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趣、实、味
2015-01-21王国良
王国良
【摘要】文言文教学让老师头疼,学生害怕。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效果不尽人意。而老师侧重字词理解、记诵,句子翻译,忽视了文章思路、内涵语言的品味。采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之趣、课堂落到实处、品味作品之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之趣;实处;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让老师头疼,学生厌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注释到翻译,字字句句落实,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兴趣,学生没有动力,结果是事倍功半。老师常常侧重字词的理解与记诵,句子的翻译,往往忽视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影响了教学的实效。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激发学习之趣
(一)说的有趣
对于文言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它是既陌生又好奇,我们不妨用古代成语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你了解它们的出处和意思吗?”河南卫视有一栏目叫“成语英雄”,根据图示来判定是哪个成语,娱乐与知识的结合,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我们也每天课前来一个如何?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达到了说的有趣,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会枯燥乏味了。
(二)读的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 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进入中学,老师要在小学积累的基础上旧事重提,看谁读的好,能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如:杜牧的《泊秦淮》,你能说出作者描绘的画面吗?哪是重音,应带着什么情感去读?有了指导,学生读起来是抑扬顿挫,兴致盎然。初中阶段,大量古诗值得我们去细细朗读品味。
(三)演的有趣
学习是一个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学文言文更是如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14中国成语大会”,看到选手的精彩表演你有何感想?他们何以如此灵动地应答如流?学生先看,然后再引导,让学生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让学生明白一个成语背后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典故。看完之后即进行表演,如《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等。新课标认为: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对能通过表演的文言文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去编排去表演。《孙权劝学》《石壕吏》《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故事的表演,既展示了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又让学生的写作、理解、表达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落到实处之法
为了更好掌握文言知识和理解作品内容,根据中考要求,学生必须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对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必须掌握,认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反问句等句式,具备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背诵与检查相结合
教师提出课前预习目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完成。为了更好掌握,把学生均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小组长,采取先自行背诵,然后互查,小组检查等形式,初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堂上,老师再有选择地检查、评点掌握情况,对于掌握好的小组和同学予以奖励,对于仍不会的同学再次督促与检查,确保人人过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出预习目标: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朝、孰、诚、方、善、间”等。③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④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二)考试与奖励相结合
除了背诵,我们还实行课堂检测,明确目标,规定题型和题量,限定时间和考点,小组互相出题,采取抽签做题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把每篇文章的知识点都考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不再另布置作业,并在个人和小组考评中予以加分奖励。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再让其抄写记诵,不断巩固,直至掌握为止。
三、品味作品之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样对于文言文学习,我们还要品味其魅力。
理清思路方面,如《隆中对》中针对曹操和孙权两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建议分别是什么?《公输》中墨子说服公输盘、楚王的过程是怎么安排的?这些都是有明确的思路。
分析人物形象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分析,如《曹刿论战》中庄公的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也可以引导从侧面描写分析,如《口技》中反复描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也可以从评价的句子,如《五柳先生传》中“黔娄之妻有言,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对表现五柳先生的品格有什么作用?
品味内涵说明道理方面,如《鱼我所欲也》借鱼和熊掌的比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愚公移山》则是借寓言故事来说理,《与朱元思书》借写景抒发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
只要我们能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夯实文言实虚词及句子翻译,并能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感受和启示,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阐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一定会把文言文学得更好。
(编辑:刘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