,针头斜面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壁接触时如继续向下压,针尖斜面的刀刃对血管壁和皮肤就产生切割力,棉签压力越大,拔针速度越快,所产生的切割力越强,出现疼痛越严重。而缓慢拔针时针头与血管和皮肤不产生切割力或摩擦力,即能达到无痛拔针或减轻拔针时的疼痛[3]。据统计,此法无痛及微痛率为83.44%。快速拔针约0.5 s疼痛明显,缓慢拔针减轻了针头与血管和皮肤的摩擦,达到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效果。有研究显示,棉签按压针眼迅速拔针的皮下淤血率高达55.2%。
1.3 先慢后快法:拔针时针头顺血管纵轴方向,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则将针头快速拔出体外,且完全无疼痛之感[4]。先慢后快法皮下淤血率可降低到1%,先慢后快法将漂浮状态的针尖慢慢向外拔减少了针尖对血管壁产生的切割力,血管壁也不受损伤,避免了血液渗出血管外。据李天艳等报道先慢后快法皮下淤血率可降低到1%[5]。
1.4 “反折式”拔针法:反折式拔针法是在患者输液完毕时不关闭输液开关,而是把输液调节器调慢,撕除胶布右手反折距头皮针1 cm处软管,同时拔出针头。吕凤丽研究显示,关闭输液开关拔针皮下淤血发生率为1.98%。原因在于拔针时液体仍在滴入血管,输液管内压力大于血管内压力,故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回血的发生,从而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6]。
2 拔针后按压方法及面积
2.1 传统按压: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临床上常采用的按压方法仍是护士用棉签按压针眼拔针后再交给患者继续按压,此法使局部血液形成阻断-恢复-再阻断-凝血过程。在恢复过程中血液迅速经损伤的血管壁溢出至皮下而发生针眼出血或皮下淤血,且棉签面积较小,血管穿刺点如未得到按压,使形成局部血肿或淤血。
2.2 大面积按压法:拔针后护士指导患者用对侧手的大鱼际同时按压穿刺针处针眼和血管处针眼,或用整个拇指将被刺血管用力纵向按住,这两个方法都是加大了按压面积,且着力均匀,疼痛感减少。有研究显示同是大面积按压,拔针后用拇指纵向按压无菌棉签的皮下淤血率高于用手掌大鱼际肌纵向按压无菌棉签,并略抬高手臂的方法。陈素清用大鱼际按压法拔针后嘱患者用其对侧手掌大鱼际顺血管走向,按压穿刺部位皮肤针眼及其皮肤上方2 cm范围处,将皮肤针眼和血管壁针眼同时压住按压时间超过5 min按压力量中等,按压时稍举高输液侧上肢少许时间即可,皮肤淤血率仅为1.67%,疼痛减轻,出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7]。有研究也表明,小鱼际肌按压的方法,并指出其用对侧手掌克服了用手指按压时,指缝间隙无压力的缺点。鲍桂莲等报道,拔针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3指并排横向,将针眼上、下1~3 cm全部按压,按压力量以指尖按压将变苍白又没变苍白的力量正好,按压时间为3~5 min。出血、皮下淤血、静脉血管闭塞(完全性、不完全性)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70%、2.96%、0,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4.07%、34.81%、36.30%)(均P<0.05)[8]。用纵轴平行直压血管,不但能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率,还能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2.3 二人合作法:拔针时被穿刺的部位高于心脏水平,将无菌棉签纵行放在皮肤穿刺点上,嘱患者将自己另一只手(或陪护者的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棉签上,不按压。护理人员左手在协作者手上方做好准备,右手拔针后,左手立即将协作者的手按压在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上。研究显示,这种方法避免了按压中间停顿,相对于常用按压法来说,可以将皮下淤血率由28.3%降低到5%。
2.4 胶布加棉球按压法:胶布加平行棉球按压法先不关闭输液调节开关,左手将棉签竖放在穿刺点上顺着血管纵轴方向的位置,右手将针慢慢拔出血管壁时,用左手拇指按压棉签,右手将针柄快速拔出,左手拇指仍按压棉签不动然后用其余手指配合右手胶布压在棉签上稍用力带紧使之形成压力,右手轻轻旋转抽出棉签棍,嘱其5~10 min后揭开胶布弃去。张芳将胶布加棉球按压法应用于小儿,解决了患儿拔针后的按压困难,有利于患儿的活动,止血效果好,按压时间长,有效保护血管,提高血管再利用率。采用改进后的方法为患者拔针按压后,仅有少部分患儿因为胶布和压棉球的压力不够而引起穿刺点出血,大部分患儿在第2日观察时只留有一个针眼痕迹,此方法得到患儿家长的好评[9]。将输液贴加平行棉签按压法用于老年输液患者,发现其淤血的发生率为1.5%,而输液贴加手指按压淤血发生率为10%。
