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语境下教学问题的“轴”演绎
2015-01-21陈培康
陈培康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轴问题设计应该是设计得科学、精炼、呈线形的慧问、引问、追问结构,能引领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世界,创造性地感悟并表达,并能对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运用,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轴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轴”问题,不仅可以让教与学环环入扣,呈序列化推进,而且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沿“轴”问题展开教学,课堂引问得有序,追问得更智慧。
一、追本溯源:问得“科学”
(一)研读课标,把握教学的航向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准绳。只有把握课标,才能把握语文教学的航向。特别是2011版新课标,是在原有课标的基础上,吸纳了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宝贵意见,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要求,这也是新课标的亮点,表述得更准确、清晰,对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标的研读,一定要结合教学实践,要将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理念尽早“落地”,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我们应该教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围绕什么样的主线去推进?在语文课堂渗透语文意识、课程意识。
(二)细读文本,扣准教学的内容
王荣生教授最近几年对全国十多位名师的课例进行了一系列的点评,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即我们很多教师在对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有了错误的概念,他们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画上了等号,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密切相关,但又应该完全是两码事。
苏教版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三年级课文《小露珠》以童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都充满了喜爱之情,从而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这样的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教的不是童话本身,而是借助这篇文章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读以及对文章内涵的体悟,来训练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在朗读、概括、对话、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那么,抓准教学内容,课堂问题设计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尊重学情,把握问题的向度
课堂提问,就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所掌握,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进行提问,不宜太深又不宜太浅,浅显的问题会消退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难度大的问题容易造成“思维卡壳”,长期下去会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课堂轴问题,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引向纵深,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正本清源:问得“精炼”
(一)问题设计的精炼
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学时间虽短,但是依据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全盘教学的话,这完全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的。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钻研,把握其中的学习重点,以点带面,实现高效教学。同时紧扣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从诸多知识点中提炼出精华要素,进行课堂问题的线形设计。
(二)课堂推进的线形
特级教师薛法根上课总是那么简单,轻松,不像是在上课,倒像是在和孩子聊天,在轻松愉快中,却让学生积累了书面语言,提升了素养,又发散了思维,真正实现了“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薛老师执教《雾凇》时,整节课就围绕“雾凇、霜花、雾气、水汽”四个词语展开教学:首先是对这四个词语的默写;然后是对这四个词语的扩充: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词语补充这四个词语;接下来联系课文句子理解这四个词语;最后是到文中找出这四个词语相应的句子阅读,体会雾凇形成的过程。就这么简单的几步,由词句到篇章;由书写到理解意思;由阅读到体会表达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却很扎实,老师在课堂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循序渐进:问有“梯度”
课堂问题是教学目标达成之主线。既要有广度、深度,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循序渐进,问有梯度。
(一)启发思考的引问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感悟文本的欲望,这样的提问才是积极而有效的,且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习会更加主动,效果更加明显。相反,如果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二)刨根问底的追问
课堂上,老师要巧妙地围绕轴问题追问,使轴问题以线形结构展开,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还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个性品质的锤炼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学生语言表述模糊时,追问可以使学生表述更加明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时,追问使学生回答更加深刻;学生回答雷同简略时,追问使学生回答新颖、具体、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有效的“轴”问题追问中,教师和学生才能以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产生共生效应。
(三)因人而异的慧问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提问时,对于接受能力强又积极发言的同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归纳概括理解分析类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再深化、再提升。而对于内向的学生,要积极给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发言成功的愉悦心理,从而不断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线形问题设计的线形序列性推进,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准确理解,对学情的清晰把握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编辑:刘 影)endprint