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1-21季秀华
季秀华
【摘要】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使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对移情教学法应用的三点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初中语文老师多多利用移情教学法,使初中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小主人。
【关键词】“移情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重要性不断突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老师开始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会使初中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活力。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思想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移情教学法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的[1]。
一、优化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一节课,老师都要利用一定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语,对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具有直接的影响。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语的优化,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在更加轻松与愉快的课堂中,开展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导入语,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影响,引导学生在感情方法找到倾向点,使学生愿意亲近语文学习内容,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导入语的升级,会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对课文学习内容加以了解,化学生的情感为学习动力,使其成为语文学习中的积极分子。
比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内容作为课堂导入语。老师可以这样开场: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当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要想生活更好地对待你,你必须要先好好地对待生活。当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你需要拿出积极的态度与勇气,为自己打开另一扇门。那怎么才能依照自己的心愿为自己打开一扇门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这一问题的答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导入语,不仅会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调动,得到生活中的启发,更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更好地配合老师。
二、优化课堂的阅读,推动学生融入情境中
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得到调动,是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以应用的重要表现。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学习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积极学习的情绪,是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成功应用的重要表现。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对于社会中的一切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好奇心。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利用与满足,会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学习。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自身语文水平提高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阅读学习中,可以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与师生互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利用情感阅读,使移情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比如在讲解《黔之驴》的时候,为了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压力,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与目的。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明确一些情感态度,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情感去对阅读内容进行朗读与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意识到情感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课堂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领悟文章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领悟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在创作每一篇文章时,都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会产生特殊的情感。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真实与形象的课堂情境的设置,会使学生融入文章写作背景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另外,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初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课堂情境,更能够使学生开口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展示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初中学生了解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利用音乐与图片,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使教室在为暂时的宫殿与街道。这样真实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快速提高,更可以使初中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内容,积极地参与到丰富的课堂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要使用移情教学法,有必要加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文字领悟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情感的调动,以及读者与作者共鸣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2]。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使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对移情教学法应用的三点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初中语文老师多多利用移情教学法,使初中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 刘丽芳.以“情”入文以“情”育人—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落实[J].神州,2012(3).
[2] 戴广磊.植入移情教学法,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生根发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