3 拔针后按压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5 min,但有人认为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和正常人的凝血时间关系不大。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与按压时间有直接关系。拔针后按压时间短时造成局部出血淤血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血管穿刺处的止血凝集块尚未形成,而在静脉压和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下,血液易从针眼处溢出,形成出血或皮下淤血。拔针后应按压1~5 min至不出血为止;周丽研究显示,不同的按压时间其皮下出血比例不同,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10]。据报道,按压时间越长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率越低,持续按压时间必须超过5 min才能有效减少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按压超过5 min的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率为3%。为3~4 min。可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可以更好防止老年人皮下淤血。
4 拔针后按压力量
目前对按压力量的研究非常少。陈素清的大鱼际按压仅仅指出按压力量应该适中;鲍桂莲等提出,按压的力量应该以指尖按压变苍白又没变苍白的力量正好;有研究指出,拔针按压准备时手轻放于敷贴上,重量由手腕支撑,护理人员在右手快速拔针后,左手立即将协作者的手按压在两个穿刺点上,用力适度。
5 小 结
静脉输液拔针的研究一直是各位护理同仁研究的重要课题。减轻患者疼痛时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在拔针方面已有许多方法通过减少穿刺针与血管的压力或摩擦力来减轻疼痛,如先拔后压法、缓慢拔针法、先慢后快拔针法、沿穿刺角度拔针。但其中仍有一些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在按压方面我们致力于减少淤血、减轻疼痛、避免出血。由于临床护理人员个人习惯和患者具体情况不同,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往往相距一定距离,最长可达2.5 cm。把本也提出了最大程度减少皮下淤血和出血的方法,如反折式拔针法、大鱼际按压法、拇指指腹按压法、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大面积按压法。在按压时间方面我们认为按压时间越长相关并发症出现越少,我们应该重视按压时间的把握,并指导患者延长按压时间。在临床上老人、儿童以及自理能差和不合作的患者,其依从性较差,输液贴加棉球按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克服了按压的中断或者按压时间不够的情况,增进了患者的舒适。
本文同时总结了按压时间和按压力量的讨论,但是还没有精确的按压时间和力量方面的结论,还需要护理同仁深入研究。总之拔针按压相关理论应该得到护理界的重视,争取制定出可遵循可依据的较为系统的规范。
[1]吴雯.卫生部公布2010年7月份全国医疗服务情况[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3.
[2]苏吉芳.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2,17(9):718.
[3]李慧芳,吴秀云,林盈芝.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256-256.
[4]邹家群,韩磊,蒋小娟.反折头皮针先慢后快拔针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104.
[5]李天艳,李振卿.静脉输液完毕改良拔针20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9):21.
[6]吕凤丽.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拔针方式的对比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66.
[7]陈素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与按压时间的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29):166-167.
[8]鲍桂莲,朱姗姗.两种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作用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0): 117-118.
[9]张芳.改进小儿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式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6):628.
[10]周丽.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和方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3):82-83.
R472
A
1671-8194(2015)02-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