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预习 打造高效课堂
2015-01-21王义初
王义初
【摘要】要想打造以“预习、展示、质疑、反馈”为主要环节的高效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指导预习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指导,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才更高效。
【关键词】预习;方法;差异;检测;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的预习是关键。所以要打造以“预习、展示、质疑、反馈”为主要环节的高效课堂,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
一、预习的具体方法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摸索出一套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要求,在自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两到三遍,达到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
(二)自学生字新词,搜集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
我在指导低中年级的学生自学生字时,往往要求他们把重点放在查字的音、形上,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了解词语本义的同时,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如果学生在课前对生字新词的预习较为充分,老师在课堂中就可以直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写字,而不必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生字词的教学,这样一来就可以集中精力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教学,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这一课,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此故事的发展是建立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之上的,正是由于蔺相如在上述两个事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职位一天一天比廉颇高,才导致廉颇的不满。如果学生对这两个事件不了解,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三)思考课后习题及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让学生对书后的问题先作初步的思考。对一些内容较深、篇幅较长的课文,可出一些预习题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难点,为理解课文作铺垫。譬如:在学习
《爱之链》一课之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1)这是一种怎样的“爱”?(2)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3)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4)文章赞扬了什么?又告诉了人们什么?(5)本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
(四)从文中发现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语句、内容、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于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每一个学生都应准备一个预习的本子,用来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和摘抄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或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等)。
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为了保证预习效果,预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指导预习,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预习题,并认真检查落实,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的预习能力就一定会有提高,待学生真正掌握预习方法并养成预习的习惯后,那时他们在家中也就会主动预习了。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
每一个班的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在预习时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分学习组时按优秀的和后进的相互搭配,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差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优先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预习中的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并且在他们回答的问题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及时给予弥补,让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往往学习后进的学生胆子特别小,他们怕出错误不敢发言,只要他们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只有通过多鼓励学生发言,老师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抓住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三、预习效果的测评
检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班干部检查学生预习时在书上或预习本上做的笔记,一方面是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检测。我每堂课都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预习展示,展示的形式有学生自主汇报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等口头形式,也有到黑板上板书和老师根据课文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的一些测试题等书面形式。通过预习展示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的两种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一种是学情,知道了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一种是学生,就是了解到了哪些学生的预习情况好,跑在了前面,哪些学生没有预习或效果不好,需要在上课时多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老师心中有数了,在上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总之,只要我们能做到重视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就能有效地完成课前预习。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时,我们就能看到充分预习后的孩子们上课时积极的表现,那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高效。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