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
2015-01-23汤丽波
汤丽波
(丽水市畜牧兽医局,浙江丽水323000)
犬附红细胞体病是因附红细胞体在犬的血液中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黄疸、呕吐、腹泻等为主要特征。
犬附红细胞体病常呈隐性感染,较少出现明显症状,易被人们忽视。然而当动物机体存在某种应激因素时(诸如惊恐、饥饿、分娩、疲劳、营养不良、风寒侵袭、长途运输等)则可出现明显症状。一经发病,来势迅急,如诊治延误,多以全身衰竭,自然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是一种严重危害犬类健康的疾病。
1 病原学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典型的原核生物,无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是一种多形态生物体,不同畜种存在着一定差异。
犬附红细胞体鲜血涂片镜检,多呈环球形、圆形、短杆形,少数呈顿号形和杆状形;无细胞壁,由单层限制膜包裹,胞液外围和中央稀薄区可见类核糖体样电子致密颗粒聚集,其中电子密度大的类核糖体颗粒无规则的分布在胞浆内,偶尔可形成串索。附红细胞体直径通常为0.2 ~0.8 μm,最大可达2.6 μm。
血浆中的单个附红细胞体有很强的运动性,灵活自如,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一般单个大型附红细胞体活动力弱于小型附红细胞体,还有接近红细胞的附红细胞体和很多附红细胞体聚在一起,其活动能力会明显减弱,而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则会失去运动性,但整体仍会有轻微摆动。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环境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消毒药数分种即可将其杀灭,0.5%碳酸中(37℃)经3 h 即可杀灭。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环境或冰冻疑固血液中可存活30 d 以上,在15%甘油血液中(-79℃),能保持感染力81 d。
2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夏季。其生活史尚未完全揭示,故其自然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报道较多者有媒介昆虫传播、血源性传播、接触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趋向于吸血昆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引起,一般情况下,幼小体弱犬、外来品种犬发病率较高,发病还可能与饲料、气候等各种应激因素有关。
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说明犬附红细胞体毒力较弱,显性致病力不强。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犬,一般多呈隐性经过,即不出现明显症状,往往不易被人发现。当患犬受某种应激因素(疲劳、饥饿、运输等)刺激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可呈现急性经过。
患犬体温39.5 ~40℃,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欲减退或废绝、鼻镜干燥、眼结膜苍白或黄染;喜卧嗜睡,强行走动时步态不稳,摇晃不定;呕吐、大便少且时干时稀,有恶臭且带有黏液和血液,尿少而黄;心跳130 ~180 次/min,呼吸30 ~60 次/min,3 ~5 d后部分严重患犬因虚脱、休克、死亡外,多数可耐过急性而转入慢性经过,临床上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消瘦、低烧(39℃左右)等,病程可达1月或更长时间,部分患犬因继发肠道细菌感染而腹泻,极度消瘦,食欲废绝等症状。
4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患犬剖检可见血液稀薄,血凝时间延长;皮下、可视黏膜黄染或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外膜与心肌出血,冠状沟脂肪黄染;肺水肿、气肿、脓肿及弥漫性出血。
胃壁静脉怒张,胃黏膜有出血点或浅表性溃疡;小肠黏膜可见圆形蚀斑;脾肿大,呈黑色;肝叶可见黄豆大小的坏死灶;肠系膜淋巴水肿,切面多汁;胰腺炎性水肿、出血;骨髓液和脑脊液增加。
5 实验室诊断
5.1 鲜血压片检查 患犬静脉采血滴于干净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轻压盖玻片,置油镜观察,可清楚看到红细胞表面附有数量不同、大小不等、折光性很强的多形态附着物,多呈球形、椭圆、点状或颗粒状。可使红细胞变为星芒状、齿轮状、菠萝状等不同形态,且失去原有弹性,畸形率达70% ~90%。血浆中的病原体上下不停翻滚、摆动、扭转速度快捷,但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就立即停止运动,不过仍可使红细胞体发生轻微摆动。
5.2 血涂片检查 病犬静脉采血,立即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附着于红细胞或游离于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大小不等,有折光性;红细胞呈紫红色,区别于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数达2 ~15 个,一般为3 ~7 个。姬姆萨染色,虫体呈兰紫色,有折光性,外周有白环,调动微螺旋时折光性较强,附红细胞体中央发亮,形似空泡。但均可产生人为假象(姬姆萨色素沉着),色素附着于红细胞,易被误认为附红细胞体。
5.3 血液学检查 按实验室常规法进行血液学检查,发病初期血液浓稠,呈暗红色,后期血液极为稀薄,呈樱红色。悬滴血镜检,红细胞受感染后呈溶血性星芒状畸形,红细胞总数减少,平均值为350 万/mm3;网织红细胞增加,平均值为3.5%;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平均值分别为26% 和9.5%;白细胞总数增加,平均值为26500 个/mm3,其分类嗜中性白细胞、大单核白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偏低。
6 防控措施
防控犬附红细胞体病原则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根据临床治疗经验该病早期治疗效果显著,一旦延误,则疗效无法保证。
6.1 早期治疗 口服四环素8 mg/kg 体重,每日3次,一般2 d 后,咳嗽、体温症状明显减轻。或用贝尼尔10 mg/kg 体重,配成5%水溶液,深部肌内注射,间隔1 d 后重复用药1 次,疗效良好。
6.2 中后期治疗 病犬因患病时间较长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用量。一般可用土霉素粉针8 ~10 mg/kg 体重,加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0.5%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2 次,连用3 ~5 d。对病程时间较长,顽固性拒食、呕吐、腹泻,极易造成水和电解质失衡者,在治疗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必要的强心、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和补充维生素等。对呕吐、腹泻患犬,需补给葡萄糖盐水、复方氯化钠液或氨基酸溶液,依患犬脱水程度和体重分别确定补液用量;对贫血患犬可补充维生素B12、维生素K3、维生素C、硫酸亚铁等;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唑啉拉、诺氟沙星和磺胺类药物等。
6.3 预防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只能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一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夏秋季节应定期驱灭蚊蝇,驱除犬体外寄生虫;二是积极预防疫病发生,提高机体抵抗力;三是发现病犬应立即隔离,并用三氮脒、咪唑苯脲的治疗剂量对健康犬进行药物预防;四是平时应适当加强犬只运动,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