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脉象理论依据浅释
2015-01-22于晓雯王学斌王中琳
于晓雯 ,王学斌, 王中琳
·理论探索·
心理脉象理论依据浅释
于晓雯1,王学斌2, 王中琳3
中医脉诊是“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极具有中医特色。《史记·扁鹊仓公》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至今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除去常见症候脉象,心理脉象越来越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本研究就生理、病理两方面浅释心理脉象的形成理论依据,并附典型案例论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心理脉象;生理;病理;肝郁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尤为重要的诊断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1]。脉诊形成年代久远,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医家的补充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诊断方法。《素问·五脏别论》中云“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1],明确了诊脉的确切部位,即气口。周学海《脉义简摩》说:“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次、形、势讲得真切,各种脉象了然,不必拘泥脉名”。心理脉象便异于症候脉象,将从脉位深浅、脉力强弱、脉率快慢、脉道宽度、脉动长度、脉势流利度、脉道紧张度、脉动均匀度等不同方面提示了心理脉象的局部特征,为临床诊断,特别是抑郁、焦虑状态的病人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2]。笔者将于生理、病理两方面来论述心理脉学形成的理论依据。
1 生理上
1 .1 血化神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雍遏营气,令无所避,为气血之先。《素问·调经论》中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而”。《灵枢·营卫生会》中记载:“血者,神气也”。人之气血充盛,机体得到血之濡养,才能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情志舒畅。气血为人身之根本,脉象是人体状态之反映,包括心理层面,若人体气血调畅,则脉象亦为之平和[3]。人之情志、心理活动皆以血之化神、濡养之功密切相关。
1.2 脉舍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提出了“五脏神”的观点。将神、魂、魄、意、志这五种主要精神活动分别归属五脏。《素问·灵兰秘典》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藏神。《灵枢·本神》指出:“心藏脉,脉舍神”。故脉中可体现出心理活动及脏腑功能之变动。神寄于脉中,使脉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信息。病脉反映疾病造成的病理信息,而心理脉象则能反映人体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疾病发病机制[4]。
1.3 气调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血是产生心神的物质基础,气机条畅、气血调和是情志活动的前提。《灵枢·平人绝谷》中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气机畅达与五脏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肝主疏泄功能尤为重要。《柳州医话》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可以通过其疏泄功能调畅气机,可协助心调节情志活动。调畅气机,可达调畅情志的目的。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利,则心理活动与所处之境相协调[5]。
2 病理上
2.1 情致失调 《灵枢·口问》中记载:“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疏五过论》说:“离绝莞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情致失调,可伤及不同脏腑,导致气血失调,脉象的信息内涵变化,形成不同的心理脉象[6]。《医学入门》中称:“喜则伤心脉必虚,思传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定濡,恐伤于肾脉沉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提出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不同情致失调、心理活动变化可伤及相应脏腑,导致机体内气机失调,表现心理层面的病变以及外在躯体化的症状,若单独运用症候脉象,单独重视躯体化症状的治疗,忽视其内在心理层面的根本原因,治疗方案则会难以奏效。且心理脉象之独立性表现为其从实质内涵到指感特征都和普通症候脉象有所不同,可直接感受到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可立刻做出明确的诊断,及时用药调整。
2.2 气血失和 《内经》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失和又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素问·举痛论》中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活动可导致不同脏腑气机变化,而影响血的运行,并由此导致脉象信息的变化。气机调畅,升降出入协调有序,各项生理功能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脏腑气血间的功能活动才能保持协调稳定。气血调和,才能保持心理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气血失和,长久以来又可导致机体气机失调,作用于情志,表现为某一时段内特殊的心理状态。脉诊可察觉其长久以来情绪状态,从而有的放矢,对症用药。
3 典型案例
患者,女,56岁。2014年10月2日初诊。1月前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而出现持续性头昏沉,自觉思路不清晰,不伴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自行服用养血清脑颗粒、敏使朗等药物治疗,效不显,遂来就诊。现症见:持续性头昏沉,自觉思路不清晰,走路踩棉感,午后为重,不伴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每于情绪低落时头昏沉加重,活动转移注意力后可稍有好转。平素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心中压抑,兴趣、动力减退,心中紧张、惴惴不安。纳差,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诊时手下产生了酸麻不适的感觉,左关部尤为明显,在其左寸脉上有隐约麻豆样感觉,其产生的酸麻不适感,延手指前臂向上传道。此即心理脉象中的肝郁脉象,如同手握着时候在玻璃上滑动,产生的酸麻感觉。患者因家庭变故,导致情绪低落,终日闷闷不乐,导致肝气郁结,心中压抑,在脉象上产生了这种振动感觉。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收效甚佳[7]。
4 结 语
《素问·经脉别论》载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患劳动静,皆为变一也。说明人之生活起居、情绪变化均可引起脉为之变。心理脉象不同于病理脉象,其独立性可在临床中直接作为诊断依据,不用借助其他诊断方法,减低了误诊率。如此一来,运用心理脉学诊脉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对症用药,临床治疗收效更佳。
[1]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3;31;45.
[2] 寿小云,刘天君.中医心理脉象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5):8-11.
[3] 杨卫红,廖华君,杨亚平.论《黄帝内经》气血与脉象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1,31(5):387-388.
[4] 滕晶,彭伟.中医心理脉象临证应用浅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88-689.
[5] 王煜.“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解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0,4:8.
[6] 寿小云,刘天君.浅谈中医七情心理脉象[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22-25.
[7] 寿小云.心有灵犀-脉通-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2.
(本文编辑 王雅洁)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凡属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中的析出文献以及电子报刊的析出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分别按“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条、2条、1条和3条中的有关规则处理。除此而外的电子文献根据下述规则处理。
著录格式如下。
[标引项顺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a.网上电子期刊(J/OL)。
[1] 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999,18(2):4[2000-01-18].http://www.chinainfo.gov.cn/perlodical/qbxb/qbxb99/qbxb990203.
[2] Morse SS.Factors in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J/OL].Emerg Infect Dis[serialonline]1995 Jan-Mar[cited 1996-06-05];1(1):[24 screens].URL http://www.edc.gov/ncidod/EID/eid.htm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ZR2011HM010)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9级中医学七年制;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中琳,E-mail:zydoctor@126.com;wenshengxiyu1989@163.com
R540 R256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1.034
1672-1349(2015)11-1332-02
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