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诗教学诗意盎然
2015-01-21赵敏
赵敏
【摘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众多文体中,诗歌的地位尤其重要。初中生的世界正像诗一样多姿多彩,读诗、写诗正是学生的天性。新诗教学一定要让新诗内蕴的诗情、诗意释放出来。
【关键词】新诗教学;诗意课堂;诗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新诗常态课教学中师生表现出的真实状态着实令人忧 虑:要么是天马行空莫测高深的一通胡侃,要么是枯燥无味的文学常识佳句品读赏析之类的驯化,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怕教学生厌学。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开始了对新诗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从生命成长看,初中阶段正是人生充满诗意的时段
初中阶段正像诗一样多姿多彩,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自我的成长,关注着他人,关注自然和社会。新诗以自由的形式、丰富的意涵、真挚的情感和直率的陈述吸引学生,懵懂情怀匹配着朦胧诗情,因此学生中有很多读诗写诗的故事。他们喜欢舒婷的《致橡树》,是因为作者以诗的形式让他们找到了情感沟通的渠道,让他们学会了述说懵懂的爱情;他们喜欢林冷的《不系之舟》,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不系之舟,都渴望朝着自己的梦想航行,同时学会了表达青春岁月里关于未来的憧憬。
二、从教材编写看,初中语文对新诗是偏爱的
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新诗教学。七年级新诗有《冰心诗三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再别康桥》;八年级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的人》等;即便是九年级面临中考,教材也相当重视新诗。不仅有余光中的《乡愁》这样的抒情佳作,而且还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鲁迅的散文诗《雪》和《〈雪〉四人谈》,以《诗人谈诗》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读新诗、赏析新诗。
虽然新诗不在中考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查之列,但是教材给它以足够重视,可见编者对新诗价值的肯定和新诗教学的重视。新课标下新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功能,但是教者如果仅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教学,那原本诗意盎然的课堂必定没有生气可言。教材对新诗的偏爱其实是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我们教者要有所领悟,并对新诗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从实际操作看,新诗教学是可以诗意盎然的
(一)课前铺垫,引领学生走进新诗殿堂
新诗艺术手法异彩纷呈,读者只有对诗人的艺术手法有所了解,才能够深得其中情味,才能够和诗人产生共鸣。而初中学生对于这些来说是陌生的,别说朦胧派象征体,即便简单到节拍押韵,他们或许会有朦胧零碎的感知,但是肯定不能真切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学生在不了解诗人的艺术手法的状况下读诗,比盲人摸象好不了多少。
诗歌是一个神奇的殿堂,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带入殿堂,让他们感受新诗殿堂的瑰丽。当然,关于新诗的认知无法在课堂实现,所以在新诗教学前,教师可以编写关于新诗的教辅资料,介绍新诗佳作,介绍著名诗人,介绍诗歌艺术技巧;给爱读诗、爱写诗的学生介绍一些诗歌的故事、诗歌的常识。这些对营造诗意课堂帮助极大。
(二)还原意境,给学生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
好的诗歌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清新,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诗意课堂的关键之一就是还原诗歌的意境美。
有位专家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前,把课堂装扮成祭奠总理的灵堂,营造出一种悲痛爱戴交织庄严肃穆的意境。教学效果的确也很好,评课时也是一致好评。笔者认为,这样灵堂式设置,虽然完成对诗歌主旨的揭示,却破坏了原诗唯美深情又奔放的格调,是对原诗意境的破坏。
还原意境主要是将诗歌中的一些自然意象再现出来,以达到意境再现的目的。在教学手段单一的年代,这样想都是奢谈,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意境的还原。笔者在教学生读《雨巷》时,录像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置身雨巷之中;录像播放那个时代梳妆打扮的又打着油纸伞的姑娘走雨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作为美的瞬间的见证人。伴随影像这些唯美的画面,学生在诵读《雨巷》。戴望舒曾经在雨巷的尽头站着写着、朗诵着《雨巷》;而如今学生们在雨巷的意境中读《雨巷》。意境还原,这样的课堂氛围诗意已经在荡漾。
(三)读写结合,让诗意之花绽放
诗歌是诗人灵感的迸发,是艺术才华的结晶,所以教者不必回避诗歌的解读深度,同时鼓励学生创作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诗歌。笔者在诗歌教学之初,就让学生清楚我的教学计划与目标。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析诗,能再现艺术魅力;作诗,要有诗人的情怀。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了解诗歌创作的流派以及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已经让学生走进诗人灵魂的世界,笔者就可以和学生一道,品味诗人创作技巧之美,感受诗歌艺术魅力。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甚至找来徐志摩当年创作《再别康桥》的初稿,让学生对作者修改前后的稿件加以比较鉴别,从中找到诗人在结构和艺术表现上匠心独运。
诗歌创作,要在诗意满怀、激情四溢时完成,不可以勉强学生创作。既然已经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不写写诗实在可惜。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堂随笔中尝试着创作自己的诗歌,鼓励多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一般都是拿绵绵的秋雨、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落叶……来渲染内心的惆怅情怀,有的居然可以堪称佳作。将写得成功的拿在课上与学生共赏。我让写诗的学生谈诗歌创作构思和艺术手法,我让其他同学谈读诗的体会。因为我知道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掌握并且成熟运用诗歌元素,所以我不勉强学生人人都创作出好的诗作。不过我依然要鼓励学生都参与诗歌创作当中去,指导学生用诗记录自己诗样的年华,让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自由翱翔,让学生在诗的世界感知真、善、美。
也许新诗教学的效果不会那么直观,但是作为教学的一环,新诗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语文人有义务将新诗教学作为突破口,让新诗的课堂绽放诗意的花蕾。
参考文献
[1]乔改琴.朱光潜论文学趣味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李建国.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策略和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