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颌面手术后患者下肢镇痛泵伴滴致深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2015-01-23王海莲
王海莲
5例颌面手术后患者下肢镇痛泵伴滴致深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王海莲
目的 探讨颌面手术患者镇痛泵伴滴致深下肢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 选取5例行颌面手术后留置针伴滴致深静脉炎患者, 对其静脉炎形成原因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例深静脉炎患者经过综合治疗与护理, 除1例住院时间延长外, 其余4例均未延长住院时间。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治愈率100%, 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下肢深静脉炎经综合治疗能获得较好疗效, 但应用时应最大限度的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颌面手术;下肢;镇痛泵伴滴;静脉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来颌面部手术联合静脉留置针应用镇痛泵患者127例, 其中共5例发生下肢静脉炎, 男3例, 女2例, 最小年龄21岁, 最大年龄82岁, 平均年龄43.8岁, 均无基础疾病。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判定标准[2], 将静脉炎分为3度, Ⅰ度:穿刺点疼痛, 红或(和)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 红或(和)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 红或(和)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均为颌面手术后静脉留置针伴滴, 留置时间1~5 d不等。穿刺材料均选用德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18~22号留置针及3M公司小敷帖。穿刺部位均为下肢大隐静脉。5例患者静脉炎轻重程度不一, Ⅱ度2例, Ⅲ度3例。其共同表现为全身麻醉术后留置针伴静脉滴注3~5 d后,穿刺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明显红肿, 并逐渐向上蔓延, 患者主诉患肢痛疼明显, 活动加剧, 继而肿胀, 患肢体温明显高于健侧, 行走时加重,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
1.2 原因分析 ①留置针型号选择。彭翠香[3]报道22号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高于24号, 原因是22号留置针相对较粗, 进入血管后增加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增加静脉炎发生几率。②操作不当, 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或反复穿刺, 造成外源性感染。③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有关, 静脉炎发生率在身体远端明显高于近端, 穿刺部位位于肢体远端, 血液回流不畅。术后留置针放置时间较长, 致局部血管壁发生化学炎症反应。④与输入药物的性质与液体量有关。颌面手术后, 由于患者咀嚼功能受限, 进食困难, 需大量静脉补充液体, 药物刺激性强, 高浓度药物的连续输注导致局部血流速度减慢,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浆渗透压增高, 液体外渗, 血管变硬, 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且禁食时间长, 补液时间较长加重对血管壁的刺激,加之镇痛泵内药物浓度偏高, 低级中枢系统及脊神经根因不全麻醉作用引起下肢活动功能障碍等, 双下肢运动神经传导及疼痛反射均受到抑制, 血流缓慢, 易发生静脉炎。⑤静脉炎的发生与套管针留置时间有关, 术后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 期间大量补液, 药物对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 血小板集聚, 易导致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炎。⑥手术后机体免疫力低下是静脉炎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免疫力低下造成静脉壁局部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 留置针导管在血管内的反复摩擦机械刺激, 药物和液体引起的化学刺激, 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 是静脉炎发生的综合因素[4]。
1.3 护理方法 ①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将留置针使用注意事项目的及意义告诉患者, 取得患者配合。②穿刺前严格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穿刺部位严格消毒, 消毒直径≥5 cm, 穿刺过程中避免枕芯及套管污染, 预防外源性感染。动作轻柔、稳准, 提高成功率。随时透过敷贴观察穿刺点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③根据药物性质和液体量, 尽量选择粗大静脉, 输液时尽量抬高患肢, 以利静脉回流。手术后如使用能量合剂、营养液等刺激性较强药物时, 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每日输液完毕后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穿刺点10~20 min。保持穿刺部位干燥。④合理选择封管液及掌握封管技术。外周血管相对较细, 血液回流缓慢, 封管时肝素稀释液浓度应为12500 U/2 ml, 注入3~5 ml/d, 封管方法注意达到正压封管目的。⑤合理掌握镇痛泵留置时间。临床上普通留置针一般为3~7 d, 颌面手术患者由于综和性因素可根据情况适量缩短留置时间。如有异常随时拔管。⑥若发现患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及静脉走向异常, 则提示有静脉炎产生, 应立即拔管,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 消除其紧张情绪。嘱患者抬高患肢, 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六合丹外用。50%硫酸镁溶液穿透皮肤能力强, 镁离子直接作用于表浅静脉, 使表浅静脉扩张充盈, 其高渗性和药理作用可解除血管痉挛和改善微循环, 促进外渗液体吸收, 减轻炎症反应, 从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六合丹外用可起到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散结化瘀作用[5]。⑦局部应用红外线照射, 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局部症状, 减轻患者疼痛。距离照射部位30 cm, 2次/d, 20~30 min/次, 需经过5~7 d红外线照射和硫酸镁湿敷交替治疗, 效果较理想。治疗期间需加强巡视, 防止烫伤等意外伤害发生。⑧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口服或静脉输入活血化瘀的药物。
2 结果
5例患者经过3~7 d规范的综合治疗与护理, 局部红肿热痛消失, 患肢肿胀明显减轻, 患者疼痛感减轻, 经过1周红外线照射、硫酸镁湿敷及静脉输液治疗, 筋脉硬索结节消退, 血管弹性恢复, 患者基本痊愈。除1例住院时间延长外,其余4例患者愈后良好如期出院, 治疗效果理想。
3 小结
颌面手术时下肢留置针配合镇痛泵伴滴使用可以方便麻醉及手术操作, 维持静脉通路, 术后返回病房持续泵入镇痛药物可减轻患者痛苦, 利于术后恢复, 减轻患者痛苦也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经临床证明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维持静脉通路方法, 值得推广使用。但一旦使用不当, 极易引起静脉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应密切观察, 提高警惕,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注意事项, 提高使用安全性。一旦发生静脉炎, 应立即拔除,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 并积极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
[收稿日期:2015-04-09]
[1] 杨杰, 吴建华, 陈新梅, 等.镇痛泵使用中的安全性考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6):469-472.
[2] 吴洁兰, 李文娟, 陈洁红, 等.应用两种静脉置管途径行5-Fu微量泵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现代护理, 2007, 13(9):790-791.
[3] 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输液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00, 15(10):617.
[4] 陈显春, 封悦, 宋爽, 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1):42-43.
[5] 徐雪霞.三种外敷法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西部医学, 2009, 21(1):157-1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47近年来, 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口腔颌面手术中患者一般选用仰卧位, 既能充分暴露手术野, 又能保证患者舒适, 为方便手术及麻醉操作, 一般选取患者双下肢大隐静脉处留置微量泵伴静脉输液应用, 方便手术时的液体及麻醉药物应用。术后直接带入病房供继续输液使用。其主要原理是在微量泵泵入药物的同时, 将常规治疗的输液器针头刺入肝素帽, 几种药物经同一静脉通路伴随滴入。连接容器为100 ml的一次性持续微量麻醉镇痛泵, 内加芬太尼0.6 mg,氟哌利多 5 mg, 0.75%布比卡因15 ml, 再加0.9%生理盐水100 ml, 以2 ml/h的速度均匀缓慢注入。其特点主要有:①解除或缓解患者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或不适感, 保持患者良好心态, 有利于术后恢复;②减少术后创面渗血或出血, 减少术后感染, 保证患者术后充分休息,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 同时维持血管通路, 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次数,提高工作效率[1]。但由于颌面手术患者术后禁食时间长, 补液量大, 长期联合留置针使用, 也极易引起下肢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患者痛苦, 增加护理负担,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本科通过对5例下肢深静脉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护理, 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预后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 获得了宝贵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